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探讨 |
范文 | 薛晓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驻校社工;合作模式 近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不少学校都招聘了专业的心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了大量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每个学校的心理教师太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提高等,远不能适应当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思想正经历深刻的变革,有一些学校开始引入了驻校社工服务,这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机遇。 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特殊优势,深入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与策略,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弥补传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的缺陷与不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心理教师与驻校社工的合作背景、合作理念、合作方式、合作成效等方面入手,尝试讨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并为两者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学校素质教育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背景 作为教育系统中特殊形态的专业服务,驻校社工适应现代分工合作的需要,近年来在珠三角各市中,作为第三方机构陆续进驻校园。在广东省佛山市,就有桂城和容桂的学校先后试点驻校社工服务。 以桂城为例,桂城从2009年开始进行“关爱桂城”的建设项目,在关爱文化的引领下,近年来已引进和培育了多家注册公益组织,并拥有几百名社工。多家社工中心成立后,由政府购买服务,社工进驻校园,成为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创新力量。其中,扬帆社工中心从2011年4月进驻平洲四中、桂江二中,2012年9月进驻叠滘中学。而南海三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2年9月进驻南海中心小学和桂江一中。在这两三年的合作里,驻校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服务,推动学校的素质教育。 我校很荣幸能成为试点学校之一,驻校社工每周四会来学校一天,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服务形式主要有团康活动、小组辅导、个案辅导等等。在学校中,社工联系最多的教师,也是社工主要的合作者,则是学校的心理教师。目前,我校有两千多位学生,但只有一位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存在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状况。而驻校社工的加入,使心理教师终于有了“小伙伴”一起开展工作。但社工毕竟没有学校教育教学的经验,对本校师生的了解有限,社工的进驻如何能取得教师的支持,更有效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呢?心理教师又应该如何与驻校社工合作,突破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呢?为了解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于2013~2014学年,开展了一年的课题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理念 社工的进驻,使学校的心理教师有了合作的伙伴。然而,社工的进驻意味着学校里增加了一位“心理教师”吗?驻校社工和心理教师需要合作,他们彼此之间的差异是需要淡化,还是需要强化?在探索合作模式之前,必须就以上问题,明确双方合作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确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厘清合作的理念。 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亲和性的。 首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一致性。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性理论来源。同时,认知发展、学习理论等心理学知识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心理学的发展(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技术。心理学是微观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变异心理学、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理论都指导着社会工作实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助人自助的辅导理念,同样是学校社会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其次,两者的服务对象和功能目标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为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个性行为提供专业支持,而学校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致力于改善学校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以克服其成长中的困难,实现个人社会化和学校教育的目标。二者均着眼于服务学校育人工作,功能目标取向总体一致。 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又具有差异性。例如在个别辅导中,心理教师一般把来访学生称为“来访者”或“当事人”,“心理学家一般是以个人为工作对象,将与工作对象有相当深入的关系,有时变成了心理治疗员”,其倾向于从主体层面单一着力,强调主体性的自我恢复能力,通过与来访者沟通促使其心理的自我调节和恢复,而较少触及其面临的客观困境。而驻校社工一般把来访学生称为“案主”,社会工作主张在消除个体面临的结构性压力源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学校、社区及社会资源力量帮助案主形成正确认知,帮助案主提高获取用于自我发展的社会资源的能力,激发发展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关注点和工作方式都有所差异。 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决定了两者可以相辅相成,合力发挥作用。张大均教授在分析了学校社会工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后提出了一个新的专业名词: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即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全面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思维方式对于推进二者的合作不无启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强化差异,团结协作,融合互补”,是比较好的合作理念。强化差异是为了凸显两者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团结协作可以使两者互相配合,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而融合互补则有利于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在工作中发挥合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方式 在“强化差异,团结协作,融合互补”这一合作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在这一年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促进两者工作的融合渗透,全面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体的做法如下。 1.加强计划,互相渗透 每学期开学初,心理教师、驻校社工与学校德育部门一起开会讨论制定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有了学校德育部门的参与,相当于取得了校内领导的支持与指导,使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能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计划以及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也更容易获得教师和学生的支持。同时,在三方的座谈中,可以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把社工服务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阶段的工作安排中,使社工服务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为实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服务。这一方式,增强了两者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2.合理分工,各展所长 我校在校内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心理教师和驻校社工建立团队,既各自保持专业独立,又发挥团结协作精神,独立而又互补。在工作方式上,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各自的优势,界定工作范围,进行合理的分工。 例如,在个别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教师的优势和特点是具有较深厚的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点集中在个体问题本身,适合解决个体较为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而社工的关注点侧重于引发个体问题的整体环境,并且联络盘活各方资源解决个体、群体问题。如学生问题,除了关心学生本身,还尝试做教师工作,开展团体活动改善学生与周边同学的关系,甚至上门家访深度介入。根据两者的差异和来访学生的特点,可以对个案进行合理的转介与分配。例如,心理教师可以把需要更多的环境支持、家庭介入的个案转介给社工跟进,而一些需要较专业的心理学理论和较深入的心理咨询技巧去解决的个案则由心理教师负责。或者,心理教师在个案咨询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来访者的特点和需要,建议某些来访者与社工联系,参与一些社区活动以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教师和驻校社工也可以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学习彼此的优势和长处,促进双方专业技能的提升。 3.协同合作,共同发展 在这一学年里,我校的心理教师与驻校社工共同开展多种活动,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社会工作的融合渗透,增强了彼此的合作。例如,开展了校园书香书籍义卖活动、学生干部培训团康活动、“关爱·感恩”心理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心晴驿站”(心理放松室)放松活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心理教师与驻校社工合作,组建了学生社团“星辰心理协会”,大大促进了两者的合作。星辰心理协会是由积极向上、健康合群、喜爱心理学学习和热心心理学知识普及的学生组成的群众性学习团体。协会宗旨是“尊重理解,助人自助”,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广大心理学爱好者,共同学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承担班级心理委员职责,尊重理解他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同学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心理教师和驻校社工对协会成员开展每周一次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对协会成员的培训,学生社团的良好运作宣传和带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促进了两者的合作,也扩大了两者的影响力,取得了广大师生的认同。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成效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校在实践中,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的合作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相比以前,师生更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更关注心灵的成长。例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参与活动更自然大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服务和受惠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表1是我校还没有驻校社工的2011学年和有驻校社工的2013学年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每周平均来访人数的对比。 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的合作,大大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表2是我校还没有驻校社工的2011学年和有驻校社工的2013学年举办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次数对比。 总的来说,我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与驻校社工服务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更规范、更有序地开展,切实地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服务,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目前,我校对于驻校社工的研究还处于试验阶段,对此模式的具体运作机制还需深入思考,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和探索。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江一中,佛山,528200。该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