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范文

    施 瑾

    【摘 要】面对越来越重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的学生负荷,如何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指导下,发挥语文学科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的作用,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我们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必然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自主探究 想像力 审美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才能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才能切切实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以下从三个方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时效性。

    一、创设和谐的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和谐的语文课堂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密不可分的。一般来讲,和谐的语文课堂,是指师生交往、互动互促、共同进步和发展的课堂。它主要通过师生之间亲密的交往,建立起和谐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当你既是一位严肃可敬的师长,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朋友,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教师应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也只有这样,学生的兴趣才能得到激发,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学生才敢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而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恰恰注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标准的这一阐述,重点论证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在创设和谐课堂上的地位和作用,使得和谐的语文课堂与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互补。

    “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其实凡是能诱发学生产生疑问的内容,我们都可以作为自主探究的对象。自主探究,注重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的过程;注重“引导学”,而不是“满堂灌”。这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方式逐步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会重点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组商讨,与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把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有的学生问“‘一夜飞渡镜湖月这句诗我翻译不通顺,为什么一个夜晚就能飞渡月亮呢?”,有的问到“诗题是‘吟留别,可全篇都是写景,写景和留别有什么关系呢?”,还有的学生针对第二段景物描写提出了疑问:有的景物描写很壮美,“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有的却写得很阴森,“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颠”,这里有什么寓意吗?在教学中,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在讨论中百家争鸣。在作文教学中,学生写完作文,我严把修改关。鲁迅有句名言: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先让学生自己修改,然后在讲评作文时同学互评互改,最后拿出一篇典型文章,同学们一同修改,使学生的文章在字、词、句、段乃至标点上更趋完善,通过“初稿——修改稿——抄正稿”三个步骤,完成习作,提高习作质量。

    总的来说,就是把阅读、思考、发表意见或看法的时间统统留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有所成。

    二、研究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辩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表达真正个人创造性的解读。

    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其实李渤的说法未必有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边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三、在语文课堂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说明,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审美教育的渗透要与学科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语文教学是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

    我们提倡审美教育就是要学生能辨别真假,辨别善恶,能区分美丑。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学生固有的美好情感,要循循善诱,用自己的激情因势利导,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境地,让美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如在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第一段是写马克思去世,用低沉、缓慢而悲痛的音调来朗读和讲解;当讲到马克思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时,则要用高亢、激动而崇敬的音调。表情或悲或喜,音调或急或缓皆因课文内容而定,教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和作者的情感进行交融。而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教师输出的一切信息都将十分容易被学生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然就会得到美的感染、受到美的熏陶。语文审美就是教师激活学生深藏于心中的真善美,美的东西一定是“真”的,也一定是“善”的。审美教育的前提是要求教师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如弗罗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课文产生共鸣,并从中发现、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既获得了有益的知识,又获得了美的体验和感受,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授课中,教师还要抓住美词美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如面对波光浩淼的洞庭湖,“风和日丽、春和景明”则“其喜洋洋”;“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之时,则“忧谗畏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显然“物暗则己悲,景明则己喜”,美好的自然景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穷山恶水给人则是悲凉凄怆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入境动情,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美,从而自然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在作文教学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作文实质上是学生在感知美、发现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的一个过程。最关键的是教师要重视教给学生观察、想象和分析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观察、了解事物的全貌,指导学生在观察中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掘事物的美,通过比较分析,抓住事物的特征及特点,并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已发生的情节中想象出新的情节,把自己找寻到的美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而自然培养了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

    总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凭借语文课堂上想象思辩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时效性,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是灵活变通的,我们只要能够自觉地注意这个问题,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读写水平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作者简介:施瑾,辽宁省鞍山市矿山高中教师,辽宁师范大学08级硕士研究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2: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