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王安忆《长恨歌》赏读 |
范文 | 肖菡 余小娟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看到《长恨歌》这个名字,难免让人想到白居易的那首千古绝唱,然而再看王安忆的这篇小说,才知道此恨非彼恨,此情亦不同。如果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感天动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恨绵绵无期,那么王安忆所展示给我们的则是悠悠的情,悠悠的恨,似泉水淙淙,如耳语嘤嘤,虽没有感天动地的震撼,但也有余音不绝,细长绵延的深远。 翻开《长恨歌》,恰如展开一幅旧上海生活的画卷。背景是不见底的弄堂,近景是亦真亦幻的灯光,而画面正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主人公王琦瑶,光芒四射,拥有着上海女人独有的美丽姿态,矜持又有着自己的生活哲学,一生坎坷,却始终为自己而活。蒋丽莉,对爱情执着坚持,即使结了婚还是对程先生念念不忘,一生压抑自己,逃不出自己所设的心袱。程先生,对王琦瑶一往情深却又矢志不渝,一生都没有娶妻,默默守护着王琦瑶。《长恨歌》没有写大上海的繁华、气派,没有写此中的灯红酒绿,有的只是平淡无奇的家居生活,有的只是日常的琐琐细细。在这里你很难看到高楼大厦,而随处可见狭窄的弄堂,潮湿的平安里。在这里你难觅款爷、大腕,却常遇小女人、俗先生。《长恨歌》是锅碗瓢盆奏出的小调,《长恨歌》是胭脂旗袍扮就的夜来香。《长恨歌》更是留声机里周旋永远的四季调,是唱针划过的点点滴滴的“光影”,熟悉又陌生,是你,是我,是她,是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魂灵。 首先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生活的场地、背景。而对于这些,王安忆是极尽描述之笔墨,给人以最真切最生动的印象,浓汤是主角,遍地都是。如果剔除生活期间的人,弄堂简直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一扇门,一壁墙,一盆凤仙花,全都是流动的生活,蒙尘的灯盏,积垢的后窗却是最真实的人生。上海的弄堂不同于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是潮湿的、是阴黑的,然而上海的弄堂又是自在的,一如生活期间的人们。没有弄堂,上海人就会失去依托,一如墙上苍白的人影,弄堂就是上海人生活的见证,成长的见证,是情,是恨,是怨,是悲,是苦,是乐,是一切一切的支撑,也是一切一切的停靠。 其次是主人公的旗袍。旗袍是道具。凡是写到上海,写到上海女人,都会提到旗袍,没有了旗袍,上海的女人恐怕都要失宠。小说的主人公“沪上淑媛”王琦瑶也不能例外。粉红的,翠绿的,湖蓝的,碎花的,刺绣的,五彩斑斓。一件旗袍便是一种心情,一件旗袍便是一种身份。就像粉红的旗袍只能是王琦瑶而不是蒋丽莉、吴佩珍,一件旗袍便是一个真实的女人。 除了旗袍,王安忆还用了一个道具——镜子。不管先前的弄堂,还是后来的爱丽丝公寓、平安里,镜子都是一直伴随着主人公。也许一面镜子才可以窥见心灵的秘密,才可以刻画生活的痕迹。还有留声机,如影随形。留声机,是留生机么?留住生命的脚步、留住生活的脚步。留声机里的歌声慢慢吟唱,唱过昨天,唱走今天,唱来明天,悠悠的情,悠悠的恨,悠悠地滑过,滑过。 最后主人公王琦瑶也是我眼中熟悉的陌生人。她的一生可谓是多姿多彩,主要有三个阶段,即风头正健时代、隐居时代和“叔叔的故事”时代。她遭遇着种种事情,遭遇着形形色色的人,然而却始终是孤独的。没有一个男人影响到她,即使是致爱的李主任也只是匆匆过客罢了,空留一腔余恨。而至于程先生,毛毛娘舅,老克腊之流则完全是一点配色,他们永远也无法了解王琦瑶,明白王琦瑶。孤独是王琦瑶注定的结局,尽管她苦心經营,尽管她敏锐聪慧,然而却无法逃脱,该来的还是要来,一如王琦瑶般的女子又如何呢?也许这就是生活为王琦瑶弹奏的长恨歌,也许这就是命运为王琦瑶谱写的长恨歌。情绵绵,恨绵绵,藏于心底,锁在眉间,独自落泪,黯然神伤。 王安忆是高明的。她像一个不厌其烦的老妈子,跟我们讲着一个关于别人的故事,琐琐碎碎,唠唠叨叨,让你不能不听下去,不忍不听下去。而她的讲述又是带着情感的。一种同情,一种怜悯,一种喟叹。她站在智者的高度讲述着,而内心是一副大慈大悲的心肠,与慈悲为表里产生深广的同情,不流于肤浅的感伤。看这部作品,让人不禁联想到四十年代上海才情女作家张爱玲的传奇笔法。《长恨歌》绵长细腻的文字像极了张爱玲。而把大量的笔墨耗在主人公的日常起居、待人接物极其细碎的心绪上也是张爱玲惯用的方式。但是王安忆又是不同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悲凉,王安忆是对人类孤独进行温厚的沟通。她的叙述是含蓄而不是外露,是理智的清晰而不是心灵的纠缠。在《长恨歌》中,王安忆是怀了温暖的情怀,铁了心要以这首俗世的“长恨歌”吟出人间情感的体积与质量,唱出这份情感在城市的坚硬与社会的沧桑中委婉曲折然而却柔韧绵长的潜滋暗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