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国学经典的戏剧化教学课程设计、体验与实践
范文

    姜丽琴

    当下,无论从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统编教材加重了传统文化的内容比例,中高考对传统文化的考核加大了分值的应试教育方位来说,传统文化教学尤其是国学经典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改背景下,青少年活动中心身先士卒,充分发挥自主灵活的办学特点,利用师资优势,突破学校纯文化课及传统育人教学模式的局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实践,将国学与戏剧教学融合起来,引导和促进学习方式和育人模式的根本转型。

    国学经典的教育方式、方法与今天的教学实践有很大的不同,多年来许多教师困惑于无法照搬传统的教育模式,又不能套用现代的教学方法,经典的教学多数停留在诵读、背诵的单纯形式上。像《苏武牧羊》这样的经典篇目,按传统的教学惯例只需要学生理解并背下来即可,最多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苏武牧羊》的视频让学生观赏一番。可是我们看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习与实践相脱节,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没有真正融入孩子们的灵魂,传统文化的精神也并没有外化到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如何使传统文化真正浸润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为受益终生的文化底蕴?这是当下国学教育者必须思考和实践探索的,国学经典如何以一种融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实践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如何准备行之有效的教案,如何展开有的放矢的教学呢?

    以下进一步介绍融趣味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国学经典《苏武牧羊》的秦腔教学案例。

    秦腔《苏武牧羊》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秦腔《苏武牧羊》的故事背景,把握角色形象,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真气节。

    2.熟悉秦腔《苏武牧羊》李陵劝苏武投降对话选段,学习传承苏武强烈的爱国思想,培养爱国情怀。

    3.分角色熟悉唱词,训练唱、念、做、打等舞台基本功,初步展演,培养学生的戏剧艺术素养和审美情怀。

    教学方法:教师示范身授,学生模仿

    教学过程:

    1.了解故事情节及背景,分析苏武和李陵此时此刻的处境现状和情绪

    《苏武牧羊》出自《史记·苏武传》。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旨持节与常惠等出使匈奴,匈奴单于欲逼苏武投降,苏武断然拒绝,被囚禁在大窑中,断绝饮食,苏武饥吞毡,渴饮雪,宁死不屈。后又被遣送至荒无人烟的北海牧羊,声称要等到公羊产下羊羔的那天才能放他回汉朝。来到北海,匈奴不给粮食,苏武便捉野鼠、挖野菜充饥,手持汉使臣之節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历经千辛万苦,矢志不移。“使节”上的绒毛都已脱落,可他仍时刻握在手中。汉昭帝即位后,汉匈和好,汉朝要匈奴放还苏武,匈奴假称苏武已死。后汉朝派使臣再到匈奴,得知苏武尚在人世,汉使见单于时,依计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得一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言苏武正在北海牧羊。单于大惊,只得让苏武等人返回汉朝。

    苏武在匈奴被扣留期间,已降匈奴的前汉臣李陵受匈奴单于之托前来劝苏武投降,此时的李陵官袍加身,已然是匈奴的一介小官,他的父母妻儿被汉武帝所杀。苏武历经了匈奴无所不用其极的种种威逼利诱,饥寒交迫未能使身屈,高官厚禄未能使心动。此情此景下,二人展开了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本节课选取的是苏武、李陵相见时的对话选段。

    2.唱词分析讲解

    苏武:(内唱)汉苏武在北海身受苦难。(上唱)忍不住伤心泪痛哭伤怀。

    为国家讲和免受灾害谁料想北番主巧计安排……

    李陵:(唱)劝仁兄暂且投降北国,苏武:(唱)我岂肯中途路上把节改……

    苏武:(白)……想我苏武世食俸禄,当肝胆涂地,以报吾君……

    这一环节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段唱腔的每一个腔调,这段戏的表演模式。老生:苏武(张××扮演),小生:李陵(李×扮演)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录音的方式分角色反复练熟悉了唱词,熟悉唱词的过程也是感受苏武和李陵不同品格人物内心的过程,苏武心系大汉,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宁死不屈,矢志不渝。李陵兵败被俘,屈膝投降,虽然荣华富贵加身,但是内心始终愧疚痛苦。熟悉唱词的过程也是重温历史文化和感受传承苏武爱国思想的过程。

    3.唱腔训练

    运用传统戏曲口传心授的模式给学生教唱腔,老师一句一句,对每个拖腔、咬字、音准、字头、字尾进行教授,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步领会。

    4.练习身段动作,学习台步,练习面部表演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把经典作为一种艺术来学习演绎的时候,就不仅仅停留在口头背诵的浅层次上,而要眼神、身体、动作协调到位,唱念做打,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要成学问。

    5.唱作合成训练

    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训练,完成本段戏的表演。

    这个环节,学生通过两两扮演李陵、苏武的实践演练,基本都能完整地演绎二人的对话部分。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切身地体会了什么是忠君爱国的大丈夫,身体力行地感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我们今天不停地给学生讲要爱国,爱国歌曲我们也许经常叨在嘴上,但是,置身角色和情境,体会爱国之情,才更深入人心和灵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学唱秦腔的方式来领略经典的魅力和精髓,让学生在纯粹的艺术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精粹,既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还使他们习得一门技艺,一举多得,善莫大焉。这种融国学于戏剧的育人教学模式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和提升。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国学课程体系,打造品牌国学课程,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受益。重视传统文化在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品格,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张美玲.苏武戏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注:本论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8]GHB0795《国学育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 李琴芳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4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