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探《感动中国》素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
范文 | 姜云
摘要:《感动中国》作为一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节目,既反映出时代发展变化的印痕,又体现出鲜明的价值观导向,是教育学生、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有效载体。把《感动中国》素材融入综合实践活动,既能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增强学生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可谓一箭多雕。课题组就《感动中国》素材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具体应用做了初步探究,并予以总结、反思。 关键词:《感动中国》?综合实践活动?高中 2017年9月,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至此,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了12年基础教育。但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这门课程没有统编教材,需要各个学校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开发。这既为我们广大教师留足了教学的空间,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 《感动中国》是一档经典的电视栏目,自推出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在教育教学中,《感动中国》以其感人的事迹、动人的精神、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师生。对其素材的开发应用不胜枚举,截至2020年6月24日,在“中国知网”上,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词,可以搜到相关文章556篇。其中,直接和教育相关的117篇,占比21.04%。 如何把《感动中国》素材应用到各科教育教学,是课题组一直研究的重点。下面笔者结合具体实践,谈一谈《感动中国》素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应用。 一、成立活动小组,搜集人物资料 走近一群人是了解他们的基础。《感动中国》自开播以来,共推出感动中国人物179个(组),设“特别奖”21个。其中“中国女排”三次获此殊荣,成为“感动中国”评选史上的特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事迹,仅仅依靠观看视频是远远不够的。为此,课题组专门设计了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分组搜集不同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并填写“感动中国”人物简表。 学生在分组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問题,比如组员的组合、分工,信息的筛选、整合,资料的汇总、保存……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沟通,合作交流。因此,成立小组前,应向学生详细说明系列活动的具体方案,分组时以自由组合为宜。网上可以搜到的信息非常芜杂,建议学生遵循“针对性”“可靠性”“时间性”“典型性”“全面性”的原则,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并标明详细出处,以增强版权意识。为方便指导,建议第一课时在微机室进行,以便及时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待学生真正掌握了方法、技巧后,再转为课下进行。 为方便学生分工,查找资料,教师也可以提前把2002-201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名单整理好,发给学生,以提高学习效率。 二、明晰分类标准,确定编写主题 资料汇总完成后,要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分类。分类前,应集思广益,根据下一步的编写主题找到最适合的划分标准。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标准划分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实用性、简明性、兼容性、扩延性和唯一性。仅就“身份”而言,一个人就可以拥有多项,比如,钟南山是院士、专家、医生、顾问、所长、科协主席、博士生导师、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划分时应以什么为标准呢?这就需要学生认真讨论,仔细辨析。 当200多个(组)人物一一铺展在面前时,相信很多学生是茫然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我们下一步的编写主题是什么?根据编写主题可供选择的人物有哪些,事迹有哪些?可读性强不强?能不能体现出编写的意图?……仅以“主题”选择为例,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 (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汇编(时间) (2)“感动中国”人物的中学时代(时间) (3)“感动中国”的安徽人(地域) (4)“感动中国”的人民教师(职业) (5)“感动中国”的铿锵玫瑰(性别) (6)勤奋刻苦的“感动中国”人物(品质) …… 三、学习文本编辑,汇编学生读本 确定好主题后,各小组应确定编写内容、体例、特色栏目等,并对成员进行进一步分工。分工应合理,并兼顾个人所长。每组可设主编一人,副主编1或2人,编辑3或5人,另有审校1或2人,美编1或2人等,可以兼职。分工完成后,每个成员需按照自己的任务要求查找资料,编写文本。资料的搜集、编写、美化设计等可同步进行,以节约时间。 为保证编写的质量,增强可读性,建议编写前先进行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同龄人的真正需求和关注点。编写过程中,还要提醒学生多听取他人意见,以便及时调整。老师也要及时跟进,解疑释惑,做好技术上的指导,尤其是各种电脑软件的操作与使用。 四、实地参观访问,印制精美图书 文本编写完成后,老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待定稿后,可组织学生到印刷厂实地参观,并现场印制图书。参观访问前,指导老师应提前做好参观预案,实地了解情况,设计好参观路线,明确参观注意事项。向学校领导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与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则需要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准备相关物品,如笔、笔记本、录音笔、照相机等,为参观学习做好准备。 参观过程中,至少由两名及两名以上教师陪同,以防偶发事件。同时要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认真听讲解员介绍,并及时记录。如有问题,有序提出。观察印刷流程时,如条件允许,可安排学生实际操作,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意识。同时,提醒各小组应注意资料的搜集整理,为成果展示做好准备。 五、制作电子期刊,扩大影响范围 此环节为选做环节,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择。制作电子期刊时,建议让学生来当老师,介绍相关软件的下载、使用、注意事项等。这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积极性,又能很好地增强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这往往比老师讲解要好。当然,在选择学生当老师前,老师也要做好多种准备,以便补充、阐释\处理偶发事件等。 六、组织各类活动,开展志愿服务 上述活动完成后,还可以有针对性地继续开展以下相关活动: 1.开展读“读本”征文、演讲、书法比赛; 2.开展“‘感动中国人物伴我行”志愿服务活动; 3.开展“‘感动中国的科学家”科技活动; 4.开展“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宣讲团活动; 5.开展“感动中国”人物与生涯规划讲座; …… 以此为主题的活动建议安排一学期,15个课时左右。这样,既能保证活动的连续性、整体性,又能使活动得以向纵深层次发展,确保“立德树人”的理念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更能够落实在行动上,让“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不断开花、结果。 七、总结活动体验,评价活动效果 待活动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评价。 各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人物、感人故事、特色做法等,并展示相关成果。全班学生则以投票或填写评价表的方式,对各组成果进行评选。评选时,应注重多维度展开,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需要提醒的是,学生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奖品。 最后老师要做好总结,回顾整个主题活动的历程,谈心得体会,进行活动评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