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七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析 |
范文 | 胡金霞 姚剑 摘要: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工程,七年级是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我们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班规、班会、主题活动、榜样示范、家校共育的作用,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行为习惯 ?主题班会 ?主题活动 ?家校共育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他们一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也是形成健全学生人格的必要保障,更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目前,初中生还有很多行为习惯需要更多关注,如学生爱搞恶作剧、对电子产品痴迷、不爱护公物、爱说谎话脏话、公共场所不遵守秩序,等等。因此,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工程。 七年级是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盲目效仿,虽然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但评价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受他人的影响,喜欢盲目跟风。第二,幼稚依赖,虽然开始进入少年期,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但心理还比较幼稚,看问题比较感性,对家长、老师的依赖性还很强。第三,向师可塑,七年级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遇到新的老师、同学,主观上特别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同时又特别信任老师、崇拜老师,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可塑性。因此,七年级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那怎样才能帮助七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经过几年的分析、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一些有效途径。 一、利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学校、班级而言就是管理制度,而制度是一种强制力,它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七年级学生刚入校时,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这时带领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一起商讨并制定《班级规章制度》《班级公约》等,通过学习,学生明确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一定要做。通过集体商讨《班级规章制度》和《班级公约》,学生不仅有了主人翁思想,还会强化遵规守纪的意识,能够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学生的行为习惯略有偏差时,可以利用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进行适当地约束,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律意识,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当然《班级规章制度》和《班级公约》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班级发展的需要不断修正,学生制定制度,制度服务于学生,学校、班级利用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能有效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发挥示范作用,指导学生行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父母、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七年级学生的是非观念还不是很强,在行为上具有效仿性,看到别人怎么做,他就会怎么做,尤其喜欢效仿自己的老师。因此,老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提高和维护自己的威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例如,要求学生不迟到,老师也不能迟到;要求学生遵守约定、信守承诺,自己也要带头遵守约定、信守承诺;要求学生不穿奇装异服,自己的衣着也要得体大方;要求学生尊重师长、团结同学,自己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同事和睦相处。任何时候,不做负面的事,不说消极的话,要给学生积极的、健康的心理暗示,向学生传递真、善、美。总之,老师行为每天都会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行为举止得到巩固和强化,老师行为对学生时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老师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凭借主题班会,引导学生行为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有效的主题班会可以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遇到困难与阻力时,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主题班会中辨是非、明事理,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来告诉学生“必须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这样做”。主题班会可以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和误区,强化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坚持每周召开主题班会,班会的主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班会解决的问题要明确。例如,为了帮助七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可召开“好习惯,从小事做起”“文明礼貌我先行”“最美身边人”等主题班会。每年三月可召开“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主题班会,暑假来临之前可召开“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所以素材的运用要合理,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激发道德动机,促进良好行为发生。主题班会虽主要由学生组织召开,但要发挥班主任的引导作用。例如,在一次“最美身边人”的主题班会中,我在班会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班主任点评中,依次对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说他们的一个优点,赢得了学生的赞美,同时也润学生于无声之中。总之,通过一系列主题班会,学生認识到了好习惯的重要性,学会了养成好习惯的方法,感受到了好习惯带给自己的快乐,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通过主题活动,践行学生行为 要想学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光靠制度规范,班会引导还是不够的,学生的行为是一个实践性问题,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同时又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检验。因此,除了在一日常规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外,还要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以便强化认识,践行行为。例如,在七年级可以设置“日常行为习惯”流动岗和“文明礼仪监督岗”固定岗,让学生参与监督和检查,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特色升旗仪式,在活动的准备、现场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每一个学生都有集体荣誉感、纪律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些都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础。开展“跑操比赛”“跳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责任感,践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展“感恩母亲、让爱绽放”母亲节主题活动,让学生用实际行动孝敬长辈,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开展“研学游”“告别六一、拥抱青春”等活动,让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契机。例如,“研学游”活动准备中,要求学生学会自己整理自己的行李、乘车过程中要保持安静、集体就餐要文明有序等,这些都是在践行学生的行为规范,不断帮助学生纠正不良行为,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推进家校共育,强化习惯养成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习惯,特别是行为习惯重视不够,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行为习惯上的一些小问题长大了自然就得以纠正。因此,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积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推进家校共育,为孩子的习惯养成营造良好的氛围。例如,积极开展家长课堂,消除家长在育儿上的误区,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更新理念,掌握育儿方法,提高育儿艺术;利用校园网、学校公众号、家长会、班级QQ群、微信群、致家长一封信等,向家长推送育儿方面的优秀文章,让家长知悉学校、班级在培养孩子习惯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家长明确要求,有章可循,家校合作,齐抓共管。 总之,七年级是初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要加强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多想方法,常抓不懈,家校携手,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规章制度、主题班会、主题活动、榜样示范的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