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思想政治课堂学生消极沉默之原因探析 |
范文 | 李经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更有效地达成自主、深度、高效的学习目标已成为共识。但不可否认,思想政治课堂中学生消极沉默现象不同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阻碍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推进,挫伤了教师教学积极性,对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消极沉默现象的原因分析显得极为迫切。 一、农村学生信息获取渠道相对狭窄,对课堂话题有选择性 A同学是班里性格比较开朗的同学,来自农村的她对班里的事务很热心,也很关注自己的学业成绩。高中刚入学对政治很感兴趣,觉得挺简单的。学到必修2的时候就不是很感兴趣了,课堂上参与的也就少了。平时爱看电视,但不爱看新闻。再后来学到哲学,第一节课就很瞌睡,后来才慢慢进入状态了。之所以经常沉默可能与讨论的话题有关,如果让我们讨论不常接触的东西,比如关于网络或者电子政务等话题的时候,就不是很感兴趣,更愿意讨论的是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 A同学言谈中提到平时“爱看电视”,但“不爱看新闻”,讨论“不常接触”的东西,就不是很感兴趣,更愿意讨论大家都感兴趣的“共同话题”。根据课堂所讨论问题的“不常接触”和是否是有“共同话题”,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会呈现一定的选择性,她不会去主动挑战和突破自我,于是她会出现沉默与不沉默之间的摇摆。如果教学中的内容一直是“不常接触”或者不是“共同話题”,像A同学一样的学生就会游走于课堂教学边缘。而学校目前的学生构成现状中,来自偏远农村、信息相对比较闭塞、很少接触网络资源的同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二、喜欢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对“条条框框”有排斥心理 B是一位积极大胆的同学,课后也能经常和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平时能够热心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很喜欢跳舞,擅长唱英文歌曲。在很多老师的眼中,是一位漂亮、上进、性情开朗的女生。经常可以看到她和老师交流学习方面的一些问题,可是我发现她对政治课似乎没有像其他学科那样上心,课堂上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她很聪明,但不善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习比较被动。 B同学说道,希望老师不要念书上的话,能够把课本知识和生活中有趣的事例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容易听明白。如果光讲条条框框自己根本就理解不了,与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就能很好地理解,否则就不愿听老师讲课。老师如果多讲些生活中有趣的事例,多讲些小故事,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B同学从内心是拒绝干瘪理论和死板说教的。在信息化社会,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果还停留在课本理论的机械重复与死记硬背上,这种课堂将失去生命力,终究会被学生所抛弃。一旦当学生能够真切地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见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改变教学策略,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必将是当务之急。 三、缺少实践体验和有效认知,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疏离感 C同学是班里活动比较积极、平时也善于思考问题的学生,在刚上高中的时候,课堂表现积极,总会努力地发表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但在高二阶段的学习中,似乎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冷淡”了好多,在课堂中更多的是默默领会与埋头看书,虽然没有放弃政治课的学习,但热情可谓大减。 C同学认为,我对《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生活”这一节最不感兴趣。因为现在我们还没有成年,学习这些知识对我们没用。再说了,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接触不深,现在学这些不过是为了考试罢了。“政治参与”我感觉很陌生。总感觉这些知识离我们太远而且有时候感觉无法对应到现实生活中。 我们能理解当学生对“政治参与”没有体验的时候,就很难去参与课堂,不会对这一问题发表看法,他们的态度就是“这些知识对我们没用”“接触不深”“为了考试”“感觉很陌生”,所以学生外表的沉默并没有掩盖内心强烈的质疑感。没有看到公民的“政治参与”,这种课本建构起来的文本理论与学生农村的生活实际形成强烈反差,使学生不得不选择沉默。 四、学习就是为了获得理想分数,政治学习存在很强功利性 D同学特别喜欢学英语,但很少在政治课的学习上花费时间和精力。作为文科生的她很少与老师交流政治课的学习情况,她的这种“英语热”与“政治冷”的态度引起了我对她的关注。 D同学直言:从小父母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考上一个好大学,才能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我一直在认认真真地学,争取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是仔细想想,步入社会我真的需要这些老师给出的所谓的“重点”吗?就拿政治来说,我实在觉得好遥远,有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学政治、考政治,但是在我们很多学生的眼里,学政治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高考总分,以便自己可以考上理想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让父母过上理想的生活,至于其他的不会考虑很多。很多时候,我觉得只要课堂上听懂,能够把题目做对就可以了。 像D同学一样有这样想法和认识的同学绝不是少数,为分数而学、为高考而学、为父母而学等认知误区长期主导着学生的思想。这种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顽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观念,学生学习动机存在偏差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需要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 肖川先生认为,新课程改革可以让我们的课堂给学生更多参与、思考、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更多自主的空间,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变得自信、积极和乐观,从本质上改变现状,弥补性格的缺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否更加主动发展,能否展现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能否更健康活泼快乐地生活,能否让更多学生告别课堂中的消极沉默,需要我们每一个思想政治课教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湖南:岳麓书社,2011:20. [2]刘丽.关于课堂教学中沉默局面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6(1):12-15. [3]杨正强,曾本君.打破学生的消极沉默,革新中学课堂教学[J].山西师大学报,2007(6):22-25. [4]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