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如何实施高中物理新课标 |
范文 | 黄建洪 摘? ? 要: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物理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更新了教学观念,大胆改变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方法及实验教学多样化。在实施高中物理新课标的过程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体现教材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切实贯彻教材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键词:挖掘特点;更新观念;培养能力;注重评价 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对普通高中重新定位:“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阶段的一门基础性课程,物理新课标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更新了教学观念,大胆改变课堂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方式和方法及实验教学多样化,尤其是教学方法选择了“实验与探究”“讨论与交流”等方式,在改革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观念,如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加强实验探究、实践与拓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结合《物理(必修1)》教材,在如何贯彻新课标精神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挖掘教材的特点,体现教材的理念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的特点,以便在实施过程中体现教材的理念。 1. 加强学生的探究活动 《物理(必修1)》全册共21节,编排了17个“实验与探究”、27个“讨论与交流”、11个“实践与拓展”、3个“观察与思考”,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教材贴近生活,呈现形式多样 如“讨论与交流”中的“运动场赛跑”“拔河比赛”“雨点从高空落下”“设计旅游路线”等,“观察与思考”中的“鞋底花纹”“体重计测体重”等,“实践与拓展”中的“测量反应时间”“了解电梯的失重与超重”等,通过大量来源于生活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 教材编排了大量的“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栏目,提倡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 注重过程的评价 每章小结设置了“回顾与评价”这一栏目,它是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记录学习体会,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5.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除教科书外,教材还配有多媒体辅助教学光盘及推荐网站。多媒体的仿真实验模拟可以填充“无法演示”的空白,如自由落体模拟等。网站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观念,切实贯彻教材理念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提出,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倡多年,但课堂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新课标的特点,贯彻教材所提倡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让学生自主发挥的平台。如学习“路径与位移”时可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讨论:“从学校到医院有几条路径?路程相等吗?有什么共同点?”又如学完“自由落体后”,充分利用“实践与拓展”环节中的“用直尺测量反应时间”,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由落体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如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联系,可让学生“用越来越大的力撞击台角”,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等值性。通过以上的课堂互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更主动地关注物理现象,以贯彻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学生有了学习的机会、交流和思考的过程,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实施新课标、走向成功踏出坚实的一步。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互动的平台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要给予学生选择的空间和一定的自由度,让课堂活起来。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多问。教师对学生应多引导、指导、辅导,而不是训导,并建立平等、多维的教学互动平台。如学习“研究摩擦力”一节时,难点是摩擦力是否存在以及摩擦力的方向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见解。如: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还是垂直?摩擦力如何成为动力?教师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索、讨论与辩论,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听课者”转化为“参与者”“合作者”,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互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课标尤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要能獲取先人留下的宝贵知识,又要具有开发新知识领域的能力,更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新课标所编排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究”“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拓展”等栏目尤其体现了以上观点(传统教材的实验部分多为“验证性”实验)。新课标能更多地考虑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除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外,还更新了实验方式,通过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 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与探究外,还应充分发挥教材内含资源,让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方案,给学生充分想象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如学习“力的分解”时,教师可以设计体现力的效果的不同实验方案,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又如做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与探究后,教师可让学生设计体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简单实验,如“双拳对击”“用两条强的条形磁铁浮在水面上相吸引或相排斥”等。虽然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不一定全面,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创设机会,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时机创设机会,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让学生获取成功的喜悦。如学完“力的分解”后,教师可结合摩擦力的知识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重力为G的物体在倾角为a的粗糙斜面上受到一个沿斜面的推力,则物体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如何?以此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欲望。 3. 用习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些物理习题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答,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如讲完必修1第二章后,对教材第32页练习第3题提示如下方法,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原题:列车以10m/s的速度下坡,加速度为0.2m/s,行驶到坡底时速度增加到15m/s。求列车下这段坡的长度。) 四、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新课标每章小结设置的“回顾与评价”栏目非常有创意,一是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回顾学习方法,写出学习的心得体会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二是还想学什么,以体现学生发展的趋势。教师应当利用此栏目培养学生重过程、重积累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教师要贯彻新课标的精神,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倡多动手、多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