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本剧编演对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究 |
范文 | 王萍 摘 要: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教师结合自身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以指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编演为研究对象,积极探索促进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究发现课本剧编演可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刺激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有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本剧;语言;思维;审美;文化 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笔者结合自身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以校园读书节为契机,发现走出课堂的方寸之外,课本剧编演是一种有效尝试,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课本剧编演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 课本剧编演首先是选择课文。选择的课文是具有“戏剧性”情节,人物形象鲜明突出的叙事类文本,改编起来相对容易。选择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预估舞台效果和自身的表演能力。这一比较阅读的过程自然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 其次是编写剧本。基于整个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督促与引导,如:给学生普及必要的戏剧常识,让学生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专业术语的内涵。学生在积累了相关戏剧知识之后,改编课文就有了清晰的方向。而在实际的编写和修改过程中,学生不仅对课文的创作背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课文内容也更加熟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立体,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还梳理并建构了语言经验,培养了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 有了剧本之后,就是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导演、舞美、道具、演员、编剧等就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围绕一个课本剧进行交流与磨合,无形中就提升了对汉语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我校第二十届读书节课本剧表演中,《父母的心》这一个剧。学生大胆地将小说改为一个三幕剧,幕的更替以空间的变化为依据。第一幕和第三幕还依据故事情节和人物心境适当加入了自然环境描写,将故事设置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之中。同时,添加“二儿子”这一角色,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将穷人父母的内心纠葛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演员依据剧本,将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对亲情的体会、对骨肉分离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感动,而且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课本剧编演刺激思维发展与提升 课本剧创作过程中,编剧阅读课文,分析人物,编排故事都需要调动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演员表演也存在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需要调动联想和想象的思维活动。 导演则需依据自己对课文及剧本的解读,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宏观把控整个剧的走向。将整个活动进行分解,根据参与人员自身的特点及个人意愿进行角色分配,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特长。而这个过程无疑是锻炼人的,导演需要逻辑思维来厘清整个活动,需要转换视角来合理分配角色,需要形象思维来评定演员的表演吻合度,需要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来解决不时出现的小状况,需要自觉分析和调整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以保证交流的畅通和整个活动的顺利完成。通过课本剧编演活动,其他参与者和观赏者也不同程度地锻炼了形象思维能力。 三、课本剧编演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日常语文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具体课文进行审美鉴赏,并通过审美感知和理性分析与评价的积累,最终形成理解鑒赏能力。而课本剧创作是学生通过挑选、改编课文,主动欣赏和鉴别文学作品。这个审美鉴赏的过程必然牵动学生的各项心理因素,情感浸透等,甚至是依据一些已经掌握的文学审美标准去鉴别文本,以此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演员借助台词、动作等舞台语言进行表演,进入自己创设的语境,进入文学世界,获得一种审美体验。 例如:《孔乙己》这一个剧,为了更好地表演出孔乙己的可笑与可怜,学生自然需仔细揣摩文本,发挥自己的想象,尽可能还原一个文学世界里的“咸亨酒店”。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孔乙己生活的环境,真正感受和体验孔乙己身上的悲剧性和戏剧性,把握鲁迅先生在这一文学形象上所赋予的文学意义和思想意义。将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转化为剧本的语言,并进一步将情节及人物表演出来,传递出正确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获得表演的真正成功。 四、课本剧编演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解 统编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在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的同时,也接纳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适当选入外国作家作品,其目的无非是想借此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理解并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文言文,读懂主要内容尚且不易,还要理解课文所包含的道德情操或审美品格或哲学思想或价值观念等。教师讲授固然也能让学生读懂课文,但其效果终究不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自主探索与发现。 因此创作课本剧,为追求表演出彩,学生自然就会深入研究课文,通过自主阅读与研究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中国历史,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而自发形成一种热爱并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识自己是认识世界的前提,只有先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今中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吸收优秀作品的思想精髓,学习古今文化的精华。 笔者从课本剧编演的实践中,发现与思考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创新思维、灵活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活泼、开放的语文活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的科学理念,发现与探索更多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切实可行的途径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5). [2]黄琦雯.语文活动教学浅探[J].教育导刊,2002(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