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村初中班级情感教育的目标与策略 |
范文 | 张蓉
朱小蔓教授指出,道德教育若要真正成为一种抵达心灵、发育精神的教育,一定要诉诸情感。她认为情感德育归为两个要义,第一要义——发育和培养哪些与德性生长相关的情感品质与能力为重,要弄清与哪个年龄段、什么需求相关等;第二要义——利用怎样的功能和机制开展教育活动才能促进上述重要情感品种、品质和能力的出现、发育、生长。实施有效情感德育,一方面要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看到当下学生所缺乏或急需培养的德行,才能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以促进积极情感和良好德行的出现、发育、生长。 一、目标定位:旨向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 1.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求,培养人际关系和谐、懂得感恩的学生 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归属和爱的需求指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其实质是人们对友情、信任、温暖、爱的需要。初中生开始进入青春期,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或是二胎家庭但兄弟姐妹间的年龄差距较大,渴望同伴,渴望友情,加上进入初中以后,随着在校时间的增多,同班同学相处时间相较于与家长、老师相处是最多的,所以要设法给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共同学习、共同休闲的互动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温暖和关爱的同时,也学会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从而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归属感,培养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此外,人际关系除了同学关系,还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要引导学生学会与其沟通交流,培养懂得感恩的学生。 2.满足学生尊重的需求,培养尊师重道、自尊自爱的学生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尊重需求,指受到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是敏感、多思的,他们渴望被人尊重但有时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有时会在课堂上窃窃私语或随意插嘴,有时会在课下给老师和同学起绰号……因而在实施情感德育时,要满足学生尊重的需求,尊重每一个孩子,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们起到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言传身教,教会他们如何尊重别人。例如面对后进生时,不要一味地否定他,更不能说其“差生”“笨蛋”等,这样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其产生挫败感,甚至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如果教师能尊重孩子,客观看待学生的成绩,多点耐心,多点微笑,同时多创造一些让其表现的机会,平常纪律不好的孩子可以试着让他当一日值日班长,你可能会有意外之喜。 3.满足学生被关注、被赞美的需求,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注,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已经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大成人,独立自主,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另一方面又极其渴望他人的关注、赞美,需要从他人的肯定中收获自信,获得存在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暗示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因而实施情感德育要满足学生被关注、被赞美的需求,培养阳光自信的学生。例如,新生刚到校,每个孩子都想给师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便会在课堂上、活动中、下课后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力表现自我,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和称赞。这时老师若能适时、及时地抓住当下他们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并当众予以鼓励和夸奖,他们就会感受到:我要继续保持某个好的德行,并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好。不仅如此,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他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模仿被老师夸奖的榜样同学的德行,渐渐地,孩子们身上好的德行越来越多,老师对他们的赞美也越来越多,学生便会愈发阳光、愈发自信。 二、策略选择:优化学校、家庭、社会共育路径 1.高度重视学校情感德育 (1)抓住课堂教学实施情感德育,树立道德规范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班会课是实施情感德育的主阵地,政治老师和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贴合我校“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树立道德规范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教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发现自己”为例,教师可先自我暴露优缺点,学生便会萌发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意识,在分享和交流中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2)结合学科教学渗透情感德育,创设情感互动型课堂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情感德育,创设情感互动型课堂,各学科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德行的形成。情感互动型课堂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形成一种安全、开放、轻松的氛围,师生间互相尊重、彼此欣赏。 比如,我校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大胆提问,教师以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关注每个孩子的疑问,接受多向思维,鼓励奇思妙想,师生互动中即使出现完全相反的见解,教师也会适当引导,允许学生有所保留,课下再共同探讨。这样的课堂氛围,满足了孩子尊重和被关注的需求,孩子们就会潜移默化地学会尊重他人,也因老师的鼓励和赞赏变得愈发阳光自信。 朱小蔓教授曾说:“不要把道德教育弄得过于狭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中有道德教育。”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情感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无论是心理课或是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等,心理教师表现出的尊重、热情、真诚、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等,都能给予学生最直接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接纳自我,提升自信心。基于此,我校成立了“心语心愿暖心坊”,由专职心理教师倾听烦恼,为其解惑,维护师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并且每月开展一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开展课外活动传递情感德育,营造平等尊重的氛围 营造平等尊重的氛围,可以通过学校各个部门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而不仅仅是德育处,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处处充盈着平等尊重的气息,让学生时时看到、听到、感受到、体会到,满足学生归属和爱、尊重的需求,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以我校为例,在正式开始校本课程时,教务处组织全校师生参加校本课程推荐会,观看校本课老师们精心准备的推荐内容,有烘焙课、表演课、舞蹈课、篆刻课、茶艺课、乐器课、外教课等,结束后孩子们自愿选择中意的校本课,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如,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职业不分贵贱,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懂得感恩、热爱劳动等道德品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安排每位同学轮流当食堂服务员,为各班同学打饭菜。再如,为了让学生形成爱学习、爱阅读、爱钻研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校举办了期中表彰大会,共设立了五个奖项:学习标兵奖、主动学习奖、勤奋学习奖、学习进步奖、博览群书奖,不仅表彰了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还表彰了各类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努力让每一个有点滴成长的孩子都有被表扬的机会。 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慢慢地建立了和谐融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学生、教师、学校都在发生着变化,学生渐渐懂得感恩、尊師重道、自尊自爱,课上睡觉、讲话、开小差的现象越来越少,课下辱骂、顶撞老师的不良行为也越来越少,开始试着自我管理,增强了德育管理的效果。 2.密切联系家庭情感德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而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时期,需要父母付出更多的陪伴和更大的耐心。以我校为例,这是一所农村初中,很多家长由于所受教育有限,不太懂得如何教导孩子,我校便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给家长们开设讲座,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一家三口可以通过观影对相关情节进行交流讨论,有的放矢地让孩子在情感评价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或巩固自身已有的道德情感,重建恰当的道德情感体系。此外,为了实现教育合力,学校也会邀请家长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如亲子运动会满足了学生归属和爱的需求,促进了学生和家长的亲密互动。家长会上,学生和家长共同书写给对方的一封信,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的同时,也促进了彼此的情感交流,种种举动都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恰当结合社会情感德育 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也是践行情感德育的重要途径。社会层面可以为开展情感德育创造机会和条件,多方面支持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品格,增强其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我校实践证明,以农业、科技、国防、法制教育等德育基地为载体,开展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活动,有助于渗透情感德育。如到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学生感知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法院参观,帮助学生树立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到某景区捡垃圾,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和奉献的快乐等。但开展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注重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领悟,从而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情感德育在德育过程中至关重要,是克服德育理论化的重要途径。实施有效的情感德育,营造了学校尊重平等的氛围,唤起了学生的感恩心、责任心和自信心,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行。 张 蓉?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高新区中学,中学二级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员。曾获南京市第三届“知心杯”优秀心理辅导方案一等奖、南京市2018年度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高淳区第六届“健心杯”赛课一等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