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亲近安徽童谣践行徽派语文 |
范文 | 许常娟 摘要:安徽童谣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优秀的安徽童谣浓缩着安徽各地文化和道德,彰显着安徽各地方言特点,传递着安徽各地的风俗民情,承载着徽文化的传播重任。我们要用优秀的安徽童谣丰满徽派语文课堂,要融入安徽文化创作新童谣,要拓宽渠道传播优秀童谣,要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得到知识教育、情趣教育、文学教育、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 关键词:安徽童谣 ?徽派语文 ?融入 一、现状与分析 (一)现状 “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数我最凶,拳打脚踢宣泄一通。”这些听起来“很过瘾”的灰色童谣在小学生中流传很广。孩子们以之取乐、宣泄不满的同时,也传递着消极、暴力、偏激等不健康的因素。 (二)分析 时光倒回到我们童年,衬着皎洁的月光,三五个小伙伴约好了在村子东头做“吃橘子吃香蕉”“跳皮筋”“两军对垒”的游戏。现在城市的孩子大多过着封闭的生活,小伙伴们就是偶有机会接触童谣,也欠缺内容直白俏皮,旋律朗朗上口的“阳光童谣”,却被如同空气中PM2.5一般的“灰色童谣”侵蚀着心灵。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缺乏辨别童谣的能力,传播上缺少“阳光渠道”,源头上缺少“阳光童谣”。 (三)我的观点 安徽童谣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优秀的安徽童谣浓缩着安徽各地文化和道德,彰显着安徽各地方言特点,传递着安徽各地的风俗民情,承载着徽文化的传播重任。优秀的安徽童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满足徽派语文课堂的要求;契合学生心理特征,能增强徽派语文课堂想象力;切合徽派语文课堂特质,能提升孩童审美能力。传唱优秀的安徽童谣能增强孩童对韵律的敏感性,提高徽派语文学习能力。所以我们要用优秀的安徽童谣丰满徽派语文课堂,要融入安徽文化创作新童谣,要拓宽渠道传播优秀的安徽童谣,要让孩子们在优美的旋律中学习到知识,感受到情趣。让阳光照亮安徽童谣,让安徽童谣走近徽派语文、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二、实践与操作 (一)安徽童谣概述 童谣就是儿歌,主要在儿童中流传,是儿童喜爱的口语化文学。安徽童谣就是用安徽省各地方言进行创作并在儿童之间传唱的口头韵文学。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安徽人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创作了大量优秀儿歌,充满着童真童趣,且能在传唱中增加儿童的知识。有些童谣是家长照顾儿童时随口的哼唱,却让孩子温暖终身;有的是配合儿童游戏而创作,助力孩子玩得更加开心;有的就是刻意使用拗口的语句,用来训练孩子的口语能力。 (二)优秀的安徽童谣特点 1.彰显安徽各地方言的特点 民间童谣大多是基于当地方言进行创作的,可以体现地域文化的特点,传唱时能使同一方言区的人们产生认同感。例如传承于皖北地区的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小外甥,你也去;怎么去?坐车去;什么车?铁边车;什么牛?一对弯角老牸牛;什么鞭?红缨鞭,一炸一罡烟。”这首童谣里的“角”字皖北方言中读[gě],牸牛是指母牛,“牸”在普通话读[zì],在皖北方言读[shì]。如果用普通话读出来,本身的韵味就会削弱。有些词语不仅是语音上有区别,甚至在语意上都有较大区别。民间童谣的传唱一般在妇女儿童之间进行,妇女和儿童一般文化水平有限,无法对民间童谣进行文学修饰,这使得安徽童谣仍然使用各地方言传唱,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承载徽文化的传播重任 看看流传于徽州绩溪的古老童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吃碗面饭,好不简单。……转来转去到上海,求亲求友寻路头。同乡多顾爱,答应肯收留。两个月一过,办得新被头。半来年一过,身命都不愁。逢年过时节,寄钱回徽州。爹娘高兴煞,笑得眼泪流。”这首童谣唱出了徽商的艰辛,徽商提携后生、共同发展的理念以及徽商的孝道。让我们感受到了深邃的徽商文化以及徽商的革新精神。 3.传递安徽各地风俗民情 看看流传于江淮大地的童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简单几句把气象变化、人们的农事活动与时间紧紧联系起来,这是把人们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融入童谣中,传递着丰富的风俗民情。再如流传于皖北大地童谣:“椿树、椿树爹,椿树、椿树娘;我长高,你长长,我长高了穿衣裳,你长长了做檩梁!”这首童谣饱含着身材矮小的孩子对长高成人的期盼。故每年的除夕夜身材较为矮小的儿童双手抱着高大的椿树,复诵此童谣三遍。 4.话语活泼,内含音韵,通俗易懂,趣味十足 童谣都是专门为儿童编写创造的,所以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非常富有情趣。 (三)优秀的童谣对徽派语文课堂的作用 因为小学生天真,充满想象。童谣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亲近优秀童谣可以给语文增添味道,让学生更有张力,让教师更有底蕴,可使安徽童谣与徽派语文共同繁荣。 1.符合儿童认知规律,达到徽派语文课堂的要求 童谣是以儿童的视角譜写,语言平白浅显,句式短小、富有韵味,想象奇特幽默,寓教于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熊猫,上课堂,老师讲课它睡觉,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你说可笑不可笑?”用孩子容易接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上课要认真听讲的道理,这一点与徽派语文提倡的顺学而导,顺势而教,行云流水,自然而然的理念如出一辙。 2.契合学生心理特征,提升徽派语文课堂想象力 孩子天生好奇,而童谣生动有趣正合孩子胃口,且题材包罗万象满足孩子好奇的心理。“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雨没下。你老撑着伞,干啥?”这样的童谣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也可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小蘑菇是给小蚂蚁挡风吧?同学们会不会讲小蘑菇的故事呢? 3.贴合徽派语文课堂个性,提高儿童审美技巧 吴福雷曾指出“徽派语文活动是引领孩童在美中游历、体验与发现”。而优秀童谣则是美的化身,看看我们砀山人民创作的童谣:“故黄儿女巧手栽,一夜春风花盛开。梨花白,梨花白,万顷梨花香如海。等到秋天梨子熟,梨都百姓乐开怀。”多美的语句,踏香梨花海,幸福砀山人。再看看安庆最经典的童谣:“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子,发了一颗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作的什么粑?此花叫作什么花?丢了一粒子,发了一颗芽,红杆子绿叶,开的是白花,结的是黑籽,磨的是白粉,作的是黑粑,此花叫作荞麦花。”该童谣准确捕捉了荞麦生长过程中颜色的变化,采用猜谜的方式把荞麦的美丽、神奇描写得活灵活现,再现了安庆人民对生活的真情。 4.增强孩童对韵律的敏感性,提高徽派语文学习能力 押韵的语言便于记忆,更易传播。童谣都非常押韵,无韵不成谣,这对训练学生对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的敏感性都有一定的帮助。押韵在语言表达中是十分重要的,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句广告词,人们听一次就能记住。再如中国历史上朝代顺序非常难记,把编成有一定韵律的朝代歌就非常易于记忆了。从小接触优秀童谣会增强孩童对韵律的敏感性,提高徽派语文學习能力。 (四)亲近安徽童谣,践行徽派语文的途径 1.学会分辨童谣,正确对待“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是孩子内心状态的一种反映,说明了孩子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唱“灰色童谣”可以释放压力。家长和老师不必十分在意。但我们给予适当宽容的同时一定加强引导,让孩子意识到“恶俗”和“幽默”之间的区别。有些童谣涉“粗口”、涉“性”、涉“暴”,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同时要加强孩子对阅读习惯、欣赏能力的正面培养。有些恶搞历史人物的,我们要告诉孩子对历史应有敬畏之心。 2.选童谣,丰满徽派语文课堂 运用安徽童谣激发孩子在徽派语文课堂中的学习兴趣,达到“轻负高质”课堂教学效果,能够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但并非所有的童谣都适用于徽派语文课堂,选择时应遵如下条件。 教育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甄选童谣进入徽派语文课堂,选择一些活泼有趣有教育意义的童谣融入徽派语文课堂中,意义重大。 适宜性:选择的民间童谣内容应是儿童感兴趣的,这样才能引起儿童的求知欲;还应当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易于小学生理解,否则再优秀的童谣也无法让学生体会。 生活化:融入徽派语文课堂的童谣应该是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的童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获得学生的认同,更容易激发学生发展潜力。 特色引领 多元发展:徽派语文课堂首先要选择承载着地域文化的优秀的安徽特色童谣,可以达到传承优秀地方文化、提升精神境界、引领孩童成长的目的。徽派语文课堂还应该吸纳其他具有民族文化传统的优秀民间童谣,在学生心目中播下多元民族文化的种子。 3.编童谣,活化安徽童谣源头 毕淑敏女儿的一句“妈妈!被子里有阳光的味道!”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儿童语言的趣味性,他们的语言往往充满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如果能让学生创作童谣,结果往往大于预期。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假如》的教学,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进行朗读和背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们进行仿写和编制自己的童谣。孩子们诵读自己编的童谣,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创造或引导儿童创造过程中,如果能将安徽的地域文化融入其中,对儿童的教育意义重大。如张志晨同志新作的童谣“清张英,六尺巷,从小要有容人量。”这说的是发生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的典故,告诉孩子们心胸宽广的人无论在何时都受人尊敬。这首童谣的创作是将“六尺巷”故事中的地方文化精髓融入童谣中,传播开来后也会将优秀的地方文化的种子埋入孩子内心深处。 近年来各级、各类童谣征集大赛的举办促进了大量优秀童谣的创作,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班级里也涌出了一个个“小诗人”。 4.传童谣,启迪孩童美好心智 《语文新课程标准》里有这样一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教材第一篇识字课,就是童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优秀童谣应该进入课堂,人人参与,校校传唱!安徽各地学校可以将地方童谣纳入校本课程,让优秀童谣广泛入校园、进课堂,用童谣塑造谦谦君子。我们还应该在校园文化中融入童谣元素,教室门窗、走廊,楼道,都可用优秀童谣做字画和展牌。还可以开展各级、各类童谣诵读大赛,从而达到传播阳光童谣,启迪孩童美好心智的目的。 安徽童谣,是属于孩子们的!让我们引领孩子们亲近安徽童谣,践行徽派语文! 参考文献: [1]灰色童谣“繁荣”没有那么恐怖[N].天水晚报,2012-03-28(003). [2]张建同.皖北传统民谣赏析(一)[N].亳州晚报,2013-01-18(004). [3]叶国胜.人文荟萃徽州区·徽州文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 [4]刘胜林.学前班素质教育活动指导教师用书[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5]王章豹.桐城谚语集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 [6]谈正衡.回味童谣思故乡[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