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遇见更好的自己 |
范文 | 黄国琼 〔关键词〕抗逆力;高一年级;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8-0047-03 【活动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到挫折无处不在,但并不会影响生命的所有层面。 2.让学生认识对挫折的恐惧和焦虑情绪,建立抗逆信心,激发乐观、阔达、智慧的生活态度。 3.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关键三问帮助自己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辩驳,修正不合理想法,进而克服遇挫后的无力感,给行动以足够动力。 【活动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活动时间】 40分钟 【活动方法】 讲授法、活动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小组合作法、多媒体演示法。 【活动准备】 “关键三问”学案、视频节选“刘可乐的故事”、小组讨论背景音乐片段、励志漫画视频 【活动过程】 一、暖身游戏——雨点变奏曲 1.师出示演绎规则: (1)用双手来拍节奏 (2)小雨——双手的食指来拍击;中雨——双手各两根手指来拍击 ;大雨——双手十指拍击 ;狂风暴雨——双手十指拍击,双脚跺地。 (3)教师描述情境,学生演绎变奏曲。 2.学生思考:在演绎雨点变奏曲的过程中,你遇到困难了吗?你是什么样的感觉? 3.师总结:在游戏中,同学们有成功,也有失败。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同样不可能永远成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该如何面对挫折,遇见更好的自己。 二、情境在线——刘可乐的故事 1.介绍刘可乐的故事。 高三时,刘可乐被确诊为“躁郁症”,其学名为双向情感障碍,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类型,英文名为Bipolar Disorder,指既有狂躁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刘可乐自己是这样描述的,抑郁的一面是每天都很想自杀,狂躁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站在世界之巅,灵感突发,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 2.师组织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小组讨论。(3分钟) (1)刘可乐遇到了什么样的挫折? (2)刘可乐凭借什么最终战胜了挫折? 讨论规则: ①请同学们以前后座位8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 ②各小组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白色板纸上(字写大些); ③小组成员举起纸板,并派代表说说小组讨论的结果; ④小组分享结束后,将纸板贴在黑板上。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出下节: ①刘可乐战胜挫折的因素: ②我们该如何面对挫折,遇见更好的自己? 知识课堂——抗逆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研究 教师讲授: 1.抗逆力是个体面对逆境时的能力表现。逆境是抗逆力的前提条件,没有逆境也就无所谓抗逆力。个体身处逆境时,启动自身潜力,利用外界资源,通过内外因素的互动、调适,达成抗逆力的运作与成效。 2.抗逆力构成要素:①内在优势因素;②外部支持因素;③效能因素 3.国外抗逆力研究: 抗逆力运用:从个人消极防御转化主动建构系统。 著名的流动理论:以环境的“挑战性”与自我的“技巧性”作为两种向度,形成四个象限:高挑战和高技巧的流动象限,低挑战和高技巧的无聊象限,低挑战和低技巧的冷漠象限,高挑战和低技巧的焦虑象限。如图1。 之所以将高挑战和高技巧命名为流动象限,是因为处在这种状态的个体,不纠缠于问题本身,而是关注问题背后的生命状况,进而使自己的意识通过分化或整合形成多元的应对策略。 4.如何关注问题背后的生命状况,遇见更好的自己。 (1)指导思想:分析不合理想法,关注问题背后的生命状况。 (2)操作方法:澄清“问题”,自我辨析,如图2。 探究练习——如何运用关键三问 1.教师展示案例:考试失败后该如何应对? 考试失败,是我们最常碰到的应激性生活事件,也是对学生打击最大的事情,以下是学生A\B\C面对考试失败时常会出现的个人想法和做法: A:失败常使我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 B:当我完不成某项任务时,会十分担心被同学或老师瞧不起。 C:如果老师布置的任务艰难,我会害怕失败,不愿主动去做。 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其中一位学生角色的想法和做法,将自己代入角色当中,对自己进行关键三问,并在学案中作出回答。 2.教师总结:遇到挫折或失败,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一旦负面的想法形成习惯性思维,一遭遇挫折或失败就会无限扩大,以偏概全,所以要对不合理的想法进行自我辨析,问自己三个关键问题可以帮助自己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辩驳,修正自己的不合理想法,进而克服无力感,给行动以足够动力。 总结提升——挫折也是馈赠 1.播放改编后的励志漫画。 2.教师总结: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经历的那些考试失利,学习上的挫败,生活中被别人疏离,这所有所谓的成功和挫败,都是独一无二的,也正因为有这些,才组成了有血有肉,过得精彩而丰盛的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关注问题背后的生命状况,注重提升自我力量,遇见更好的自己。 【活动反思】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提出: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在普通高中开展学生抗逆力培养教育,是贯彻《纲要》精神,培养未来所需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然则抗逆力对于高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新鲜的概念,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否愿意参与活动对于活动设计来说是非常具有“考驗”性的。另外,在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活动观察、活动后访谈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思考深度,了解学生能否认识到遇挫后应分析不合理想法,关注问题背后的生命状况,理解并识用其操作方法——澄清“问题”,进而提出关键三问并自我辨析。 参考文献 [1]田国秀. 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挖掘学生抗逆力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浅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07(1):14-18. [2]田国秀,邱文静,张妮. 当代西方五种抗逆力模型比较研究[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9-19.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佛山,528248)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