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思辨 情境 主题 |
范文 | 王厚森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为什么被学生理解为说教课,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没有思辨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二是情境设置胡编乱造远离学生实际;三是课堂主题层次不清晰。如何落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呢?从“思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主题——焕发学生思维发展”三个方面来论述。 關键词:思辨;情境;主题 道德与法治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往往被理解为说教课,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有:(1)没有设置不确定的、两难的、开放性的问题,不能让学生在思辨中进行考量,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2)情境设置远离学生实际,胡编乱造,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3)课堂主题不清晰,层次感不强,逻辑思维混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如何才能落实新时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呢?本文以2019年10月江苏省优质课一等奖课题——人教版八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为例探讨。 一、思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课堂片段1:探究与分享——“中考前夕,子轩全力冲刺中考,不巧的是妈妈做了一个大手术住院了,需要人照顾,但他的爸爸在外执行紧急救援任务,老人身体不好,在老家也不方便。子轩很困惑:是继续留在学校上学,还是去医院照顾妈妈?”问题:“是继续上学”还是“照顾妈妈”?你支持哪种做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这个思辨问题一出,学生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甚至辩论得不可开交。赞成“继续上学”的一方认为现在处于全力冲刺中考阶段,中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照顾妈妈可以请护工等。赞成“照顾妈妈”的一方认为中考固然重要,但亲情更重要,妈妈现在最需要人来照顾等。可以说,精彩的辩题设计成就了学生精彩的辩论表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教材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思想脉络”交叉处开展思辨性教学。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有思辨才有深度,有深度必须有思辨,道德与法治课之魅力就在于思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开展的思辨方式有综合性的思辨、辩题式的思辨、思辨式的讲解等,“是继续上学”还是“照顾妈妈”的设计就属于辩题式的思辨。 二、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课堂片段2:情境剧——八年级的学生子轩放学回家,和妈妈打招呼后进入房间去做作业;这时当教师的妈妈正在厨房为晚餐而忙碌着,做饭的空隙还要批学生的作业;做消防员的爸爸刚下班回家,帮妈妈一起做饭。问题:“情境中,子轩、爸爸、妈妈分别扮演了哪些角色,又承担了哪些责任?” 情境剧是由三个学生和一个旁白完成的,这一情境学生都不感觉陌生,好像就发生在自己的家庭中。核心素养离不开知识,但单纯的知识不等于素养。只有将知识与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养。“深度学习”强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里,通过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主动进行意义构建。美国教育家佩利格里诺和希尔顿说:“‘深度学习是个人将在一个情境中学习的内容迁移应用于新情境的过程,其形成的知识是可迁移的。”道德与法治课需要什么样的情境呢?一是真实的、复杂的、不确定的、两难的、开放性的情境等,即结构不良的情境;二是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政策情境、现实情境等,即丰富多样的情境;三是观念情境,具有理智的和情感的不确定性与真实的情境等,即更具有价值引领意义的情境。我们教师在情境创设时要大小结合、远近结合,多用正面情境,慎用反面情境,推崇真实情境、结构不良的情境,主张情境的使用要多样化,这样才能让学生生活有体验,知识有积累,思想有需求,情感有共鸣。 三、主题——焕发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片段3:第一环节——识责篇,情境体验一:我的角色,我的责任;第一幕:子轩家。第二环节——尽责篇,情境体验二:责任你我他;第二幕:医院病房。第三环节——担责篇,情境体验三:青春之我,青春之中国;第三幕:少年中国说。 这一教学设计步步为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教学过程清晰简洁、论述严谨,紧张刺激而又不失轻松诙谐,达到了起初设计的教学目标。同时,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课堂的效率。一堂好的道德与法治课应该有三条清晰的主题线:知识线、情境线、问题线,三者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浑然一体。基于情境的主题活动中,设置的思辨问题,要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全面性;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要能增强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引导学生独特、新颖地解决问题,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