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聚焦策略
范文

    李正兵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闪烁着耀眼的艺术光芒,具有独特的情感韵味和审美特征。不仅如此,它还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古典诗词教学仍然存在低效甚至无效问题。如何避免古典诗词教学惯常的翻译串讲、架空分析或过度解读,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增加人文积淀、涵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发展思维品质等,值得广大语文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这也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很多,我们可以从转借生发、群文比照、异文对析和诗论佐证等方面聚焦。

    一、转借生发,挖掘诗词意象的情感指向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即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情感蕴涵,学生囿于知识视野和文化积淀,往往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高情远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恰当整合具有相同意象的其它诗词,转借生发,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内涵,达到“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的境界。

    在讲解李白《蜀道难》时,可以“古典诗词中‘月意象内涵解读”为议题,开展专题性阅读。教师可先以诗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为逻辑起点,引出“月”在烘托蜀道险峻与诗人忧愁等方面的作用,然后集中展示《把酒问月》《月下独酌》《玉阶怨》《子夜吴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篇目,引导学生探究“月”意象内涵的异同;甚至还可引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等名句让学生解读,最后归纳出“月”蕴含的情感指向和审美意义:故国家园之思、聚少离多之叹、时空永恒之慨等。

    诗词中“梧桐”意象也有多种内涵,承载着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审美理想。教学中对其的解读不能只局限于理性分析,更应带领学生走进“梧桐”的意义空间: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性。詩人有时用梧桐表现内心的愁苦与凄凉,如赵长卿《一剪梅》“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有时用梧桐寄寓忠贞不渝的爱情,如史达祖《燕归梁》“西风今夜梧桐冷,断无梦、到鸳鸯”;有时用梧桐象征高尚的节操与品性,如辛弃疾《鹧鸪天》“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当然,无论梧桐被赋予何种情感,都须把它放到诗词作品中,结合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整体意境来品鉴。

    二、群文比照,厘清诗词独特的审美内涵

    群文阅读是近两年盛行的相对高效的阅读实践,能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古典诗词也可以开展群文教学,打破必修选修与课内课外界限,把不同作家同一题材作品,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等,放在一起进行组合阅读,以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作品。

    教学李煜《虞美人》时,部分学生很难形象理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愁”这一抽象情感。教师可以暂时搁置,而转引其它类似表达让学生揣摩。如写长度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宽度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写深度的“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写密度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通过比照,无需多言,学生就能走近诗人的情感世界,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同样是送别题材的诗歌,情怀往往有别,手法也各异,教师可以此为议题组织群文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例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出诗人的豁达洒脱;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渲染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祝愿;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勉励和祝愿;王昌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彰显处诗人高洁坚贞的品格和坚持操守的信念。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词人,在她的情感世界里,既有前期的天真烂漫,也有后期的沉痛哀婉。她前期的作品多写闲适的闺中生活,清新明快,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怨王孙》(湖上风来浩渺)、《点绛唇》(蹴罢秋千)等,对比解读,不难体会她对自然的热爱以及情窦初开的娇羞;后期的作品多抒发悼亡之情和寄托亡国之思,悲怆凄凉,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等,对比解读,不难洞悉她颠沛流离,身无所寄的悲恸与呼告。通过前后其作品的联类比照,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能扩大学生的阅读容量,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

    三、异文对析,揣摩诗词表达的深度效果

    同一诗词在不同版本中某个词句会存在一些细微差异,这在文论学上被称为异文现象。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品评中鉴赏。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大胆“放手”,变传统课堂的“满堂灌”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适时导”,给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问题情景。

    在教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人生如梦”与“人间如梦”两种版本的不同表达效果。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提供相关资料,组织分组讨论。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也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人生如梦”侧重从诗人的角度来表现自身的坎坷与无奈。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命途多舛,其无奈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情愿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读者应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思索;“人间如梦”侧重从现实的角度来表现世道变幻莫测。苏轼的人生失意源于满腔抱负被卷进一场政治纷争,成了朝廷两派斗争的牺牲品,“人间如梦”是诗人对当时黑暗世道的无奈与控诉。

    李清照《声声慢》中“晚来风急”句,有的版本作“晓来风急”。“晓”版有人认为“晓来风急”与“寻寻觅觅”呼应,与“乍暖还寒”相合,与“三杯两盏淡酒”相通,而“晚来风急”则与上下片的词意不协调甚至矛盾;“晚”版有人认为“晚来”二字,表现的景象更集中,相应的感情更强烈,更符合易安相对稳定的创作习惯。两种版本孰优孰劣,教师不宜表态,可将问题交给学生,引导他们鉴赏品评。

    曹翰《内宴奉诏作》一诗中“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两句,有的版本也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通过异文对析,不难发现两种版本各有所重:“臂弱”“眼昏”表明作者虽然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仍能冲锋陷阵,更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还可以为国冲锋陷阵,表现作者心存随时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

    四、诗论佐證,沟通诗词内在的逻辑关联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古代诗论可以成为学习古典诗词的辅助内容。相关诗论适时引入到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在感性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开阔阅读视野,增进理性思考。

    李清照的《醉花阴》词写重阳佳节独守深闺寂寞孤独的惆怅之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诗论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刘乃昌《李清照词鉴赏》:“结尾一句是高潮,也是千古名句。人们都公认其言美妙无比。一则,以帘外之黄花与帘内之玉人相比拟映衬,境况类似。形神相似,创意极美;再则,因花瘦而触及己瘦,请宾陪主,同命相恤,物我交融,手法甚新;三则,用人瘦胜似花瘦,最深至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离思之重,与词旨妙合无间,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苏轼《卜算子》借月夜孤鸿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词的上阕叙写寓居定慧院时的寂静情况,下阕承接上文用比兴手法,借孤鸿衬托,表现“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语)。全词简约凝练,含蓄蕴藉,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无怪乎黄苏《蓼园词选》言其“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评价本词时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陈廷焯《词则》亦云:“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

    现在有些论者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诗论是大学文学批评课程的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现在就来掌握。其实,古代诗论对诗词理性而又不失情感的分析和阐释,完全可以运用到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来。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特殊的读者,要用自己相对成熟的理解做好相应的转化工作,不能只把现存的评价不加咀嚼的搬运给学生。

    古典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比如诗词选集的整本书阅读等,这里不再赘叙。但需要说明的是,无论运用哪种方法,我们都必须遵循有关、有度、有效的原则,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本末倒置。

    [作者通联:昆明市第十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