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对微课教学的认识 |
范文 | 张晓冬 微课,近几年逐渐兴起,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和形式,越来越多地被教师应用于教学中。微视频是它的主要载体,所展示的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问题开展的精短、完整的教学活动。随着笔者在教学中的不断使用,逐渐引起了笔者对微课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微课的特点 所谓“微课”,从字面即可抓住它的特点——微。具体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学时间较短 “微课”的时长一般为十分钟以内,有时只有两三分钟,相对于传统的四十分钟的课堂来讲,“微课”教学时间相当短。 2.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每堂课都要解决数个问题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集中精少,主题突出,内容精简。主要是为了针对课堂教学中某个教学重难点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环节。 3.资源容量较小 微课视频的总容量一般都在十几兆,视频格式支持在线播放,适合师生流畅地在线观看,也方便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适合移动学习或观摩。 二、微课教学的优势 1.问题针对精准 微课主题突出、内容具体,更能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设计,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件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教学中更能有效解决问题,优化教学。比如“啊”变调规则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桂林山水》一文中就蕴藏了“啊”字的变调知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中一共用了六个“啊”字。这时如果教学中设计一个以“啊”的变调知识为内容的微课,使学生理解“啊”在不同的字的末尾时,读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正确掌握这些情况下“啊”的读音。这样的微课可以放在课前预习环节,课堂中,教師只需通过聆听学生的朗读,检查纠正即可。这样的微课既省去了教师烦琐的课堂讲解,又有效突破了朗读指导上的难题,学生遗忘时还可以反复观看,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增强了教学成效。 2.教师制作方便 因为课程内容的微小,拍摄环境、设备要求都不算高。一线教师只要愿意研究、探索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研发者;研发内容一定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能力解决的问题。 3.适用学科广泛 微课不拘泥于某一堂课或是某一课程。只要需要,不分课程,不分课时。微课也不拘泥于形式内容,可以知识点讲解、实验操作、方法操训等等。无论是工具性学科还是技能性学科,都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合适的微课。 4.学生观看方便 由于微课既可以在线观看,又可以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可以不断重复播放,学生使用更是方便。无论是预习新课、学习新知还是复习巩固都可以使用,也适用于家长在家辅导。微课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约束,在学校、在家里,甚至户外都可以,只要有网络及手机电脑等通讯设备。 三、微课对教师的影响 1.微课辅助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微课的制作前提就是基于教师对某一教学问题的思考,整个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教研的过程。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就是教师在不断自我打磨,这样一定会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2.微课辅助教学,能提高教师整合信息技术 微课制作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支撑。新的教学手段和设备的引进与尝试,必定引发教师不断探索,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增加教师间的交流与共享,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微课的成功制作还会增强教师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3.微课辅助教学,有助于资源共享 在微课的分享中,一些优秀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便得以传播,有利于普通教师借鉴和模仿。教师自己制作微课时,便可以转化为自己的二次创作,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四、微课教学的注意点 1.选择微课要适合,符合教学基本原则 微课内容、形式丰富多彩,选择面很广,然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选择时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适合什么类型的教学对象,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对微课充分筛选、优化组合。此外,在什么时间播放也值得思考。微课有的适合预习,有的适合课堂讲解,有的适合复习,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使用时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信息量也要适合,满足教学要求即可,不能盲目追求量,不要超出学生的正常接受能力,做到适合,才能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2.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教学原则。教师切不能当甩手掌柜,以微课的播放代替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也不能直接拿微课中的结论来代替自己的思考。微课的目的在于有目的地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在使用微课的过程中更要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关注各层学生反应,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点评,内容需全面中肯,重视师生交流沟通,引发思想的碰撞。 3.防止学生沉迷于网络 微课虽然使用方便,但它是借助通讯设备的。许多中小学都是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学校的。在校的微课学习,一般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设置好的。但是课后,家长需要监督好孩子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频率,谨防一些孩子以学微课之名行玩手机、电脑之实。 对于一种新的教学手段,需要师生在教与学的实践中不断实践、探索、改进,最终达到促进有效教学的目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