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文教学如何克服肤浅走向深入
范文

    唐今艳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笔者工作至今,听了很多校内研讨课、区级和市级评优课,甚至还有省级观摩课,总结这几年听课的情况,发现很多课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不够深入,课堂呈现出一边倒的“浅教学”现象。很多语文老师仅仅依靠教参对文本进行简单复制式的语言实践,根本无法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文本世界。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走马观花地学习课文,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浅层化、浮躁化、随意化、功利化的倾向。因此,笔者在此对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深入进行语文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课堂“浅教学”现象例谈

    在2017年无锡市惠山区几校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比赛中,有一位女教师上了朱自清的《绿》,这堂课上得语言优美,环节完整流畅,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学生也朗读得抑扬顿挫,但美中不足的是在文本研读阶段仅停留在景物的赏读上。但这篇散文不只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更想传达出的是内心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而这种解读需教师补充相应的写作背景。所以授课者在课堂中对文本的解读停留在文字表面,局限于文章表层含义,不能真正走进作者内心,因此,这堂课是失败的。

    笔者还听过一次无锡市青年教师观摩课,一位女教师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课堂重点放在对四幅“冬景”图的品析上,设计的问题是“从老舍先生描绘的温晴的济南冬景图中,选取你最喜欢的一幅,读一读、品一品,看看美不美?(景物——特点——感受)”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发言。在文中,山东济南被作者称为“第二故乡”,因此文章是他在一种宁静、满足而充满温情的心理状态下创作的,所以文中的人、事、物都给人以明朗、温晴、悠闲的感觉。这位女教师脱离了这样一个特有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背景,单一地品析冬景,是对作品的一种肢解,也是对学生阅读文本的一种误导。

    二、教师“浅教学”的原因探究

    1.急功近利,缺乏热情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教师追求短期效应。教学的唯一目标就成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这种短视教学使文本失去了教学价值和文学魅力。曾听过一位教师上的范仲淹《岳阳楼记》,整堂课的教学重点落实在文言文课文的诵读和文言字词的理解翻译上,这符合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对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本文的意图就一带而过,而本文匠心独运之处是景与情的完美融合。这样的“浅教学”,只能让学生停留在文字表面,进入不到文本深处。这样的“浅教学”,只能让教师自身对教学、对文本产生极度的厌倦。

    2.依赖教参,能力欠缺

    一切以教参为准,是周围很多教师的信条。所以许多教师课前看教参,课时用教参,生怕自己的见解和教参有出入,影响到学生考试成绩。然而教参中也有很多对文本解读不到位的地方。如陆蠡的《囚绿记》一文中对“绿”的解读是:常春藤以它的形态色泽美和精神美,成为作者喜爱之物,进而囚绿。这个解读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忽略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初衷:作者用象征手法,展现它的生机勃勃,来象征作者乃至整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的形象,从而表达自己渴求民族解放的执着的爱国主义情怀。照搬教参,没有深入作品,揣摩作者意图,必定会导致对此文的“浅教学”。教师过度依赖教参,不钻研文本,不进行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最终只能成为教参的“复制粘贴者”,教学能力永远得不到提高。

    3.阅读面窄,储备不够

    忙,累,是许多语文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的,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把大量时间花在作业批改、备课听课上,或试题研究上,业余时间只是阅读《读者》《文摘》这类休闲类刊物或是上网浏览新闻,经典名著、本专业的刊物及教育理论方面的著作已是鲜少涉猎,这样狭窄的阅读面就会直接导致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素养和文学底蕴,在教学中根本无法带领学生走入文本,亲近大师,获得深度的阅读愉悦。就如上文提到的那位执教老舍《济南的冬天》的青年教师,对老舍的作品内涵、人生经历的了解还是储备不够的。

    三、深化教学的方法

    1.沉下心来,扎实教学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一个跃升,面对已经拥有一定生活阅历的、情感已有积淀的初中生,我们应引导他们向纵深探究,沉下身体,静下心灵,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突破文本浅读,进入细读,最终实现由识而思,由思至悟的深度阅读。有一小部分语文教师总是把大量时间花在课上讲解练习、课后批改练习、和让学生背诵满分作文上,如果长期沉溺在这样功利性的教学里,缺乏长远目光,那么语文教学质量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要守得清贫耐得寂寞,抛弃浮躁的功利心,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教学。决不能把课堂仅仅当作课堂,把教材仅仅当作教材,更不能把自己仅仅当成是教授课本的工具。

    2.独立备课,苦练“内功”

    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值得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学习。备课是教师的一种个性化行为,只有对文本深度犁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备出的课才不是照搬教参,上的课才能让学生接受。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备课和教学能力,苦练“内功”。

    3.多读好书,提高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如何在这个信息时代里不迷失自己,应少读通俗休闲读物,多读优秀文学著作和专业理论书籍,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和学术素养,在课堂上影响、感染学生,熏陶出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是复杂而多变的,有关“浅教”“深教”虽无定论,但是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的更新提醒教师,每一节课都需要教师课前深入钻研文本,只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语文课堂中改变“浅教学”的弊端,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阅读,捕捉到文字里面蕴含的意趣。讓“深度阅读”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像。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