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家庭亲子幸福感的建构 |
范文 | 党峥峥 党静 内容摘要:二孩家庭中亲子关系存在的问题如下:父母缺乏与大孩进行深度交流;大孩没有为家付出太多的责任;父母少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大孩;大孩没有得到父母的平等对待;父母缺乏较合适的区别化教育。二孩家庭中亲子幸福感的建构方法有:及时关注大孩的内心世界;不断激发大孩的参与意识;掌握调控情绪的心理方法;尽力做到公平公正的教育;学会对两孩进行因龄施教。 关键词:全面二孩 亲子 幸福感 在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里,涉及到的关系有姻亲关系、血缘关系,也就是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在有两个孩子的家庭里,亲子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不仅涉及到父母与大孩的关系,还涉及到父母与二孩的关系。鉴于出生顺序、年龄特点这些因素的存在,父母不能完全用对待大孩的方式来对待二孩,也不能完全用对待二孩的方式来对待大孩。但是,对于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来说,做两个孩子的父母,和两个孩子都拥有良好的关系,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经验。虽然可以向长辈们学习与孩子们相处的经验,但毕竟长辈们所处的时代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二孩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幸福提升,遇到很大挑战。 一.二孩家庭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父母缺乏与大孩进行深度交流 有的大孩反对父母生二孩,对于二孩出生前与出生后的态度不同,在二孩出生后大孩的依赖行为增加,行为反常甚至性情大变。[1]大孩的这种行为,反映了父母在生二孩这件事上,大多情况下不会和大孩进行及时、有效的深度沟通甚至是不沟通。结果是,大孩会对家里可能多出来的孩子充满敌意,认为二孩会剥夺父母对他们的爱;父母只是简单的对大孩做了保证,意思是将来会继续爱大孩,大孩已经做好接纳二孩的准备时,发现二孩的出生还是影响到了父母对他(她)的爱,大孩心中就会充满恐惧与愤怒;大孩会想方设法重新争取父母的爱,如果通过一般的方式无法获得,他(她)甚至会用异常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因为他们觉得父母的关注就是父母的爱;父母看到大孩一系列的“令人讨厌”的行为,会批评、指责他们,大孩更委屈。父母没有及时预测到大孩的行为,也没有及时对大孩的不适行为进行反馈,会影响到大孩的幸福感与对父母的信任度,不利于建立长期稳定、和谐共处的亲子关系。 (二)大孩没有为家付出太多的责任 曾经当独生子女的大孩已经习惯了遇到事情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回避对家庭、父母、同胞的责任,不愿意为家人付出。[2]这种行为背后存在的问题是,父母在只有大孩时,并没有给予大孩很多参与、体验家庭生活的机会,也就没有培养出大孩对于家庭及其成员足够多的责任感与爱心。父母在有了二孩后,家庭结构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父母原来只要照顾一个孩子,现在需要照顾两个孩子,时间还是那么多,所以如果还像以前一样生活,精力上没有办法保证。在分身无术时,父母也想让大孩帮忙做点事,分担一些劳累与负担,比如替父母做一做家务,比如抽时间带一带弱小的弟弟妹妹,但是很多父母具有完美主义情结,怕大孩做不好这些事情,也就是怕大孩在体验中犯错误,也就没有给予大孩太多的机会来照顾家庭及二孩。责任感是在不断地体验生活、不断地付出中通过实践慢慢获得的,大孩对家庭的付出少了,体验到的珍惜也就少了,对家庭的责任也就逐渐变淡了。 (三)父母少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大孩 父母有了二孩后,要腾出相对充足的时间来照顾二孩,还要再抽一些时间来操持家务,能用于陪伴大孩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在大孩遇到学习上或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父母的帮助时,父母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耐心细致地做出回答或给出建议,而是希望大孩能尽量独自思考、独立解决,不经常麻烦父母。但是大孩并不会自然地就学会在二孩降临时,就减少对父母的要求和期待,甚至还会在感受到父母的忽略时,用引起注意的方式——比如“故意不听话”、“无意识犯错误”等,来有意或无意地唤起父母对大孩的重新关注。多了一个孩子,父母的任务加重了一倍。如果大孩不能替父母分憂解难,还时不时地在父母的眼前晃来晃去,父母就会感到大孩的这种出现就是忙中添乱。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很少会有足够的耐心来对待大孩。性格好一点的父母,会对大孩遇到的问题胡乱搪塞过去;性格不太好的父母,会对大孩遇到的难题或者发生在大孩身上的问题一阵指责,如果大孩没有理解父母当时内心的那种无助与难过而去顶嘴、反驳,甚至会引起父母大发脾气。 (四)大孩没有得到父母的平等对待 父母的干涉方式和策略会影响到大孩与二孩矛盾产生的频率和处理矛盾的方式。[3]父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二孩时,势必会影响到对大孩的教育,让其感觉到没有得到父母公平公正的爱,甚至是被父母忽视。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是,面对两个孩子,父母没有一碗水端平,就会让大孩觉得父母更偏心二孩。在这种情况下,大孩会对父母的做法有意见,有的大孩还会把对父母的怨气撒到二孩身上。比较常见的事是,父母希望大孩能学会分享,在二孩想要大孩东西时,父母一般不经过大孩的允许,就会把曾经属于大孩的东西,拿给二孩玩。大孩在没有被尊重的情况下,面对自己的东西突然被父母拿给二孩玩,心里面充满了不安与愤怒。父母会觉得大孩不懂事,但是大孩有时候不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弟弟妹妹,只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希望对自己的东西拥有所有权而已。反过来,如果大孩出于好奇,从二孩手中拿走了属于二孩的东西,把二孩惹哭了,父母反而会怪罪大孩。对于父母那种“二孩太小,大孩要让着二孩”的思想,大孩会强烈感受到父母的不平等对待,甚至会对二孩也充满敌意。 (五)父母缺乏较合适的区别化教育 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会尊重孩子的想法。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有了二孩,大孩照样会感受到来自二孩的“威胁”——二孩成功地占有了以前父母用于大孩的爱。在遇到问题时,受到父母榜样力量影响的大孩,也会用民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大孩看到父母细心地照顾二孩,心里面会有“被爱”的剥夺感。大孩会把自己内心的忐忑非常坦然地告诉父母,希望父母在爱二孩的时候同时,也记得去爱大孩。大孩希望父母像对待二孩那样对待自己,也就是希望得到父母一模一样的爱。民主型家庭中推心置腹的交往方式一般都是相互的,孩子和父母像朋友一样商量,父母也会和孩子像朋友一样谈心。较常见的事是,当父母感受到大孩心中的那份害怕后,在给二孩买玩具时,也会给大孩买玩具。同样二孩也容易受到大孩的影响,在看到父母给大孩东西时,二孩不管需不需要也会要,父母没有特殊情况也会提供一份给二孩。但是真正的平等对待,并不意味着就是一模一样的对待。这种无区别的教育会导致孩子严重的攀比心理。 二.二孩家庭中亲子幸福感的建构 (一)及时关注大孩的内心世界 在二孩没有出生前,父母需要将未来这个要出现在家里的小生命的情况告诉大孩。如果大孩担心父母在有了二孩后会不再爱大孩,父母可以在没有生产前这段时间,就用言语和行动来证明自己并没有因为二孩的存在就对大孩不爱。有的大孩会在外面听别人说,本来家里有一个苹果足够大孩吃,父母有了二孩,就会把苹果分一半给二孩吃,大孩的苹果就只有一半了,父母吃的、用的、住的等这些家产,都会被二孩分去一半。这些“二孩危机论”,大孩会信以为真,父母需要及时发现并反馈,告诉大孩,该属于大孩的爱一分不少,还会有属于大孩的惊喜。要及时矫正大孩的思想观念,让其知道二孩的到来,大孩的世界里并不是遇到了一个不速之客,而是又迎来了一个爱大孩的人。在二孩出生后,父母用在大孩身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会下降一些,这时候大孩会表现出失落状态或异常行为,父母要及时察觉大孩寻求关注就是寻求关心的心理,并给予仔细沟通。如果需要,父母可以协商分配一人带一娃,让大孩感受到父母尽管很忙,但对自己的爱还是很用心。这样他就会感受到来自父母关心的那种幸福。 (二)不断激发大孩的参与意识 在二孩没有降临之前,再好的家庭里,大孩都会或多或少有唯我独尊的“小皇帝”心理,做事很自然地先想到自己,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觉得家里的人都应该去爱他。如果在二孩出生后,父母没有要求大孩参与其中,同时一心扑在照顾二孩这件事上,大孩会感受到冷落而有不当行为,父母也会感受到辛苦还不被大孩理解而难过。在一个家庭里,每一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二孩的到来,自然让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从独生子女的位置上又上一个台阶,荣升为大孩。长幼有序这种自然规律决定了大孩会在二孩的衬托下变得强大、有优势,也决定了大孩有了照顾二孩的能力和机会。大孩需要在其位而谋其政,父母放权给大孩,让其帮助父母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照顾二孩,大孩自然会用以前父母爱他的方式去爱二孩,二孩也会在大孩的影响下,拥有爱的能力并反过来去爱大孩。大孩作为家里的一份子,有权也有义务为家做出一份独特的贡献。当大孩有了这种参与家庭美好关系建设的意识,就会自然体验到参与其中的魅力,即付出的责任越多,得到的爱也越多。看到两个孩子那么相爱,亲子之间的幸福感流动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三)掌握调控情绪的心理方法 一个家庭里,先后出现大孩与二孩,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事情。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这三种关系会同时交织在一起,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很容易出现角色失调,进而导致情绪失控。比如说大孩与二孩在玩耍的时候把二孩逗哭了(同胞关系起作用),母亲觉得大孩有些过分,就上前批评大孩(亲子关系上位),二孩感受到自己的哭能迎来母亲的关注或目的的实现,可能就会在以后一遇到挫折就哭(出现角色混乱——亲子关系扰乱同胞关系的结果)。后来孩子的母亲批评大孩这件事(亲子关系起作用)被孩子的父亲知道了,这位父亲觉得孩子的母亲小题大做,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就可以(在同胞关系中解决同胞问题),这位母亲就觉得不能由着孩子们的想法来。就这样孩子的父母双方各持己见,然后影响了二人感情,孩子们看到父母因为他们的事情闹不愉快,会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向着父母的哪边好(再次出现角色混乱——夫妻关系扰乱亲子关系的结果)。父母情绪若不激烈,可以选择坐下来商量如何解决问题,比如说角色归位,孩子们的事情由他们自行解决;父母情绪若有些激烈,一方可先行离开那个环境,暂时远离情绪刺激源,等情绪平复了再商量回归幸福的解决方案。 (四)尽力做到公平公正的教育 二孩出生后,父母对两个孩子如果不能做到一视同仁,根据感受到父母偏心的程度,大孩或多或少地会对二孩有敌意、有排斥。大孩的逻辑是,父母对他不好,他也想对父母不好,但是他对父母不好,父母会惩罚他,也就是说,他要是“报复”父母,对他没有一丁点好处;他要是的“报复”,同时最好又不会接受惩罚,那么就不能欺负强大的父母,只能欺负父母偏心的对象,就是那个弱小的二孩。大孩越经常感受到来自父母对二孩的偏心,就越容易欺负二孩。所以父母要想让大孩发自内心地爱二孩,需要从自身做起,尽力提供给两个孩子公平公正的教育。公平公正,意味着父母要爱护二孩,也要爱护大孩,同时也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教会二孩尊重大孩,那么让大孩尊重二孩,大孩也能发自内心地接受了。父母要运用自身榜样力量,让孩子们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树立自己的心理边界,来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同时每个人又需要在心理边界之外拥有爱的关系,来强大、温暖自己的世界。父母教大孩与二孩学会爱而不越界,亲子关系的幸福指数就会稳步上升。 (五)学会对两孩进行因龄施教 通过大孩与二孩之间不同年龄差的相处模式,可以了解儿童自主发展的脉络及特征。[4]同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个原理,父母要学会因龄施教。埃里克森认为,孩子在成人之前的五个阶段里的任务有所不同。[5]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父母在孩子新生儿期,需要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以使其克服怀疑感,建立起对周围环境最基本的信任感;在婴儿期,允許孩子自由自在地探索,以使其克服羞怯感,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自主感;在幼儿期,支持孩子扮演成年人角色,以使其克服内疚感,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主动感;在童年期,鼓励孩子和同伴进行交往,以使其克服自卑感,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勤奋感;在青春期,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以使其克服角色混乱,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角色统一性。大孩与二孩的年龄特点不同,决定了父母需要根据两个孩子所在的年龄段进行适合他们的教育,即父母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两个孩子,而是用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去爱他们。 参考文献 [1]陈丽,辛均庚.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下的“大宝”教育定位研究[J].基础教育参考,2019(01):67-69. [2]何路.“全面二孩”背景下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3):171-175. [3]吴胜,阳德华.全面二孩政策下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24(03):125-128. [4]李姗姗,郭力平,蒋路易,肖云莉.“二孩”家庭父母教育观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9(01):43-49.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02):43-44. (作者介绍:党峥峥,宿迁学院教育系教育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卫生、幸福感;党静,悉尼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