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幼儿自然教育的途径 |
范文 | 禤小珠 【摘要】瑞典把幼儿教育融入大自然,强调以人为本,给我国的幼儿教育带来诸多启示,让幼儿在大自然中天真烂漫地成长,是培养其健康的体魄、全面的知识、环保的观念、良好的动手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蓝天下的学校”,使幼儿在大自然这个广阔天地里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丰富的知识。本文就如何学习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促使我国幼儿教育更好的发展进行简要论述,希望能够给相关幼儿教育工作者给予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大自然 虽然幼儿教育不断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与较为丰厚的成果。但是长久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不乏一些幼儿机构依然没有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例如,有些幼儿机构推行的是类似特殊记忆法、超级口算法、魔鬼英语之类,就是具有突出性特点的例子,这种幼儿教育方式非但不减负,幼儿的负担反而越来越重。我们的幼儿教育本应给幼儿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让幼儿在玩中自由自在地成长。瑞典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崇尚自然,把幼儿教育融入大自然,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充分尊重人的自然属性,这一幼儿教育方式符合我国幼儿教育的一些具体实施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借鉴这一自然教育法,让我们的幼儿教育更卓有成效。 把幼儿教育融入大自然,一整套幼儿教育体制便是以“把幼儿教育融入大自然”为核心,充分以大自然为载体,让幼儿在其中学习知识、与人相处、培养品性、陶治身心,一边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边掌握了各种技能。瑞典的幼儿园一般建立在山坡上,靠近河流的地方或者是树林旁,孩子唯一的功课便是玩要,带上小铁揪、去玩泥巴,建房子,下雨天成群结队地打雨伞玩水,热闹非凡。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曾经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动材料,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田地里,有许多自然材料可利用。”当然,我们的国情与瑞典着实有很大区别,我们很难做到将幼儿园建立在自然界中,但是因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的优势,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自然材料,带幼儿走进自然、观察自然,然后把教室搬进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爱护自然,使幼儿的学习效果和精神面貌都有良好的改观。 一、走进大自然去活动,促进幼儿体格健康生长 “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这是不少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一个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幼儿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掌上明珠”的幼儿们出门专车接送,上下楼梯还要抱着,小小的书包爷爷奶奶背着……一天下来,幼儿自身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加上由于不健康的饮良观念,幼儿们摄入不少的“垃圾食品”,缺乏运动,不良饮食导致“小胖墩”现象有明显增长趋势。因此,加强体格健康育儿很重要,将“温室里的花朵”大胆地放到自然环境中去。 在瑞典幼儿教育中,只要天气允许,孩子们就在室外活动,即使是下小雨,老师也会带他们穿上雨衣、雨鞋在附近踩水,尽情地玩耍,并鼓励幼儿们遇到一些难走的路时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积极推崇科学“粗养”“放养”,不过分注重、极端地注重幼儿的卫生,保护幼儿,这一观念对于城市里的幼儿的家庭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幼儿掂起脚尖来够一下小树的新叶子、蹲下来看看蚂蚁搬家、跑一跑去追逐空中飞舞的蝴蝶,这些肌肉动作的练习,让幼儿在不自觉的玩耍过程中就已经轻松实现了。“粗养”遵从自然的规律,把幼儿放在大自然中“放养”,让其自由健康地成长。这一点,农村幼儿便是如此,在日常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的学生体育成绩往往比城市孩子更优秀,原因便是他们从小在大自然中培养了健康的体格。 二、把课堂实验搬进大自然,更有效地丰富幼儿知识 大自然可称为“蓝天下的学校”,是幼儿学习、增长知识得天独厚的“课堂”。大自然一年四季交替,景色变幻无穷、美不胜收。河流、山川、原野各种地形各有特点,让人心胸开阔。鸟儿花香、蜂鸣蝶舞,如诗似画。大自然就像一幅不断变化的水彩画,让幼儿充满好奇与惊叹。幼儿天真好奇,他们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态、声音所吸引。在与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直接的感性知识,而且能养成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习惯。如果将课堂中的许多实验搬迁到大自然中来,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对于植物的生长,并不只是利用课本的图像与讲解,而是在大自然中圈出一块种植园地,让幼儿帮忙种植黄豆、青菜、葱等许多植物。让幼儿每天在不同位置,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发芽、生长情况与自然界阳光、空气、水分的关系,让幼儿在种植中发现问题,找出答案。 三、利用大自然情景,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多,世界上各种自然灾害日益增多,人类从未遇见的疾病层出不穷,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在警示人们:大自然在报复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种种行为。因此,人类环保观念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对国家社会长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義,这一项艰巨的工作理应从幼儿抓起。笔者认为,幼儿教育可以积极开展幼儿研学活动,例如,作为主要课堂在森林的瑞典,教师会带幼儿走进“实验探索”:如,让幼儿在地上挖三个坑,分别放上香蕉皮、玻璃罐和塑料袋,做上标记,等过一段时间再来挖开看,让幼儿发现有什么变化。结果幼儿们发现香蕉皮不见了,其它两样都还在。这个时候,教师就会告诉他们:哪些东西土地是可以吸收的,哪些会对土壤造成影响,像玻璃罐(尤其是碎的)放在泥士里会伤到活动的小朋友和小动物,由于阳光发射还可能会造成火灾,所以不能乱扔有害垃圾。瑞典的自然环境好与幼儿环保教育分不开,这样的自然教育法无疑比生硬的课堂传授垃圾分类知识更容易让幼儿们接受,并清楚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俗话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可见,早期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应从小培育幼儿根深蒂固的环保观念。 四、充分利用大自然的素材,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普遍来看,中国孩子参加全球各种各样的智科竞赛,中国的孩子总是能拿到很好的成绩,在算术、记忆力等方面有优异的表现。但是实验动手环节,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小朋友来说取得的奖项就比较少。这说明,我国的幼儿教育亟待加强对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瑞典幼儿教育模式下的儿童工作室,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劳动工具,有螺丝刀锤子、铲子、刀子、老虎钳、锯子……“在老师的帮助和带领下,5、6岁的孩子可以做出各式各样的木工作品,让人难以置信,这给我们的幼儿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教学手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的幼儿老师和父母也应该多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让他们帮忙摘菜、除草、提水、浇花等等,在劳动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五、结束语 我国目前已有人意识到大自然对于幼儿教育的重大意义,也开始了大量的实践,如,定期组织户外游玩、把自然带进课堂、组织亲子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发现大自然这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很值得我们用心挖掘和利用。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丰富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能够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大自然这本活动教材,使幼儿们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丰富的知识,让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单中惠.外国幼儿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霍力岩.学前比较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于清.源于生活的自然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 (美)斯托纳.斯托纳夫人的自然教育[M].万之逸,译.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13. [6]姜勇.国外学前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周兢.国际学前教育政策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王丽娅,麦少美.中外学前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