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雷雨》教学设计
范文

    陈佩莲

    【教材分析】

    《雷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6课。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而本课语言精练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设计理念】

    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牢牢抓住这两方面的优势,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观察图画,进行图文对照入手,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恰当地利用电教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时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及热爱自然的热情。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共鸣,同时也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日记。

    2.过程与方法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雨后的不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气象的重要性,并有观察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难点:在讀中想象。

    【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授、创设情境,问答,学生自主探究,讨论。

    【课前准备】

    自制的APP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观看一段风光片,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风光片,要边欣赏边感悟,然后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课件出示)

    2.交流感受。(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神奇)

    3.板书课题。强调“雨”字作部首时“横折钩”要变成“横钩”。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优美的自然风光片的欣赏,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大自然的优美、神奇,继而引出雷雨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为进一步体会雷雨的过程做好铺垫。

    二、回顾内容,理清顺序

    师:《雷雨》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自然段描写雷雨后的景象?

    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再次提问、回顾,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写作顺序的印象,理清了表达的条理。

    三、读中感悟,理解想象

    (一)读中感悟“雷雨前”的景象。

    1.课件出示:默读课文的1至3自然段,说说雷雨前都有哪些景象?

    2.学生边读边找,然后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课文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象?

    3.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朗读句子。

    (1)出示第1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句子。说说“压下来”怎么读?指名练读。

    ②体会压的意思和运用之妙。

    师:请同学们做一个压的动作,说说“压”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压的意思是使劲往下摁。)

    师:课文中说什么压下来?(乌云)乌云怎样压下来?(黑沉沉地压下来。)

    师:从“黑沉沉”看出什么密啊?(云已经很厚、很密、很多了,离我们的头顶越来越近了。所以课文中的“压”就是越来越近的意思)

    师: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指名汇报)

    出示: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指名读句子,说说读出了什么。(引导说出空气又闷又热又潮湿)

    ③指导朗读。引导读出乌云压顶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动作演示,理解了压的本意,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了压在句中的意思,再结合朗读指导,深化了压的理解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理解和运用词语的方法。

    (2)感悟理解第2自然段。

    师:这时,最需要的是什么?(风)风来了。

    ①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让学生伸出小手,听老师指挥,依次出现微风和大风,让学生演示乱摆,感受风来得快,来得猛。)

    师:就是这阵风,把小蜘蛛给吓坏了。

    ②出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a.指导朗读句子。说说“垂下来”怎么读?

    b.创设情境,理解“垂”。

    出示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动画。提问:“垂”是什么意思?换成“掉”或“落”,行不行?为什么?(指名汇报)

    c.引导学生对比理解,完成练习。

    细长的柳枝( )下来。

    苹果从树上( )下来。

    金黄的树叶( )下来。

    兔子的耳朵从头上( )下来。

    师:“垂”用得太好了!太准确了!为什么?(引导体会突出了蜘蛛急切地想逃走的有趣模样)

    指导书写。

    师:怎样把“垂”字写好呢?师板演,范写,学生练写,评议。

    师:雷雨前还有什么景象?(出示闪电、雷声)

    (3)感悟理解第3自然段。

    ①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师:怎么了?(出示: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②指导朗读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指名学生读)

    师:他读得怎么样?(指名评价)

    师:你也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你们听!(多媒体课件演示闪电雷声。)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齐读)

    师:读出了什么?(雨就要下下来了。)

    ③拓展练习

    出示:( ? ? )越来越( ? ? ?)。

    师:你能用“( ? ?)越来越( ? ? )”来说一句话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④有感情朗读

    师:雷雨前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动物逃跑、电闪雷鸣,一场大雨就要下下来,让我们再把这种感觉读一读吧!(学生齐读第1~3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做动作感悟风来得又大又猛,把无形的风变成了有形的动作,学生易于接受。对“垂”字的理解,借助看动画、换词、填空练习、书写,反复出现,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助于学生识记和理解。

    (二)读中感悟“雷雨中”的景象。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雨真的下起来了。(多媒体展示雷雨)

    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4至6自然段,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雨中的景象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做标记。

    2.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谁来读一读这一句。(指名读)

    师:齐读。(先两组齐读,再五组齐读,最后全班齐读。)从中听出了什么?(雨下得又大又急)

    3.朗读第5自然段。

    师引读第5自然段。说说雨越下越大,从哪里看出来?(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从“都”看出,看不清的不止树和房子,周围的一切全看不清了。突出雨大。朗读,注意讀出感受。)

    4.理解感悟第6自然段。

    师:雷雨的特点是来得快,去得也快。从哪里看出来?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指名读)

    评价引导:没读出雨渐渐小了的感觉。谁能把“渐渐地”换一种说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地……)

    师:“渐渐地”就是“慢慢地”,逐渐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 再来试一试。

    师:课文写雨中的景象,先写雨下起来了,接着写雨越下越大,最后写雨渐渐小了。

    指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有所感悟后再读,以达到以读促讲,以读促悟的目的。

    (三)读中感悟“雷雨后”的景象。

    1.自读感悟。

    师:雷雨前的景象让人不安、沉闷、害怕,雷雨后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快速读课文的7、8自然段,说说雷雨后又写了哪些景象?

    2.学生自读课文,指名汇报。引导体会第8自然段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的。

    3.指名朗读第7、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引导:雨后的景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配乐,图文并茂展示画面文字。

    出示彩虹图片和“一条彩虹挂在天上”。引导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一条彩带、一座彩桥……)一个“挂”字让我们感觉到什么?(感觉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空中,非常美丽。)

    出示蜘蛛图片和“一只蜘蛛又坐在网上”。引读:这时的蜘蛛是怎样的心情?与雨前慌忙逃走的情形相比,一个“坐”字表现出了蜘蛛的什么?(悠闲自在)

    师:雨后的景色多美啊!你能把这一部分美美地读出来吗?(学生自读)

    【设计意图】通过配乐、图文并茂等形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雨后景象的清新、令人愉悦后,再抓住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感悟,同时与雨前的景象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雨后景象的特点。而有感情地朗读,再次将孩子们带到了雨后的美景之中。

    四、迁移表达,整体提升

    师:雨停了。彩虹挂在天上,蜘蛛坐在网上,蝉叫了,青蛙也叫了。雨后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象?

    1.练一练。

    出示:雨停了。( )(学生自由想象,合理填空,练习说话。)

    师:同学们的句子说得越来越完整了。雷雨后的景色也是越来越美了。

    2.说说我见过的雨。(毛毛雨 阵雨 雷雨 暴雨)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说话,一方面巩固课文内容,另一方面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能调动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树立信心。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师:《雷雨》这篇课文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向我们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雷雨的全过程。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场雨写好?学生讨论、交流。

    师: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感受了一场雷雨,了解了雷雨前后的景象,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像本文的作者那样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把你看到的、想到的也试着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总结,让学生再次感受到作者的描写生动、想象,让人感觉亲身经历了这场雨。讨论、交流,让学生再次领悟到观察的重要性,继而激发学生写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

    16雷雨

    乌云 树叶 雨下起来了 太阳 ?彩虹

    蝉 蜘蛛 雨越下越大 蜘 蝉

    风 雨渐渐小了 池水 青蛙

    闪电 雷声

    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七、作业设计(多媒体出示)

    1.雨停了,( ? ? ? ? ?)。

    雨后的景象真美啊!

    2.我见过( ? ?)雨。( ? ? ? ? ?)。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6: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