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PBL)研究与实践探索
范文

    徐丹丹

    

    

    摘 要:项目式学习在国外已经火了很多年,但是在国内,尤其是小学数学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同于传统的分科教学,项目式学习融合了多学科的内容,对老师进行项目的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尤其是不同学科老师如何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下有侧重点地围绕自己所授学科设计項目。就项目式学习进行简单的探讨和初步的尝试。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小学数学;案例

    一、项目式学习的含义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被定义为:是一种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以现实的、学生生成的知识和培养起来的能力为目标。即老师设计一个项目,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通过一段时间持续性地研究现实世界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多元化知识。简而言之就是这是一种基于问题而不是基于识记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式。

    二、项目式学习的特性

    项目式学习具有几个特性:

    1.真实性

    问题必须是来自于真实存在的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实施过程中遵循证据、吸收最佳的原则。

    2.可行性

    项目的难度要刚好在可操作的状态,不能超越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这样学生能够自己设计方案、探究调查并解决问题。

    3.价值性

    首先项目是要有吸引力的,而且蕴含丰富的科学内容,符合国家及地方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能够产生帮助。

    4.综合性

    项目式学习往往涉及多个学科(数学、语文、科学、美术等),涉及多种能力,因此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是综合性的。

    5.德育性

    这是项目的基本所在,经历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和环境产生积极健康的思考。

    三、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意义

    就我国教育目前所处的阶段来说,大部分城市的小学仍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尽管教育部进行了一次次课程改革,颁布文件强调应该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总是不尽如人意。一个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别,但是听的却是同样的内容,做的是同样的练习。这就导致有能力的同学觉得没有挑战性,枯燥无味,得不到成长。能力不足的同学却觉得挑战性太高,跟不上,感觉受挫,产生焦虑的情绪。只有小部分刚好处于中间状态的同学觉得挑战性刚好,从而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迅速得到成长,进入最优发展区间,即一种“流畅境界”。“流畅境界”是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提出来的。他指出进入“流畅境界”的主要特征就是沉浸到自己所做的事中去,并产生内在激励,充满愉悦的感觉。这一点恰好是项目式学习能够给我们带来的。

    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处于一种探究的氛围,让学生参与到一次完整的学习之旅中去,每一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出不同的挑战,不会过难,也不会过易,都能发挥自己的个性从而达到“流畅境界”,获得愉悦有效的学习体验。项目式学习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解决未来问题人才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团队合作,完整地经历针对问题、提出方案、修改方案、解决问题、形成成果、展示交流、评价改进各阶段。在持续互动中,经历复杂推理、思辨决策、远端迁移等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创生意义,获得知识与技能。项目式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形成完善的学科观念、思维方法。

    四、项目式学习教学案例

    项目式教学融合了多个学科,同一学科的多个知识点,没有配套的教材,需要教师自行整理课程内容。又因为其探究性,传统的校内课时并不够,需要学生利用起自己的课余时间。基于此,我们就一个简单的生活化内容进行了初步的尝试,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也让笔者积累了项目式学习的经验,进而为后续更为完整的项目式学习落实做好铺垫。

    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流程如下图:

    在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利用生活情境来创设一些问题,但往往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只是流于形式、流于纸面,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因此项目式学习的流程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确实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基于此来设计项目,学生就更有参与感。

    第一次项目式学习的契机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一次数学课上,学生都已经做好了课前准备,我走进教室说:“今天有两位同学迟到,请迟到的同学说一下原因。”生1:因为堵车迟到了。生2:也是因为堵车。此时我面向全班同学:“你们对于这两位同学所说的理由有什么看法?”某生:校门口确实拥堵,我今天幸好出门早,否则也要迟到了。学生纷纷在下面嘟囔,上学的时候校门口确实太堵啦。“那我们这节课就用来研究校门口拥堵的问题,想不想用自己的能力想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我适时问道。竟然不是常规的数学课,简直太愿意啦,学生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从每天都会发生的,学生有切身感受的堵车问题出发,没有跟往常一样提出一个马上用数学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能够实际解决身边麻烦的问题,极大地吸引了每一位同学的兴趣。有了问题接下去只需按照教学流程设计项目,探究学习即可。

    本次项目共分为六个环节。

    环节一:了解目前学校门口上学时段交通现状。

    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和同学讨论目前上学时段校门口的交通现状,以及学校已经采取的措施,并用文字描述记录,以便后面形成建议报告。

    教师: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不同天气下校门口交通实际情况的视频。

    环节目标:虽然学生每天都在亲身感受,但每一位同学到校时段不一样,出行方式不一样,感受到的场景是不一样的。这里让学生放开讨论,生生合作,体验合作的成效与氛围。结合视频唤醒学生遗忘的体验,便于学生讨论得更全面。

    环节二: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出行方式。

    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分别去1~6年级分发调查问卷,并进行统计汇总。

    教师:辅助同学确定调查问卷的问题。

    环节目标:对于还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确定有效的调查问卷的问题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一环节放在课堂上在老师的辅助下进行。通过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本次项目中来,并始终保持高涨的积极性。

    环节三:分组调查车流量

    学生:分成5个小组,分别在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30-8:00之间在学校的东门和北门口统计车流量。

    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明确什么是车流量?给学生空间借助网络和讨论寻找答案,并明确车流量如何统计更为准确。

    环节目标:通过自己切身的体会掌握每天校门口的车流量数据,能够从心里激发学生对于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感悟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车流量的计算涉及的除法练习也能够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不再是跟往常一般机械化地练习,而是切实将数学当作自己的工具去应用。

    环节四:分析,讨论堵车原因。

    学生:汇总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堵车原因。

    教师:在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堵车原因的时候能够适时加以引导。

    环节目标:培养学生从大量的数据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环节五:制定解决方案并提交学校。

    学生:结合堵车原因,校门口交通问题现状,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例如文字、画图等不同的形式并上交学校。

    环节目标: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一个项目的升华,要结合以上四个环节的成果综合分析并形成一个有效的方案对于学生的归纳思维、语言组织能力都是一项很大的挑战。不过一环一环下来学生并没有畏难情绪,都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将同学们的成果上交学校,无论是否被采纳都给了同学们极大的鼓舞。

    环节六:反思评价

    学生:在本次项目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同学的行为表现分别进行评价。

    教师:教师作为一个跟踪者参与学生的6个环节,并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环节目标:有反思才有进步,这是第一次的尝试,肯定存在很多的问题,师生一起对自身和同伴进行评价有利于学生进步。这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不能用考试来衡量,因此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五、项目式学习实例与传统课堂的比较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明显地看出项目式学习与传统课堂有很大的差别,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以及学生的角色、状态上都有显著的变化。同样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传统的课堂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巩固,效率低下又让学生苦不堪言。没有愉悦的学习体验,只是做一些重复性的练习导致学生的大脑处于麻痹状态,没有真正理解题目。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老师没有加强练习的题就出现极高的错误率。例如在一次期末测验中,有一题作图题要求画出将一个三角形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2格后的图形。这题看起来是送分的题目,整个年级的错误率却高达50%,错误的同学都是错在左右不分,先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了。在老师看来平移的题是最容易的,没有花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就出现这样的结果,由此可见我们的学生对于平移中用到的方向这一知识点并没有完全掌握。

    在我们这次的项目式学习中用到了大量的统计知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绘制统计图以及多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但因为学生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是为了解决问题去做,能够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这些知识点也内化成学生的一种本领,不需要大量练习就能牢记于心。

    六、总结与思考

    通过研究项目式学习的含义、特性与意义,在尝试过进行初步的項目式学习之后,深刻地感受到了项目式学习带给学生的活力与能量。虽然前后准备工作非常多,项目进行中也有很多的不足,但能够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成长就足够了。在接下去,笔者将持续对项目式学习进行探索与实践,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保持研究,总有成功的一天。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我们应该在传统教育模式中不断融入新的教育方式,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多元化人才。

    参考文献:

    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2.

    编辑 高 琼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