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在比较中把握文本的个性化特点 |
范文 | 汪旻 统编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个性化特点,这正是阅读教学需要认真研读和体会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对同类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发现其独特性所在,学习和体会该文本的独特价值。一、个性化的题材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不同文体之间即使是相同的主题,表达也有明显的差异。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对所学习的课文从主题、文体等方面进行比较,目的是弄明白一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任务中,思想内容是如何呈现的,语文要素的训练采用了什么方式、训练到什么程度等。 如同组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共同的人文主题是“神话的魅力”,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仔细比较四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从文体上看它们都属于神话,但是每篇课文承担的学习目标是不一样的。从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来看,在《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三篇文章中都能够轻松地找出故事的基本要素;但《精卫填海》与前三篇文章不一样,它是一篇节选的文言文,全文由两个句子构成,第一个句子是介绍化为精卫鸟的是女娃,第二个句子是介绍女娃化为精卫鸟以后的行动。通过这两个句子,我们实在无法理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是这一神话故事的独特所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根据文本题材方面的特点,对接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和訓练,那就是用自己的话来讲讲这个文言故事,体会故事的神奇所在。二、个性化的内涵 文本的内涵更多地指向课文的主题思想方面的内容。在统编教材中,中高年级的语文要素的学习就安排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方面的系列训练。实际上,由于每一篇文章的内容不一样,即使同样表达献身行为的举动,每篇课文的内涵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是个性化内涵的具体体现。 如同组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和《黄继光》,都出现了主人公勇于牺牲自己的行为所构成的核心情节,可是两相比较就会发现,两篇文章的内涵有着很大的不同。《“诺曼底号”遇难记》中,主人公哈尔威船长在自己驾驶的轮船被玛丽号撞伤之后,沉着镇定,积极有效地组织救援,把船上所有人都安全地转移了,自己最后和轮船一起沉入了大海里,这种牺牲表现的是身为船长的高贵的职业操守——船在人在,所以哈尔威船长赢得了所有船员的尊敬。《黄继光》中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夺取高地,最后时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而壮烈牺牲,体现的不仅是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而且还体现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所以黄继光的牺牲,不仅中国人民永远怀念而且朝鲜人民也永远敬佩他。同样是献出生命,在不同的文本中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完全不一样。三、个性化的表达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种妙手偶得其实就是作者的一种个性化表达,偶得本身源自灵感火花的迸发,是作者内心被触动所引发的创作欲望。因此,在阅读中,教师指导学生比较题材相近的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异同,就可以收到一课一得的扎实效果。 如《大青树下的小学》和《花的学校》,从题材上看两篇课文都写到了学校这一学生活动的场所,但是只要将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加以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两篇文章之间的区别很大。《大青树下的小学》尽管所描写的是一所边疆的小学,但它是现实中存在的一所真实的学校,孩子们在学校里读书吸引了山里的小动物,反映了读书带给山里的孩子们无比的快乐。《花的学校》描写的就是一所根本不存在的学校,换句话说,课文里的学校原本就是作者想象中的虚拟世界,学生是花,作者借此所表达的是对花儿绽放在六月的雷雨中的无比欣喜感,于是借助“花的学校”这一特殊的载体来加以体现。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有效彰显文本个性化的主旨,这也与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的编排是不谋而合的,那就是有意识地把同作者的、同主题的、同时代的等一类文本放在一起,开展单元整组教学,更好地积累阅读经验。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