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寄宿制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范文

    郑圆圆

    【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常常会表现出一些区别于非学困生的心理特征。而对于目前越来越普遍存在的寄宿制小学来说,寄宿生活对学困生的学习适应则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本文拟通过对寄宿制小学的学困生进行研究,分析出寄宿制小学中学困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剖析。

    【关键词】寄宿制小学;学困生;心理特征;成因

    一、“学困生”的定义

    广义的学习困难是指由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学习成绩低下,狭义的学习困难是指感官和智力水平处于正常水平,但学习成绩低于其智力智力潜能所能达到的期望水平或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所用的学习困难概念,指的是狭义的含义,因此本文中“学困生”即为感官和智力水平正常,但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此定义范围内的“学困生”,往往学习困难的程度不一,成因不一。

    二、寄宿制小学“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1.“学困生”其本身在学习认知方面存在心理障碍

    (1)感觉统合失调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个体和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需要调动个体的各个感官,对客观存在的刺激做出反应,而感觉统合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存在感统失调的学生,在面对外界的客观刺激时,往往很难调动感官,做出相应的反应,他们无法顺利的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投向某一特定的活动,因此经常有笨拙、手忙脚乱等现象。

    (2)注意力缺陷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与集中性。已有研究发现,跟正常学生相比,学困生在注意力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能力上,无显著缺陷,但他们在注意的分配能力上则存在显著的差异:与正常学生相比,学困生在注意力的广度方面有明显偏低的倾向。学困生的注意力呈现出以下特点: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容易受外界干扰,容易陷入多动和冲动状态。

    (3)认知结构零散无序

    相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而言,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够唤起的知识量非常少,并且这些知识在唤起之后并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这种现象,称之为“唤起失败”。唤起失败包括两个含义:一是学生因为某种原因,无法激活已有知识结构中与新问题的解决相关的知识,从而导致唤起失败,这一点被认为是导致学困生成绩不良的普遍原因。二是学生虽然唤起了相关知识,却不能有效地对其进行加工应用,这一点说明学困生的知识结构是无序的,学生很难进行知识的应用迁移。

    2.产生诸多不良心理

    (1)自卑心理

    存在学习困难现象的学生,在多次尝试失败之后,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较弱,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遇事畏缩,不能积极主动的表现自己,并且怀疑自己能够将知识学好并良好运用的能力。因此,在学习上往往缺乏主动性和动力,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拖延现象,并且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

    (2)惰性心理

    有学习困难现象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没有十分清晰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没有热情,意志力水平也比较低,从而缺乏上进的毅力和动力。他们在平时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愿意思考问题的特点,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对待学习非常消極懒惰。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往往表现为思维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和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在学习中的惰性习惯养成,学习越来越吃力,最终成为学困生。

    (3)逆反心理

    部分学生在出现学习困难时,往往会表现出敌对、偏执、心里不平衡的不良心理状态。此时他们经常会采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例如,经常与老师和同学唱反调、出言顶撞老师、对其他同学讽刺挖苦甚至打击、对集体漠不关心,情绪消极,行为对立。

    (4)孤独心理

    这种心理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又同时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自卑感强烈。在这双重压力之下,学生就会逐渐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这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和平时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都表现的比较消极,缺乏自信心,往往把自己和同学隔离开来,不喜欢与人交流,更拒绝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优秀的同学交流、向别人吸取学习的经验。因此他们会变得越来越不求上进,把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这类学生常常表现的游离在班集体之外,不易接近和影响。

    3.社会适应性发展不良

    由于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性,一部分学生由于很难适应寄宿生活而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寄宿生在开学之初出现较多不适应的情况,主要表现为哭闹、身体不适、想家情绪、不愿回学校上学、睡眠不好、害怕、撒谎等行为,出现比较多的不适应的情况,主要集中于不适应住宿生活、学习习惯较差、知识领悟力比较弱、身体不适等方面。

    三、寄宿制小学“学困生”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心理特征形成的一般原因

    (1)学生自身学习心理障碍的影响

    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和思维快速对周围的环境刺激做出反应,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积极的互动,达到良好的平衡。在此过程中能否有效的调动自己的感官和思维,是能否有效掌握知识的关键。当学生自身具有的感统失调、注意力缺陷以及零散的认知结构来面对所学的知识,他们很难调动自身的感官和思维,将所学的知识整合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也很难调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来解决新面临的问题。

    (2)学校因素的影响

    班级中学困生的产生某种程度上是教师将不合适的教育方法运用到了学困生的教育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困生并没有做到实时关注、及时辅导。相反,很多教师有时会在班级中,公然将学困生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公开批评和指责。这不仅对于学困生的转化及其不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学困生转化的难度,使得学困生身上出现更多的问题。

    (3)家庭因素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和受教育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良好认知的发展打下基础,而高压暴力或者过于松懈的家庭环境都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过于严苛的家长所采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干扰学生学习的持久力。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学生不仅会产生恐惧,还会产生焦虑和抵触情绪。而过于松懈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会让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容易养成学生没有责任心和做事不计后果的习惯。在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的家长,懂得在合适的时候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善于运用合理的奖惩措施来规范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长时间积累下来就会让孩子在父母的行为和教育中明白事理,获得知识。

    2.寄宿制生活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

    通过前人对寄宿生与非寄宿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寄宿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确不容乐观,寄宿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人际交往,甚至性格缺陷以及行为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小学寄宿生存在的问题,主要以社会化发展缺陷、行为问题和性格缺陷为主。对于寄宿制学校而言,寄宿制小学学生在学习、日常生活和活动方面存在其特殊性,加之部分学生对寄宿制学习和生活适应性较差,从而更容易出现“学困生”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在校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寄宿制小学学生学习的时间更长,相对来说课业负担更重。在寄宿制学校中,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几乎全部来源于老师。对于教师而言,当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时,要想兼顾到每一个学生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因此,对于有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而言,比较容易出现课业辅导缺乏或不及时的现象,这也就使得这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转化时难度增大。

    (2)日常生活和校园活动方面

    在日常生活和活动方面,相对于非寄宿生来说,寄宿生在学校的饮食和居住条件有待提高。而在活动方面,寄宿生的课余生活相比较非寄宿生不够丰富,比较单调乏味。并且寄宿生平日与父母交流较少,在缺少父母关爱的同时,也缺少了一條情绪宣泄的通道。因此,对于寄宿生而言,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更大,类型更多,程度更深。这对平时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或加重学生学习困难的程度。

    (3)学生对寄宿生活的适应能力方面

    对寄宿生活的不适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这些情绪和心理反应,均会对其学习的兴趣和态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寄宿学困生较非寄宿学困生更容易出现由于社会适应性不良而产生的学习困难。

    四、结语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教育背景下,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困难并不是简单的一两个方面的差异问题,综合来看它可能涉及许多方面。在进行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时,首先应该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心理障碍和其他可能的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的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戴斌荣.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6):46-49.

    [2]范洪江.寄宿制初一学生焦虑、抑郁和应付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54.

    [3]董树梅.影响城市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原因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6(4):38.

    [4]杨培,王芳.寄宿制与非寄宿制高中生社会适应性的比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2): 54.

    [5]骆伯巍,陈家麟.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卫生学成因及矫正[J].教育评论,2002,02:40-42.

    [6]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3,04:83-8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3 13:5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