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
范文 | 高秉祯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生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关系到学科学习,同时更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着重探讨了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更好地推动语文课堂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小学阶段;阅读能力;有效培养 为了更好地让青少年儿童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这需要我们明白阅读活动承载的重要意义。对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这需要常抓不懈,在潜移默化间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建立阅读意识和习惯,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才能汲取到更加丰富的知识营养,健康茁壮地成长。 一、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书籍是人类文明和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则是将知识内容消化吸收,进而内化于心的必经过程。国际阅读学会曾明确提出阅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个人成长和发展而言,阅读活动能够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洗涤心灵,其积极作用将伴随一个人的终身发展。2018年第十五次全民阅读调查反映,我国阅读人群和阅读人口在增大,综合阅读率超过80%,但相较于世界文化强国而言,我国国民平均阅读水平还是较为落后,尤其是青少年阅读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在新时代,青少年是中国梦的践行者,是祖国发展和进步的希望所在,因此提高青少年的阅读能力极为重要,这是推广全民阅读的关键所在,同时更应成为当今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教学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阅读能力教学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现已成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突破口。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思维影响较深,教师常以标准答案和分数结果为教学导向,学生自身的閱读主动性和创新性并未得到完全发挥,长此以往,学生在阅读教学课堂上会受到极大的束缚,甚至会对阅读活动缺乏探究兴趣。如今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步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目标以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便明确指出:“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一目标囊括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语感、阅读方法、阅读体验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究其本质,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便是要引导学生热爱阅读活动,建立终身阅读意识,进而能够自觉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但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学生的阅读时间及阅读量越来越少,对于阅读活动的兴趣也不高,一方面是受到学业、考试和课外压力的裹挟,并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阅读之中;另外,电子设备的广泛运用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阅读的乐趣可见一斑。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青少年有自己心爱的书和喜爱的作家对于其全面发展极有裨益。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这个美妙的知识世界,这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探究课题。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升的,而兴趣则是实践活动开展的先导。只有学生对于阅读活动产生充足的兴趣,才能发自内心地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之中,并能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所在。在小学启蒙教育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并未发展成熟,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需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的放矢,善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最好的老师。实质上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并不仅仅取决于小学语文课堂,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协同努力来实现。在社会层面,需要为青少年阅读营造充分的阅读环境和氛围,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的阅读服务,开拓电子图书馆、自助图书馆等多个延伸服务渠道,让青少年儿童能够通过多种路径接触到阅读,避免出现“无书可读”的情况。在家庭层面,则需更加强调“言传不如身教”。小学生还处于启蒙教育发展时期,其阅读兴趣受周围影响较深,家长首先需要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从自身的阅读行为入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善于通过讲故事、讲绘本、听书等多样化的阅读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孩子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尊重孩子的阅读选择;另外家长还需要多加鼓励和引导,融合细节化的事例引导孩子发现自身在阅读活动中的闪光点,进而能够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在学校教育层面,课堂便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需要立足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素材,更好地发挥其阅读教学作用。在语文教材中选取的篇章内容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可创新教学思路,运用多样化的阅读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模式,通过设置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教材篇章的探究兴趣。以《曹冲称象》课文为例,教师便可运用该教学模式,以“如果动物园里有一只大象需要称体重了,同学们知道怎样才能实现吗?”为问题导入,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进而引入“让我们一起看下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吧”这一主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独立阅读意识,不再是被动等待教师的讲解。另外教师还可以不断开拓思路,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融入多样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包括图文声像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多媒体设备等丰富知识呈现方式,进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对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兴致盎然,积极参加。 (二)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学生逐渐开始对阅读活动充满探究兴趣,也会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取知识满足和情感体验,这便产生了开展阅读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基于此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效率和写作水平,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提供重要助力。 阅读方法涵盖了精读、默读、略读和跳读等,教师需要基于阅读内容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根据教材篇章内容,秉持精讲、精读、精练原则,以“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打基础,课外受益求发展”为宗旨引导学生建立独立阅读意识,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在开始新的篇章内容学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首先通读全文,弄明白文章主题的发展脉络;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步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在精读基础上做批注,这可以包括感悟式批注、赏析式批注、提问式批注以及识记式批注。学生可针对自身有感触的精彩词、句及段落进行批注和赏析,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赏鉴水平及审美意趣,另一方面也为写作素材提供了重要的积累渠道。另外篇章内容中的图片等也可作为重要的阅读素材,这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主题提供重要的提示作用。尤其是针对小学生阅读资源来说,多以绘本形式为主,大多图文并茂,通过图文结合的阅读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看图到读文的思维转变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篇章名字和封面入手,猜测可能会阅读到的内容,然后结合图画和文字来共同理解文章主旨。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方法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将方法内化于心,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打下基础。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