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学业效能感的高中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 |
范文 | 徐华 江婷 杨海荣 [摘要]在高考改革背景下,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的生涯教育成为中学教育重要的研究内容,而生涯规划体验课程又是高中生生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生涯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5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实验组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干预研究,探讨基于学生学业效能感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影响。结果发现:实施生涯校本规划课程干预后,学生学业效能感各维度均有所提高,在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生涯规划;学业效能感;生涯教育;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3-0027-04一、学业效能感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生涯规划或者生涯教育将成为高中生的必修课,我国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普及生涯规划教育。” [1] 作为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高中生而言,重要性不亚于高考科目[2]。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在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历程中,对个人不同的特质、性格以及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源综合起来进行职业生涯探索,掌握环境中自己可利用的资源,以逐渐发展个人的生涯认同,并建立自己的生涯目标;在职业生涯面对各种选择、各种机遇时,针对各种机遇进行评估,形成自己的生涯选择或生涯决定,努力扮演好自己的生涯角色,以达到适应职业生涯以及自我实现[3]。 Bandura[4]和Schunk[5]认为,学业效能感是学生判断自己是否具有控制自身學习行为以达到设定目标的能力,反映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自信程度。边玉芳[6]认为,学业效能感包括基本能力感和控制感两方面,能力感是学生对自己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判断;控制感是指学生对学习任务有无把握以及能否控制学习行为的判断。 本研究基于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学生生涯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情况,旨在了解基于学生效能感的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期探索我校未来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途径,提高高中生涯指导规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程序 本研究随机选取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一年级共5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150人,对照组350人。实验组每周一节职业生涯规划课,共36节,持续两个学期(课程内容见表1),对照组未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剔除无效或无法匹配数据,获得有效且匹配的问卷共439份,男生192人,女生247人;实验组106人,对照组333人。 (二)研究工具 职业生涯规划问卷由詹发尚于2006年编制,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反馈修正,共30道题。本研究中,在时间1即前测中,总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91,6个因子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75~0.89;在时间2即后测中,总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90,6个因子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70~0.87。 学业效能感量表由梁宇颂与周宗奎编制,包括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该量表由22个题项组成,前面11个题项测量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后11个题项测量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本研究中,在时间1即前测中,总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87,2个因子的 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9和0.67;在时间2即后测中,总量表的 Cronbach α系数为0.88,2个因子的 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和0.68。 (三)统计方法 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性统计,以组别为自变量、后测结果为因变量、前测结果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三、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和对照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前后测结果的协方差分析四、讨论 (一) 生涯规划课对职业生涯规划水平的影响 经过一年的生涯课程的学习,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无论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总量表均分还是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分都有所提升,且提升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探索、自我认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反馈修正这6个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职业探索和自我认识这两个方面,实验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其他维度无显著性差异。对其原因分析如下: 1.上下两册的课程内容设置主要集中在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两个方面,如自我探索课程内容包含上册第二章“自我探索”、下册第一章“自我整合”两章,共计9节课;职业探索课程内容包含下册第二章“信息搜索”、第三章“智慧选择”,共计8节课。在生涯规划中,职业探索和自我探索是两个比较重要的模块,因此,这两方面的内容也在校本课程中占据了近一半的比重。实验组的学生在两个学期的生涯课程学习中,生涯规划的意识不断加强,对自我的探索与了解也不断深入,所以职业探索和生涯探索两个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生涯课程对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2.而另外的部分,如目标计划包含上册第一章“生涯觉醒”,共计6节课。自我提升包含上册第三章“生涯管理”,共计6节课。人际关系包含下册第四章“人际提升”,共计4节课。反馈修正包含下册第五章,共计3节课。从操作层面看,另外的19节课涵盖了目标计划、自我提升、人际关系、反馈修正四部分的内容,其中,目标计划和自我提升是生涯规划具体操作层面非常重要的内容,但课时较少,内容比较单薄,这可能是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二) 生涯规划课对学业效能感的影响 生涯规划课程实施后,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无论是在学业效能感总量表均分还是在各个维度上的均分都有所提升,且提升的幅度均高于对照组,这说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行为自我效能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在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这个维度上,实验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学业行为效能感上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原因分析如下: 1.课程设置方面:在生涯校本课程内容上,主要以学生的认知层面设计为主,而涉及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即控制感的内容相对欠缺,如目标计划、自我提升、反馈修正等。 2.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现实操作中,发现学生对自我和职业的探索有更多的兴趣,希望更多地获得这两方面的信息。而对于目标计划的实施、自我的改变提升以及对于初高中学生影响较大的人际关系的改善及对目标的修正这几方面的内容,则需要学生做出一些改变,这对于很多学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畏难心理,所以很多学生选择停留在能力探索的认知层面,而缺乏学业行为改变的具体行动。 通过本研究发现,基于学业效能感的生涯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对高中生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生涯课程是学校开展生涯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如何优化课程内容与课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业行为效能感,仍然是本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 注:本文系2014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高中生学业规划指导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GDJY-2014-A-b508)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J]. 基础教育参考,2014(19):77. [2]邱许超. 适恰精品多元——浙江省杭州學军中学“143”生涯规划教育模式解析[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5):56-58. [3]胡振豪.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人才资源管理[J]. 上海企业,2001(2):56-59. [4] Bandura,A..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 Rev,1977,84(4):139-161. [5]Schunk,D. H.. Self-efficacy and achievement behaviors[J].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89,1(3):173-208. [6] 边玉芳. 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广州,5105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