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
范文 | 张丽虹 【摘 要】中小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中存在认识不足、概念不清、目的不明、措施不详等问题。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从区域层面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建立了机制、经费和人员保障体系,构建了富有“南山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活动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 区域推进 实施路径 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即通过对劳动知识的运用,在劳动中锻炼技能、收获经验、体会情感、感悟精神,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1]。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树立正确劳动观、价值观;培养工匠精神;提高创造能力;促进身心健康;体验生活之美。 一、区域推进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中小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大而笼统,难以接地气和具体落实[2],劳动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比如,劳动教育发展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不均衡;部分学校重视劳动教育,配备了专业的师资团队,但也有个别学校存在无法保障劳动课程和活动顺利开展的情况;劳动实践基地不足,农村地区缺乏学工基地,城市地區学农实践基地有限,学校在组织和计划活动方面都受到局限;部分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不足,认为劳动就是干脏累差的工作,还有部分学生知道参与劳动很重要,但在实际参与方面却并不积极;家长重视劳动却片面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干家务”。 国家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进入学校,进入课表,就应该有课程必须具备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要求、课程内容、课程管理及课程评价等。而目前中小学校在落实劳动教育时,还多停留在学校自发组织层面,鲜少从区域层面进行统筹实施,课程的各个要素都不齐备。 由于缺乏区域统筹引领,课程内容方面,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缺乏教材指引,学校落实劳动教育“无从下手”;教学形式方面,缺乏纲领性的理性思考和实施范式,有的学校以劳动值日替代劳动教育,劳动形式简单片面;劳动形式方面,缺乏详细、可操作的劳动项目主题,多数学校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德育,停留在课堂里“讲劳动”“说劳动”“学劳动”;劳动评价缺乏系统的过程性评价和量化指标,对评价的对象、主体、方式都没有明确要求,劳动教育开展得好不好“无从评价”。 从区域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统筹确立劳动教育主题及形式,整体推进落实,能有效解决目前各个学校“单打独斗”、课程零散、缺乏组织的现象,有利于协调区域劳动教育的普遍性与学校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集中力量研究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 总之,通过区域层面推进,可以有效实现新时代的劳动教育由单一走向整合,由形式走向实质,由经验学习走向课程建设,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为新时代培养复合型、创造型和实践型人才。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南山经验 1.机制保障:区域统筹,优化顶层设计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科院从2017年起先后制定、印发综合实践和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顶层设计统筹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领域共同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行“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养心”的新劳动教育理念。 南山区推行“3+2”科研模式,以提高教师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认识。“3+2”即“三层级”“两主体”课题研究模式。“三层级”是指区域层面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德育重点专项课题“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发展研究—路径与模式研究”;学校层面申报市、区级课题开展实践探索研究,形成“省—市—区”三个层级推进研究课题。“两主体”是指“区域大课题引领—学校小课题落实”和“学校大课题引领—科组/教师小课题落实”两个主体的课题研究模式。区域引领的大项目、大课题分解到学校进行具体实施,学校立项的大课题又层层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落实到科组或教师。区域“大”课题,学校“中”课题,教师“小”课题,如此便形成了劳动教育课题研究的“树冠状结构”,实现了以科研引领带动区域劳动教育学科的研究、认识和发展的态势。 2.经费保障:创设空间,打造劳动技能室 从2019年起,南山区每年投入专项经费,建设全区劳动技能室(以下简称“劳技室”)。劳技室以推进劳动教育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围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开展的需要,建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场所,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环境,成为学生探究知识产生过程、开展自主研究的平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形成劳动技能。 劳技室为帮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设计、建设烹饪室、手工室、木工室、陶泥室、“校园农田”、土培和水培园地等。对初、高中学生则以提高劳动素养以及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为出发点,设计建设各类职业体验环境、车间、维修间等。 3.人员保障:分层建设,培养教师队伍 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南山区分层建设,构建多层次的劳动教师队伍。区域层面,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研员,在全区指导、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学校层面,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师队伍,一方面安排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兼任劳动课教师,另一方面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学校的劳动特色课程。社会层面,吸收优质社会人才,在学校开展的校外劳动实践中担任指导教师。 三、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南山特色 1.课程:优质、多元、个性化 区域以“学科课程+地方课程+特色课程”的优质、多元劳动课程为载体,夯实南山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 第一,学科课程开足开齐。学科课程按照课标要求,开展国家规定的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对各学段劳动教育的课时要求,南山区各学校落实课时安排,以学分制形式规定学生劳动时间。此外,各学校在开足规定课时总数的前提下,根据具体实际情况,把校外实践、劳动周与学校的校内劳动教育进行统整。真正落实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规范严格。 第二,地方课程全区普及。根据南山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聚集的优势,南山区教科院自主开发适合区情和校情的地方劳动教育课程指导手册。根据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二,以每个年级一个主题的形式,指导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例如,一年级的孩子刚入学,对学校的一切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正是学习规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所以一年级的主题是“新学期,新生活”。二年级开始管理自己的生活与规划成长,三年级接触自然……如此从服务个人走向服务他人,从自身走向学校,主题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基础走向提升,不一而足。初中学段的劳动教育体现南山科技特色和时代性,以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为主,高中则以职业体验和未来人生规划为主,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 第三,特色课程百花齐放。特色课程是学校在学科课程、地方课程上增设的劳动教育特色类课程,由各学校自主或合作开发,依托学校劳技室和“四点半社团活动”,开展特色劳动教育。目前全区学校全部开设了劳动教育类特色课程,已经形成“一校一特色”或“一校多特色”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小学阶段有木工、电工、维修、器械、陶土、刺绣等课程,初、高中阶段有机电装配、无人机设计与制作、未来城市设计课等近百门课程。例如,蛇口育才集团育才学校开设的“传承茶艺课程”,从茶树树苗选种、栽种,到施肥、除虫、采茶、焙茶,再到泡茶、品茶,长周期的学习,将劳动贯穿在整个课程中,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此外,南山区松坪第二小学的中草药种植、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学校第一小学的校园装配车间、南山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学府中学的幸福烹飪课、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实验学校(高中)的机电设备生产线体验课、华侨城中学的劳动车间体验课等一起构成了有层次、有特色、多元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 2.活动:丰富、创新、未来化 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坚持实践价值导向,以适宜的劳动为载体,是操作性的、行动性的,不是在课堂里说劳动、讨论劳动、讲劳动,而是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劳动。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掌握劳动技能,并通过劳动解决问题,学会学习与发展。南山区的中小学劳动教育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内外劳动实践,将劳动落到实处。 第一,校内劳动学习基础劳动技能。校内劳动以服务性劳动为主—服务自我、服务班级、服务学校。低年级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当好值日生,打扫教室内外公共卫生,擦黑板、扫地、抹桌椅、开关门窗等。高年级的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美化以及到图书馆、食堂做义工。南山区很多学校开辟了生物园、植物角、种植园、空中菜园、中草药种植园等,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在学校开展丰富的“学农”劳动。 第二,社会实践提高创新劳动能力。南山区以长周期、大主题、开放性、创造性的劳动教育为主题,以社会劳动实践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既有传统的社会服务劳动,如城市美化绿化、交通指挥、公益宣传、城市志愿服务,也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研究。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劳动教育注重激活学生思考、发现、合作、交流、设计、创造的综合能力。 低年级的学生通过“中小学生探究性小课题”的形式,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如设计盲人红绿灯、探索共享单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生活、研制磁悬浮地震报警器等。高年级学生以研学实践和职业体验为主,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开展实习,体验真实职业,在实践中发现专长,培养职业兴趣,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研学实践是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动手设计和创作,深化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在这种理念下,南山学子走进国家基因库进行基因学习与真实基因实验;走进国家海洋科技馆实验室,设计制作水下无人机,为保护海洋环境献计献策。 第三,家校合作形成劳动教育合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你用双手劳动,懂得什么是滴滴汗水,了解什么是劳动的疲倦和手上的老茧时,科学的智慧和知识的光辉才会真正展现在你面前。”[3]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但是随着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家务体力劳动正在被机器人取代。洗衣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等成为寻常家电,久而久之,不仅人的劳动技能在退化,甚至身体机能也在退化。 南山区密切家校联系,形成家校劳动教育的合力。让家长作为孩子家务劳动的引导者、指导者、协助者和合作伙伴。通过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劳动能力,提高孩子对家庭的归属感、参与感、责任感,点燃孩子感悟生活和热爱生活的热情。首先,制作详细的《中小学生家务劳动任务清单》,让学生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再到创造性的劳动技能。培养孩子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兴趣,参与帮厨、做饭、洗衣、扫地、缝补、整理、修理等家务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其次,建立《家务劳动评价表》,让孩子和父母成为评价主体。在参与家务劳动过程中,学生所展现出来的技能、责任心、自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都是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3.评价:一体、互联、智慧化 劳动教育的评价难以量化呈现学生劳动能力的提升程度和劳动效果。“两平台”建设实现了南山区学生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记录与成果评价。 “两平台”是指课程平台“四点半社团”和实践活动平台“劳动实践”。“四点半社团”是全区所有学校所有社团类课程的综合平台,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选择劳动社团课程进行学习。“劳动实践”是南山区将优质社会资源引入中小学校的一个创新举措,高校实验室、研究院所、优质企业、实践基地入驻平台,由学校和学生在平台上自主选择企业(单位)进行实践和职业体验。两个网络平台记录了学生的选课项目、学习过程,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是南山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电子资料袋档案。网络化课程管理与评价实现课程、活动与评价的一体化、网络化、数据化、智慧化。 此外,南山区还以劳动类、科技类、创新实验类赛事促进学生劳动能力提升,用成果量化劳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中学和华侨城中学学子在首届“国际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创新大赛”中,以自主设计制作的水下机器人参加比赛,分别荣获特等奖和二等奖。 劳动教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时代答卷。区域探索实践要通过做好校内与校外、集中与分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与其他四育建设的融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南山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之中。我们今天所做的一些浅薄的探索与实践指向的是学生未来的生活与成长,指向的是祖国的人才培养,指向的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 见[EB/OL]. (2020-03-26) [2020-04-2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224188088922234&wfr=spider&for=pc. [2] 戚梦蛟,陈建军. 区域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德育,2019(2):44-46. [3] 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周渠,王义高,刘启娴,等译.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240.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德育专项课题“新时期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研究—路径与模式 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JKDY033)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教育教研员)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