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课例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范文

    宋莹

    [摘 要]课例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以《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案例为研究对象,经过不断地教学—反思—教学,由最初的教师“把控知识”转向“放手活动”,由最初的“浅尝辄止”转向“体验文化”,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经历真学习的过程。同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课例研修;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0073-02

    课例研修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日本。课例研修聚焦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是一种效率较高、目标指向性强的教师教学研讨活动,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本次研修的内容为《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教师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备课、说课、授课及课后反思等一系列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操作,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呈现螺旋式提升。一、促进理念转变——从“把控知识”转变为“放手活动”

    在原来的设计中,教师遵循古诗教学的一般思路,以“熟读成诵明诗义”为主要目标,借助多种形式的读诗、猜想、描述等环节,使学生完成对诗意的理解。设计如下:

    (一)自读古诗,了解诗意

    1.结合预习,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昨天的预习,自己读读这首诗,做到文从字顺。

    2.指名朗读,展开讨论。

    3.借助多音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关注“间”“重”“还”的读音、含义。

    (二)练习读诗,读出节奏

    1.结合理解,再读诗句。

    读古诗不能像读一般的课文那样,古诗有自己的节奏。谁再来试试?

    2.读出节奏。

    (三)配乐诵读,加深感受

    (配乐) 导语:“是啊,在草长莺飞的江南春景中,诗人王安石将船停靠在瓜州渡口,走到船头背手而立,面向京口的方向,远望只有数重山之隔的钟山时,不禁脱口而出——(学生齐读)。”

    指名读。思考: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色?

    学生说。

    重点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

    引导:“我们刚才说了那么多的美景,其实作者只用一句诗就完全表现出来了——‘春风又绿江南岸。你认为这句诗中,使用最为精彩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出示“王安石炼字”的故事)

    但是,在一遍又一遍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原本高涨的学习情绪消失殆尽。而这种单纯的分析,实际上并没有直击学生学习的“痛点”,造成了教和学两张皮现象的产生。因此,针对“明诗义”的环节,我们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放弃了对“知识”的把控,转而借助“画路线图”的方式,以活动促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一)借画图明诗意

    1.出示《泊船瓜洲》,检查朗读。

    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诗意,把图补充完整。

    (1)这首诗中藏着哪三个地名?(预设:京口、瓜洲、钟山)你能在地图上标出来吗?

    (2)诗人此时站在哪里?(贴小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②泊船瓜洲? (泊:停泊)。

    (3)诗人站在瓜洲古渡口,都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根据诗句和生活经验,我们一起来說一说。

    小结:“作者王安石眼前看到的这幅画面可能是这样的一幅画面,也可能是这样的一幅画面。看着眼前的景色,你觉得前三句应该怎样读呢?

    (二)借资料悟诗情

    “明月何时照我还?”这轮明月寄托着怎样的情感呢?

    1.借助画图,读懂材料。

    如果想全面准确地了解作者所传递的情感,我们就要清楚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请你根据下面材料,用笔画出路线图,边画边体会作者的情感。一会儿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这三条路线图。(出示)

    2.小组讨论,确定最佳线路。

    小组进行讨论:究竟哪一种最有可能,为什么。并有情感地读一读这首诗。

    小结:“这首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并无定论。但是,通过大家的探讨,我们发现它包含了作者很多种的情感。这可能才是这首诗最本真的样子,作者百感交集,而不拘泥于一种感情。”

    这样,原本的初读检查预习、明诗意甚至悟诗情,仅通过两个巧妙的活动,就达成相应的教学目的。同时,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不再主宰课堂的节奏,不再一步步推着学生学习,而是借助所提供的相应资料,把问题抛给学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整合性、批判性,关注学生作为“人”的核心素养的提升。二、关注文化传承——从“浅尝辄止”到“体验文化”

    日常的古诗教学,教师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对诗句的理解上,一首诗在经历“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悟诗情”的套路后,教师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如果到重要的场合,教师就会在课尾加上 “拓展”的环节,并美其名曰“比较阅读”或“课外拓展”。但是,“为何引”“引什么”“怎样引”是教师根本没有思考明白的问题。本次对《泊船瓜洲》的课例研修,我们也经历了这种由“假拓展”到“真鉴赏”的过程。原来我们这样拓展:

    出示《梅花》。要求学生熟读并思考:“你从这首诗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然后,全班交流。

    后来,修改设计:

    1.对比诗句,体会“绿”的传神。

    导语:“《泊船瓜洲》这首诗传颂度很高,你们想过原因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看完之后,我们再讨论。(出示)

    这个“绿”字,显得生动、传神。春天,万物复苏,一切欣欣然的样子,而绿色正好象征着希望。

    小结:“我们在鉴赏诗中一个字的时候,首先应该看到的是它在诗中特殊用法、含义,同时还应该兼顾到这个字的普通用法。一个字使用得精彩,一定是合情而且合理。”

    2.借史料鉴赏。

    导语:这个“绿”字是如何而来的呢?南宋洪迈有一段记载。(出示)

    ①如果你看明白了这段文字,就在你的学习单把这个修改过程呈现出来。

    ②请你参考洪迈笔记,写一写怎么鉴赏这个“绿”字。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们引入《梅花》来完成欣赏拓展,但这一环节完全不具备任何欣赏的要素。经过导师的指导,我们意识到这一设计的肤浅,于是决定就利用《泊船瓜洲》这首诗进行深度研读、学习。

    因此,在最终的设计中,我们将鉴赏分为了两部分来进行。一是依据“绿”字,结合课外诗句,让学生体会形容词作动词用的妙处;二是引入古人对这首诗的鉴赏笔记,让学生在研读古人的阅读笔记后,产生一种仿写学习笔记的意识。

    这样的修改,使教学设计不仅科学紧凑而且富有文化韵味。三、提升教师素养——关于课例研修的几点思考

    (一)围绕主题,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要围绕研究主题展开。有效的教学环节,不可偏离主题。授课教师应向研修团队提供每一轮教学设计,让团队通过教师授课前后的差异化设计、行为变化和学生学习行为的前后变化以及产生的不同效果来确定研修主题的策略,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真实情境,暴露问题

    在研讨反思环节,整个研修團队要紧密围绕研修主题,将课例视为暴露真实的教学问题的平台和机会,针对问题集思广益,形成和谐的研讨氛围。当然,研讨的结论应是具有普适性的,要得到团队教师的认可,这样操作会更为顺利。

    (三)面对问题,不断调整

    有时经过实践和反思之后,我们发现当初的主题欠缺科学性。此时,我们调整主题,根据新的主题再进行实践反思,继续深入研修。

    (四)摒弃套路,本真求实

    小学古诗文教学不可有“套路”。之前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沿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这几步来完成古诗教学。这无疑是教师给自己和学生设下的一堵高墙,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也限制了教师的发展。经过研修,我们认为“套路”是教师思维的惰性。真实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我们应切实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

    经过本次课例研修,过程虽然很艰辛,但是我从中得到了许多收获。因此,我们应静下心来展开研修,使我们专业得到应有的发展。

    (责编 韦 雄)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7: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