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着眼语文学科特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范文 | 李国伟 【摘要】语文学科是文与道的统一,语言和文化的融合。在一线语文实践教学中,跳出惯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特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语言的基础学科,在一线的语文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当着眼于语文的学科特性,发挥学科优势,在一线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把学生往创新能力上引导。 一、着眼于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包括动机、信念和意志等,它属于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部分,如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是依靠单纯的理论灌输,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更加注意发扬语文的人文精神的特性,在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培养。语文学科是文与道的统一,语言和文化的融合。语文教材内容广泛,既介绍了许多古今中外杰出人物,他们在事业征途上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勇于吃苦,勇于牺性;又介绍了很多人类科学技术和时代发展的知识。 1.培养學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创造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只有有了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宏伟志向,才会产生创造的强大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学一些科技说明文,如,《蝙蝠和雷达》等,使学生了解创新对人类贡献的巨大,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茅以升立志造桥》等课文时,教育学生从小立下伟大志向,通过这类课文教学,“为什么要创新”“创新有什么用”这些问题就逐渐明确,创新动机逐步得到增强。 2.建立学生坚定的成功信念。信心是事业的立足点,是成功的思想基础。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创新潜力人人都有,只要经历过,就能把“潜能”发挥出来,成为“显能”,如,学习《爱迪生》等关于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的课文,使学生认识到,即使小时候文化基础差,经过发奋学习,刻苦钻研,也能成为有用的人。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使学生树立创造的信心和成功的信念。 3.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创造力强的人,一般具有坚韧性、果断性、自觉性和自制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因为我们在平时教学探索中,一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成功者就必须具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可取因素,有机地渗透意志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S版四年级13课中,课文里的邱少云战士宁可烈火焚身,也坚决不暴露目标,为的就是能使这次战斗获得成功,他那坚如磐石的意志多么感人。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具有动感画面的特点,进行角色置换,让学生想象当时情境,披文入情,读文悟理,结合自己平时日常生活,在不小心让火燃烧下自己的手、脚或眼眉,是怎样的感觉。学生心灵自会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意志也得到锻炼。 二、着眼于语文的实践性,在阅读理解和语言实践中培养创造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那一定是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想的品质。 1.培养学生的创适性思维。创造力的核心内容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有机组合。两种思维:一种求异,另一种求同,是密切联系和相辅相成的。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实践教学中,作为小学生因为自身所掌握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的阅读范围就缺乏目标性,因而更加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适时地介入引导学生如何在语文阅读中理解教材中故事人物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循循诱导学生进入创造性阅读实践中,如果要把握好这点,那就要注意提问的开放性,鼓励学生针对文本的阅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想问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找到最佳的答案。例如,笔者在讲授《司马光》的课文中,就向学生提问:“司马光的办法是个好办法,除此之外,你能想出跟司马光不一样的办法吗?”问题一提出,每个小组立刻争先恐后地讨论,各抒己见,有的说爬上假山用手拉,有的说拿一个桶把水舀走,有的说推倒水缸,有的说喊大人来救,有的说拿根竹竿让他抓住竹竿拉上来,有的说拿绳子,有的说不管是竹竿还是绳子,这样都很危险,可能采取的方法不当,会出现连锁反应,连帮忙救的人都摔下去,这样会导致另一个人也身处险境……接着笔者引导他们一一比较、排除,发现在提出的方法中,没有一个方法是比得上司马光的办法简便、快捷、有效。经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就如春风化雨般地训练出来了,思维的创造性同样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司马光思维创造性是这样产生的。 2.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力。 课文的阅读理解中,要实现“言一一意——物”的逐级转移,才能完成阅读理解活动。譬如,在进行《美丽的小兴安岭》阅读教学时,笔者就鼓励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大胆而合理地在头脑中想象融雪新芽、绿树繁花、落叶飞舞、白雪覆地的小兴安岭的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在学习《咏柳》古诗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棵嫩绿柳树的立体形象。笔者还注意充分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来帮助学生理解;借助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叙述,引导学生生动、有感情地进入角色朗读,通过朗读来强化学生的情感,在学生积累丰富而准确的表象基础上,确保能无障碍地进行再造想象。 相对学生个体来说,创造想象要比再造想象更显得困难复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呢?经过笔者的课堂探索,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利用课文中的省略作为想象的载体,课文内容提供的表象被这种想象作为基础,难易适度,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创造想象能力,例如,课文《会摇尾巴的狼》的结尾,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说:“猎人一定会来整理你的,你肯定活不了多长时间了,说完就走了。”这时,笔者就借机启发学生进行想象:狼可能有多少种结果?并且鼓励学生尽可能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结局。组织学生展开想象、议论,既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第二个方法就是让学生进行丰富的幻想作文。如,《假如我是……》,或者把诗改成记叙文,或者让学生编写生活童话等,学生幻想的翅膀展开了,不但培养学生想象力,而且正确引导学生的幻想,最终激发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真是一举多得。 三、着眼于语文的广泛延伸性,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 一个知识贫乏的人不会有多少创新能力的。所以,要有所创新,就必须来源于扎实、丰富的文化知识积累。因此,要清晰地认识语文的教学观,围绕着课本来学习,把双基实、抓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良好的学习技能。笔者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还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借此把学生阅读的眼球吸引到更辽阔的课外天地。总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既能让学生积累到丰厚的文化基础,又能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 需要说明的是,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各方面内容的培养,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互相渗透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语文教学的本质——语言文字训练也是相统一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围绕着语言文字训练这条主线,着眼语文特性,有机地渗透进行。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对学生起到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创新能力的双重效果,也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佘琪.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J].小作家选刊,2014. [2]樊清山.小学语文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