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诗意语文之道
范文

    史世峰

    诗意语文之道,缘心向情,聚焦诗意,激扬生命,着眼成长,其道在师生、在课堂、更在生活。

    从小与书结缘、与语文结缘的董一菲老师,以一颗至爱之心,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追求唯美与诗意,寻找创造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三十载“诗意语文人生”,诠释着“美丽且永远不老的中文”。

    一、诗意情怀:诗意语文的初心

    “以爱的名义,用最美的语言和文字,积淀你们人生最美的灵魂!为此我愿时刻勤勉!”这份爱的宣言,道出诗意语文的初心——诗意的情怀。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诗意语文遵循教育的本质,重在唤醒诗意之灵魂,以教者之诗意情怀,融入生命精神感发,高扬诗意唯美浪漫,让教育彰显生命的尊严,进而收获高贵和神圣,收获从容和优雅,收获成长和丰盈。简言之,诗意语文之道,以诗意情怀,唤醒诗意之灵魂,激扬灵魂之诗意。

    这份诗意情怀,源自人生无字书,读城、读河、读人……源自人生灿烂识字始,那一脉书香的濡染,生活和读书奠定诗意的人生。

    这份诗意情怀,昭示师生对美的发现:一花、一云、一树、一语、一诗、一文……诗意无处不在。

    这份诗意情怀,缘于董一菲老师1993年的诗歌专题教学,教师、学生、诗歌三者诗意汇融,至2000年参加国家级培训,从教学实践走向理论研究,“诗意语文”呼之欲出。

    这份诗意情怀,不仅外化为源于诗意、志于语文的教学追求,更为难得的是内化为一种自利利人、自益益人的人生境界。

    二、诗意课堂:诗意语文的生命场

    万物静观皆自得,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当心中有了诗意的追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就会在时间里诗意地成长,学生在课堂之上自然受到一种诗意的感化与影响。诗意语文教学,正是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育课程体系之中”的诗意践行,尤其是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核心素养,同应同求,同旨同归。诗意课堂是学生素养诗意淬炼、超拔的生命场,更是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生命场。

    1.诗性诗教——诗意语文课堂的源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诗性因子就已注入我们的生命,诗性思维、诗教传承,浸润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与生活,诗意融通身、心、灵,诗意呈现于中国人的精、神、气。这是中国人诗意生活的源头,也恰是诗意语文课堂的源头。《诗经·大序》云: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诗意语文课堂传承诗性诗教之传统,要达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灵诗意的对话与共鸣。

    诗性思维,传递古老逻辑记忆。五千年的中国文学史本质上讲的是诗史,这部诗史因《诗经》《楚辞》而创立“风骚”一脉,走过汉魏、唐宋、元明清,千回百转,越古及今,携带千百年深情、美丽、雄奇,融注诗意的理想与现实,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性思维流淌于中华民族血液中,浸润着中国人的心灵。诗意语文课堂上,师生追溯这份诗性思维,穿越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在文字、情境、思想上进行心灵的交流,感知那代代相传的逻辑记忆。

    诗教传统,传承古典文化精神。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以《诗经》为基础,源自儒家文化的诗教传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诗化人,以文化人,薪火相传。聚焦诗教传统,诗意解读经典,董一菲老师引领学生感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那份的诗意、神奇和非凡魅力;感受《诗经》中诗的清雅,经的深邃,那份历经千年、洗尽铅华的纯正无邪;感受唐诗、宋词、元曲中多彩的生命活力,那份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诗意情怀……在弘扬诗教传统的诗意语文课堂中,感受中国文化血脉、文化气象和文化精神。

    2.诗心诗意—诗意语文课堂的灵魂

    诗意是语文的自然属性。诗意语文的课堂是诗意氤氲的圣殿,是优雅美丽的合集,它顺乎文理,顺乎自然,顺乎纯真。语文是诗意的,课堂是诗意的,师生互动,诗心诗意,一脉相承,本色本然,这便是诗意语文的课堂。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生命成就生命,诗心诗意是诗意语文课堂的灵魂,诗心为核,诗意外化,表里合一,贯穿诗意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诗心诗意,融美入心。董一菲老师曾说:“语文天生美丽,而美和诗意是我语文的宗教。”这里的美在于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情思、美的文本、美的教学设计、美的师生对话……一言以蔽之,美在诗意的呈现。

    诗心诗意,好课如诗。董一菲师徒诗意对话系列,以诗心观课,诗意解读“好的语文课是一首诗”,这里的“诗”,是指那些在课堂上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亮,或者情感的激荡。

    诗心诗意,守望理想。坚守汉语的诗性,唤醒生命的诗意,永葆教学的诗心,还原语文的诗意,这就是诗心为核、诗意外化,活力、张力、魅力弥满的诗意语文课堂。

    3.语言之美——詩意语文课堂的品质

    语言是民族心灵的回响,承载着民族文化不息的血脉。董一菲老师曾说:“美丽的中文,是我们最美的母语,‘汉魂唐魄是我们母语的灵魂。”诗意语文课堂一个鲜明的特色——诗意语言,追求唯美、诗性、纯正的诗意语言。语言是教学的灵魂,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中,语言是最低的门槛,也是最高的要求,从这意义上说,核心素养的起点是语言,终点也是语言。

    诗性唯美,诗情画意。课堂上,董一菲老师以“诗意言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意语文课堂的教学魅力,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诗意语文课堂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优美的导入语言,以诗性优美、诗情浓艳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文学的熏陶、审美的陶冶;精美的解读语言,以精美诗意、本色细腻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揣摩作品;精致的对话语言,以精妙精彩、简约雅致的语言呈现师生思维碰撞、心灵对话;丰富的情感语言,以充满激情、感染力强的语言为学生提供诗意可感的情境、丰盈人生的情感;睿智的点评语言,以机智敏锐、极富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慧。它们共同构筑了诗意语文课堂诗意唯美语言体系。

    诗意纯正,文质兼美。佛罗斯特曾说:“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好的诗文,单有饱满的激情还不行,单有深刻的思想还不够,还必须借助于卓尔不凡的文字,方能尽展其神采风华。董一菲老师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细无声》一文中,将诗意化语言概括为诗意美、情感美、理性美、本色美、智慧美,倡导语文教师语言要焕发出绚烂至极的光彩。诗意语言之美,注重品质品位,贵在至真至纯,兼具形表美和内蕴美,既是形象并富于节奏感的,更是“情”“理”“思”最好的结合体。

    4.文化文脉——诗意语文课堂的底色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余光中先生一片赤诚中有传统的追溯,有文化的传承,亦有民族的回响……董一菲老师认为,诗意语文的源头是华夏民族的灿烂文化,是美丽的汉语世界,语文课承担着传播文化的历史重任,应具有更深邃广阔的文化视野。在诗意语文课堂上,有文字之美、文韵之美、文脉之美、文辞之美、文风之美、文体之美、文化之美……全方位展现我们母语课堂无穷无尽的魅力。

    注重拓展,开发课程资源。董一菲老师早在1993年就创造性地开展诗歌专题教学,“古今离别诗与古今离别观”“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等十八个专题,初显专题化、群文化、体系化特点,并总结提炼五步教学法;同时带动身边的师生大量读书,引进经典文学名著对教材内容作补充和拓展,开设读书专题课和名著导读课,大胆探索开发课程资源,引领着校本课程结构改革。

    追求“三味”,渗透中国文化。汉字的表意性,使它具有了非凡的魅力和灵动的美。董一菲老师在汉字教学中追求“三味”:文学味、文化味、美学味。她让鲜活的汉字跳跃在学生的生命里,用博大精深的文化去激荡学生的心灵。一个汉字、一个文化常识、一首诗……在她的课堂上,都如魔方般焕发人文色彩和文化内涵。

    把握文脉,开阔生命视野。文脉是文学发展中最高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在诗意弥漫的课堂上,董一菲老师与学生一同梦回先秦、汉魏、两晋、六朝、盛唐……思接千载,与诸子百家对话,感悟圣哲的人生智慧,在《古诗十九首》的文化解读中,感受汉末文人内心的感伤情调,感受他们在诗中个体生命的张扬……在探寻中华文化脉中走进一个个真实、鲜活的诗意生命,董一菲老师把语文课上出了生命厚度、宽度和广度。

    5.三情汇融—诗意语文课堂的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诗意语文课堂建构着眼生命个性化的诗意成长,教师、学生、文本三位一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赢共生,师生之间民主对话、诗意对话、和谐对话,追求语文教学中真善美的诗意汇融,师生教与学互助相长,丰盈诗意化的生命。

    三位一体,共赢共生。诗意语文遵循大语文教育观,教师、教材、学生相伴相生,三位一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就是学生人生的“摆渡人”,教材是渡船,又是诗意汇融的河流,作为“渡者”的学生,要领略河流的诗意,感悟人生的成长,而“摆渡者”摆渡的是人的素养,更是诗意的人生。语文教学的外延是文化,是历史,是生活,是审美,只有诗意的汇融,才会有诗意天地里的共赢共生。

    三情汇融,诗意成长。佛祖拈花,迦叶微笑。语文教学亦是此,要善发现,有会意,发现教材文本满载着的诗意、文化和情感,会意传递诗意、理性和智慧。一瞬传情,一目传神,每一个诗意教学瞬间的背后都应该隐藏着诗意情感汇融的汪洋;以情传情,以情动情,让教师情、文本情、学生情三情汇融,进而达到诗意情感的共鸣。

    三、诗意生活:诗意语文的终极追求

    林语堂先生说:“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诗意语文之道以“诗意生活”进入“诗意课堂”,再由“诗意课堂”走进“诗意生活”,在寻求、发现、丰富真善美的过程中,感受文本与生活的唯美与诗意,达到对语文诗意之美的超拔,形成一种人生信仰、追求和生活。

    海德格尔说:“人生充满劳绩,但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诗意的生活是人生一种可贵而美好的姿态。董一菲老师以诗意的理想、爱的名义,写下诗意语文对学生的终极关怀: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善感的心、一个爱的信念、一个理性的世界、一个内儒外道的人生智慧以及最美的母语,努力让学生诗意地生活。

    以理想滋潤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高扬诗意理想的董一菲老师,仰望星空,脚踏大地,笃定执着,精进不已,引领师生走向生命的诗意和远方。

    参考文献

    [1]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2]董一菲.寻找语文的诗意和远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董一菲.诗心诗意:观十二位名师课堂[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8.

    [4]董一菲.仰望语文的星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1.

    [5]许书明.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董一菲.紫陌红尘拂面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7]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肖佳晓

    xiaojx@zgjszz.cn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9: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