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
范文 | 王毓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成为一个时常活跃在国际舞台的词。现如今,不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中国的存在不容忽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并且持续加强和其他国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和联系,很多国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兴趣。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过去,它还透露了一个国家的底蕴和风采。而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强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小抓起,这对华夏文明的传扬至关重要。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经历了太多太多,也包含了很多内容,其中不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都是需要保持并且传扬下去的。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很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彻底,成绩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此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务必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以便提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归属感。一、改进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文化应该提早并且积极进行渗透,教师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是参照语文课本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从根本出发,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接受,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兴趣则成为了关键,教学过程中正确的、有意识的引导变得尤为重要。举例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举办文学作品朗读大赛,文学作品阅读活动,通过集体性游戏或者故事性引导,鼓励学生积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积极阅读文学作品,以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且在活动举办时,还应该有相应的讨论组或者交流会,让学生在相互讨论和相互交流中有更多的知识互动和补充。还可以分成传统文化阅读小组,分享本组的阅读心得、阅读技巧阅读笔记等。由此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二、利用课堂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学生的初中学习阶段,语文课堂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宣扬和渗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作用。首先在讲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以及作品本身传扬的文化、精神和相对应的情感做到充分的了解。并且教师要做好平时的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做一个更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就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来说,古代诗词涉及的比较多,因此,大部分学生对这一点会带有一点排斥心理,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再者可以由学生组队进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作品本身及作者情感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调动课堂气氛,由此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学阶段学生的渗透。三、利用课外学习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滲透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任务艰巨而神圣,这也告诉我们,仅靠课堂授课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接触才能有更多的认识,所以还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积极组织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方感受历史、触摸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中华历史文化的厚重与辉煌。同时,学校的宣传板报也可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设计,让学生亲手描绘自己心目中的中华历史文化。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中华传统文化校园活动、参观活动还是板报设计,学校都要为语文教师小组提供坚实的后盾,而初中阶段语文教师小组则要肩负起传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为学生学习、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点亮灯塔。四、结合传统风俗、节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传统节日和传统风俗习惯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往往承载着一个文明的精髓和信仰。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并且每个节日都有很多不同的习俗。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去了解每个民俗节日背后的文化故事和内涵。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节日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在节日期间进行的民俗活动,以及自己对节日故事的了解,并且可以结合初中语文课本选择节日相关诗文进行学习和分享。 中学阶段的学生的语文教学属于基础教学,其教学模式与小学阶段教学和高中阶段教学不同,因为其独特的教学模式,授课老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其重要。“少年强,则中国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在进行宣扬和渗透时,可以在语文课堂的基础上通过举办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组织历史文化古迹参观活动、中华传统文化主题板报设计以及中华传统节日民俗拓展等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感知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强化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作者通联:甘肃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中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