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每天让孩子做点家务有利于心理健康 |
范文 | 张玉红 〔关键词〕自理;家务劳动;身心健康 现在的孩子大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饭来了都不愿意张口,不饿或不可口就不想吃,或者贪玩忘记了吃。孩子不吃饭,最着急的是大人,有人会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有人还带孩子去看医生,以为孩子生病了,结果检查不出什么,又去看心理医生。记得我参加二级心理咨询师论文辅导时,有一位同学就是写关于她家孩子不爱吃饭的案例,文中还提到阳性强化法,即当孩子好好吃饭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我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切合实际的方法,就是要她参与我的劳动,跟我一起做饭,这样一来她会很高兴,也更愿意吃饭。台湾学者朱高正曾说:“每天让孩子做家务,最好达到四十分钟。”他就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他的成功跟小时候爱劳动不无关系。这很有道理,因为事非经过不知难,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时,如洗洗自己的小袜子,吃过饭把碗筷端到厨房等,他会更加体会到妈妈的不容易,也更珍惜大人的劳动成果。孩子还可以从做家务中学到知识,有助于学习。 比如当老师布置了《我学会了做饭》或《我学会了洗衣服》之类的作文时,如果孩子没做过,没有做饭洗衣的生活经历,没有真情实感,如何写得出来呢?家务劳动不但锻炼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让孩子更有成就感,促进了身心的健康 发展。 曾看到这样一则故事: 一年冬天,朋友到德国去探亲,一进家门就看见14岁的外甥在洗车,大人则在屋里看电视,他既心疼又不解。一问才明白,他的外甥是在按法办事。原来,德国法律条文中有一项规定,小孩子6岁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务;6~10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给全家擦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向法院申诉,请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接下来作者的点评是 “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但有的把疼爱全部放在了让孩子衣食无忧、要啥给啥,甚至‘含到嘴里怕化了,放到头顶怕摔着上,这是片面和有害的。真正疼爱孩子,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就应该让孩子通过做家务,从小就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要自立,要自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从孩子方面讲,适当做些家务,养成爱劳动的美德,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对一生发展更有好处。”我想说让孩子做点家务不但有利于孩子身体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更有益,因为人的身体和心理要均衡发展。 当然,在做家务的过程中,大人要监护好,比如十岁左右的孩子拿大暖瓶倒水就有一定的危险,要请大人帮忙。大人可以让孩子帮忙拿头大蒜,剥根葱,饭菜好了,可以让孩子帮忙端上饭桌,吃完饭把碗筷放回厨房,把板凳放回原处等。 人是社会的人,更是劳动的人,且不说劳动推动人类文明进程,单说在劳动中孩子全身参与,就能促进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懂得次序感。如我们熟知的数学家华罗庚提出的“统筹安排”理论,小学生数学题里就有“做米饭的同时洗菜炒菜,米饭要20分钟做好,洗菜炒菜要20分钟,问要吃上饭至少要用多长时间?”答案应该是20分钟,做过饭的孩子,或参与过做饭的孩子就不难明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会越来越有奔头,形成良性循环。 现在学校都提倡学国学,包括《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等,这很有道理。老祖宗留下的一些道理就是传统文化提倡的,这些可以具体体现在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孩子可以在实践中体会什么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体会到什么是“置冠服,有定位”,什么是“乌鸦反哺羊跪乳”什么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会生活的孩子,心理会更健康。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书呆子”,每天都要让孩子做一点家务,养成好习惯。家长要多跟孩子交流做家务过程中的感受,慢慢的,你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健康,身心都在均衡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师专二附小,连云港,222023) 编辑 / 李益倩 终校 / 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