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教材,准确解读,训练故事讲述能力 |
范文 | 倪娟 [摘要]统编版教材对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立足于教材特点,提升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教师可通过创设可感情境,搭建内在支架,把握各种契机等途径,在体验中激活学生的内在需求,在指导中训练学生的讲述能力,在融通中将能力训练常态化。 [关键词]教材解读;故事讲述;可感情境;内在支架;把握契机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66-02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关注语言,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材的特点,通过吸收、内化等输人性活动,储备言语资源和表达经验;另一方面要紧扣课文搭建的表达平台,在输出性实践活动中进行语言表达训练。这种训练既可以是落实到笔头的书面语言训练,也可以是口头语言训练。纵观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可以鲜明地看出编者对学生用口头语言来讲述故事的能力非常重视。因此,教师需要依据教材特点,培养学生讲故事的能力。 一、创设可感情境,在体验中激活内在需求 (一)转述质态,让故事讲述更主动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任何知识只有裹上了可感的外衣,才能转化为可借鉴、可迁移的知识。对于讲述故事来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打通真实生活与语文学习之间的壁垒,让原本的“要我讲”转化成“我要讲”。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小毛虫》一文时,教师一本正经地告诉学生:学校电视台正在征集讲故事小能手,讲得好的有机会上电视,在全校播出。为了让大家都有这样的机会,今天我们就以《小毛虫》这篇课文为例来讲故事,看看谁有机会在学校电视台露脸。一听说有机会上电视,学生们立刻就来了劲,内在的任务驱动让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充满了好奇之心,充满了探究欲望。 (二)彼此互动,让故事讲述更明确 在充分激活学生讲述故事的动力和欲望后,教师就需要针对文本的具体特点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进一步明确讲述故事的要求,将教学要求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标准上来,从而达成教师之教、学生之学、多维之评的协调共生。 还以《小毛虫》的教学为例,教师在积极创设活动情境后,与学生进行了研讨:怎样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教师结合单元训练要素,将这个故事的讲述要求定位于:清楚地讲述小毛虫两次变化的过程;讲清楚小毛虫在变化之后都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些什么?……除了内容的要求之外,教师还对学生讲述故事时的状态提出了基本要求,如声音响亮,要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特点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讲述。 整个过程,教师的教学很明确,让学生有了更精准的方向和认知,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洞察了文本内在的发展方向,更好地将思维浸润在了故事讲述的情境之中。 二、搭建内在支架,在指导中训练讲述能力 在学生认识了目标,产生了兴趣之后,怎样才能达成讲述目标呢?这就需要教师从文本的特质人手,积极搭建故事讲述的认知框架,尤其是要紧扣每篇课文讲述方法的不同之处和讲述的重点,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指导。 (一)设置适切问题,保障自主训练时间 语文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指导一定要规避机械的方法灌输,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时空,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读、充分地练、充分地讲,然后再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展开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以教学统编教材《羿射九日》一课为例,教师先通过默读的方式组织学生整体了解课文内容,然后讓学生自主练习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同,让他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分开讲。在讲述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借助之前所积累的方法,如借助图片、紧扣关键词和示意图等来尝试解决问题。 纵观整个教学和练习环节,教师始终将故事讲述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保障了学生在讲述练习时的实践体验,提升了学生故事讲述的能力。 (二)悉心把握内容,夯实故事讲述根基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文本的内容是保底性工程,但要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讲述故事,这就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考量教学板块之间的内在关联、理清教学环节之间的外显梯度,在分解故事难点的过程中逐步向教学目标迈进。 比如,教学《蜘蛛开店》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将识字教学与故事讲述有机融合了起来。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蜘蛛开店的情节转变,相机复习“口罩”“围巾”“袜子”等词语,提炼故事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情节;随后,教师紧扣张贴在黑板上的生词卡,引领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揣摩,达成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和体验;最后,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黑板上由生字词组成的故事情节图串联起来,讲述故事。 教师将故事情节与生字词融通,不仅将阅读与识字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为学生理清了故事讲述的思维,提供了自主训练的抓手,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各种契机,在融通中利用日常平台 故事讲述是一项复杂而高端的语言思维过程,囊括了听说读写的多维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坚持实施高效的训练,将故事讲述训练常态化,这样才能推动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 (一)充分开掘教材文本的训练素材 统编教材不仅编选了大量的故事性文本,同时也为学生揭示并提供了丰富的故事讲述方法。对此,教师要重新树立一种意识,讲述故事需要充分运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板块,灵活地捕捉常态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比如,《邓小平爷爷植树》这篇课文的教学,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互文参照的基础上展开复述,用文本的语言来揭示、细化图片中的内容,用文本中的直观元素来拓展语言描述。再如,教学《千人糕》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所描述的层次和内容,根据不同的步骤为学生收集并出示相关的图片,让学生借助插图来讲述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这看似零零星星地“敲打”,却有效地保障了学生表达能力、语言实践能力和思维意识的综合发展,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链接学生生活的丰富资源 要想让每个学生讲述故事的能力得到真正的发展,语文教学就决不能停留在课堂这一有限的平台上,而需要在生活中捕捉契机,将故事讲述与教科书的学习、与课外阅读进行整合。 比如,在阅读课外书籍时,遇到了有趣、印象深刻的故事,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课堂中学到的方法与同伴进行分享和交流。教师可以从本班教学实际出发,将分享的时间和形式都固定下来,可以在每周举行一次阅读故事分享会,也可以在每天语文课之前的两分钟让学生轮流进行小故事的交流。借助这种常规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最终达成分享生活的目的。 讲述故事是提升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更是学生沟通语文与生活、语言与思维的工具。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文本内容出发,从学生接受信息的规律出发,努力探寻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 (责编刘宇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