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情境”成就“大课堂” |
范文 | 卢晓彦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不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灵动、富有情趣。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要的课堂才是“大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生活情境的高度浓缩,一定有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师要让数学与生活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情境里带领学生在数学的天地里自由发展,在一个个小小的情境里,成就堂堂“大课”。 一、创设情境,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在平時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计算”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创设学生比较喜欢的生活情境。这既能体现数学的价值,又能让学生对数学有感性的理解。情境是这样创设的:春节到了,爸爸打工归来,并带回来一沓钞票。他在超市看中鞋一双198元、手表一只450元,他身上有900元。他该怎样付钱?怎样计算简便?教师将题目变成了生动的生活场景,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同时学生也会更清楚地知道,数学就在生活中。学生甚至会从情境中知晓爸妈的艰辛,然后爱上数学。这种教学方式带有生活的味道,它使数学与生活零距离接触。 二、走进情境,在故事中学习数学 小学生对故事都比较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趣中质疑,疑中生思,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就会随之产生。比如在教学一年级“10以内加减法”时,我发现书中所提的问题都隐藏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要让学生参照情境,用故事的形式把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讲出来。比如小兔子有4只蘑菇,又采了1只,现在它有了5只蘑菇。学生一边讲故事,一边学着列式子。只有能列出具体式子,才说明他们真正看懂了图。再如树上有6只猴子,先跳下去2只,再跳下去2只,最后又上来1只,树上有多少只猴子。这其实是让学生解决一个连加或者连减混合运算的问题。学生容易算错,究其原因是不会列式,没有建立起数量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着图片讲故事,一边讲一边列式。有学生说:猴子下去找妈妈了,结果没找到,就又到树上来了。在一上一下的故事叙述里,学生的列式很正确。一加一减,对初学数学不久的小学生而言,是抽象的,也是难理解的。但是在具体的故事情境里,抽象的加减便成了猴子在树上往来的情景。学生能够看得着,也能想象得出来,而且课本的图片上也反映了结果。 三、运用情境,在问题中理解数学 思维的出发点是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创设研究新知的情境尤为重要,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些具有挑战性、趣味性的问题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情境其实就是给数学学习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一个真实的产生问题的环境。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的时候,我给出了“9+2=( )”这道题目。有学生通过数数的方式得到答案,自己的手指不够数,去数别人的,这是一种思路。凑十法是另外一种思路。我让学生把火柴棒分成2堆,一堆9根,一堆2根。学生从2根火柴中抽出1根放到9根里面,“9+2”的问题在情境中变成了“9+1+1”。在操作中,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了生活的体验和感性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在运用情境的时候,创设的问题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之间要有中等适度的不协调,效果才明显。过于简单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过难,学生又懒于去思考。例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写出1、10、100,然后问学生:怎样加上一个单位让这些数字之间可以画上等号。我把代表钱的道具发给学生,学生比画着、讨论着、分类着,很快就有了答案。情境给了学生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运用情境时,又学会了从中获取问题的答案。 总之,情境是沟通学生的经验世界与数学世界的桥梁,它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为教学服务。教师绝不能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而应依据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让学生在情境里与生活的美、数学的妙相约。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南阳小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