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内外双修,提升班级管理育人能力
范文

    廖华军

    【摘要】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十年树木,百

    年树人”,育人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得好的事。多年来,我深切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并且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三要素”及“四勤于”内外双修法门,并加强管理,来提升班主任的育人能力。

    【关键词】内外双修;班级管理;探索育人

    在日常教学中,作者总结了“三要素”及“四勤于”的内外双修法门。“三要素”是指要修炼刚正不阿、正气浩然、神圣不可侵犯的金刚威严之相;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包容万物的弥勒肚量;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四勤于”就是勤于联络、勤于学习、勤于观察、勤于表扬。“四勤于”容易理解是外修功夫。这里我主要讲讲“三要素”。金刚、弥勒、菩萨者,佛教里三种觉悟者的称呼也。有关这三种成就的具体定义,这里不阐述,有兴趣的可以去查阅资料探讨。本文只谈谈作者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对“金刚相、弥勒肚、菩萨心”的体会,供同行们参考。

    一、“金刚相”在育人实践中的意义

    顾名思义,“金刚相”象征着刚正不阿、正气浩然、神圣不可侵犯;“弥勒肚”即为大肚弥勒,能容世间万物的意解;“菩萨心”正如佛祖所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也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慈大悲心,通俗点说就是你见到那个人品质不好,你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引导改邪归正。总的来说,就是不管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要怀着包容,怀着热爱,怀着期待,怀着满心的希望……先说“金刚相”,象征着刚正不阿、正气浩然、神圣不可侵犯,能够摧伏外道、击败邪魔的力量。例如,石城某中学的张老师(外地调入)是我的好朋友,他待人很好,却屡次受到学生的欺负,直至人身攻击。原因是老张太“慈善”了,缺乏金刚相,没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威摄力。而另一位童老师则不然,童老师生来就有种威严感,上课话不多,一双眼睛神采并发,学生虽有不轨,但经他目光一注,自是见势即收。虽说他是邻近人,但学生不敢造次,关键是童老师本身所具有的震慑力。

    “金刚相”少数人与生俱来,大多数人可以通过日常坚持修行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通过坚持修行,能沟通人体和宇宙的能量场,达到天地人融为一体的境界。孟子曾曰:天地有正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坚持学习古圣先贤的经典,那是古圣先贤的圆满智慧结晶,言行举止向这些圣贤看齐。坚持修身养性,身心健康了自己的能量场就大,就能感染周围的人。长期修炼养生气功,能有效改善体质,增强体魄,使人正气浩然,神采奕奕,更有助于改善人体气场。譬如杨永老师的《朱砂掌》、武国忠先生《皇帝内经使用手册》中的养生桩,都是长期实修的首选。

    二、“弥勒肚”在教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再说“弥勒肚”,大肚弥勒佛慈颜善目,笑口常开,形象化地代表了宽宏大量、慈悲为怀的宗旨,男女老少都在见到他时,激发出轻松愉快的心情,寓教于乐,启迪人们的心灵。诗偈:“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我们当老师的,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正需要包容万物的胸襟。如上海某中学林老师,是一位具有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老师。学校安排他出任一个差班,这天下午,他像往常一样稳步走向教室,这是他第一次和学生见面,脸上充满自信,可是当林老师接近教室时,却听到教室传出哄笑、怪叫声……他快步走到教室门口,停留片刻,习惯性地扫视了一下教室,举止、神态、目光中有一种无形的威摄力量,教室随即安静下来。然而,林老师很快觉察出这里笼罩着一种异样的气氛,有的脸上挂着神秘的笑;有的低着头,眼光却偷偷地射向了黑板……他望向黑板,震惊了: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写了斗大的两个“木”字,笔画故意歪歪扭扭,像人的四肢那样弯曲;尤为刺眼的是在每一个“木”字一竖的顶端画了一个人头,人头采用漫画手法,眼睛、鼻子、嘴巴都仿照林老师的样子作了故意的夸张,给人一种滑稽感。在黑板的左下方还有一行小字:给双木先生的礼物。林老师很生氣,真想狠狠地教训他们一顿。然而,他没有,只是缓缓地拿起讲台上的黑板擦,转过身去默默地擦起了黑板……然后转身面对全班同学,以缓慢而深沉有力的格调讲课,对眼前发生的事件却只字不提……一场风波还没有掀起,就这样平息下去了。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恶作剧,林老师的处理方法令人由衷地钦佩。林老师的做法告诉我们:对待学生的无礼及恶作剧,首先要做到切莫勃然大怒。倘若面对恶作剧,教师暴跳如雷,就会暴露自己的浅薄与无能。而一个人在勃然大怒时常会失言、失态,那就损害了作为一个教师所应有的形象,也就无法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古人韩信尚且能忍受胯下之辱,何况我们现代人呢?能容得下这点,也就不必去追究恶作剧是谁干的,就更能赢得同学的好感,也可使恶作剧的学生自感羞愧。

    三、“菩萨心”的教育效果

    最后说“菩萨心”,上面说到的林老师,在一个星期之后,以“人与人怎样相处才是正常的”为主题举行了一次班会,他组织同学发言,各抒己见,只在最后作了总结发言——一个人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对上次的风波仍然只字不提,但会后他找那个制造风波的同学作了一次诚挚的交谈,做到了“金刚相”、“弥勒肚”,还须具备“菩萨心”。佛经上说菩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比喻心地善良。菩萨的境界,都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度众生出生死苦海,不再六道轮回,得大快乐,菩萨自利利他。教师也应如此。不发怒,不追查恶作剧学生,并不是对事件本身可以轻描淡写,放任自流。倘若如此,此类恶作剧将会延续不断,甚至会愈演愈烈。应当利用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抓住这个事件对学生进行品行修养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大家的认识,把坏事变为教育手段和化作教育的内容。这样,坏事就转化为好事,否则坏事就只能是坏事,就只能产生坏的影响。基于此点,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要有一片爱心——菩萨心,不管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要怀着热爱,怀着期待,怀着满心的希望……

    综上所述,在日常教学中开展 “三要素”及“四勤于”的内外双修法,有利于提高学校师生的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中起着促进的作用,真正锻炼了师生的刚正不阿、正气浩然的性格,陶冶着师生都要怀着包容,怀着热爱、怀着期待、怀着满心的希望来提高共同的意识,更好地融洽关系,达到和谐的教育。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