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儿童攻击性行为干预的个案研究 |
范文 | 钱苗红 〔摘要〕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资源教室的服务对象不再仅仅是随班就读学生,还包括一些有行为问题的“特殊儿童”。本文是对一名智力正常但伴有攻击性行为的问题儿童的辅导案例,心理教师通过全面观察分析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改变父母的教养态度,实施正强化、自然惩罚等干预措施,矫正他的不良行为习惯,帮助他建立合理认知,习得社会交往技能。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资源教室;攻击行为;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4-0041-03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1]。儿童骂人、打人、故意损坏他人物品等都属于攻击行为[2]。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其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乃至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有影响[3]。因此,当发现儿童做出攻击性行为,资源教师要及时进行干预。本文拟通过对一名二年级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探寻儿童攻擊行为的矫正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天天(化名),男,8岁,我校二年级学生。智力正常,各科学习成绩一般。精力充沛,身体强健,情绪起伏大,容易被激怒。一年级刚入学时,因为坐不住,常常溜出教室,到门卫室哭喊着要回家,对劝他回教室的人,用脚踢,用手打,甚至边吐口水边骂人。学习过程中,班主任经常听到其他小朋友哭诉:上课时,他用笔扎同学的后背;课间,抢同学的课外书或者玩具,伸脚绊人,有时还无缘无故地扔东西。家长的处理方法是惩罚,但频繁的惩罚并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他变本加厉,攻击行为愈演愈烈。于是,升入二年级不久,班主任将他领进了资源教室。 (二)研究方法 通过访谈、观察、分析、行为干预等方法,对整个干预过程进行观察、分析和总结,以期获得预防和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中运用的具体干预策略有认知行为改变技术[4]、社会技能训练[5]、系统家庭治疗[6]及强化矫正法[7]。 二、研究过程 (一)资料收集 1.访谈法。通过对天天家人的访谈,了解天天的个人成长史和家庭教育环境。天天是个早产儿,出生后在医院保温箱待了25天,平衡能力较差。妈妈、爷爷和奶奶对他十分宠溺,做错了事也舍不得责备他。爸爸是建筑工人,经常变更工作地点,很少过问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孩子犯错后会狠狠打一顿以示教训。 通过与科任老师访谈,了解天天在学校的表现。开学第一个月,天天常常在校门口大哭大闹,现在这一行为有所好转。在班主任的课堂上表现得较乖;在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上不时出现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攻击次数明显增多;一旦受到老师批评就打人,不听老师的劝导,人际关系差,没有同学愿意跟他一起玩。 2.行为观察。运用ABC行为观察法,联合科任老师,对天天在校期间的攻击性行为进行记录和调查(表1),观察记录持续了三周(表2)。 某天上午天天就有4次攻击行为,根据观察,他在校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攻击性行为,最多一天有12次。 如表2所示,天天这几周的攻击性行为十分频繁,以攻击他人为主,这导致他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 (二)原因分析 根据访谈和观察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发现天天的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个人因素。天天是早产儿,大多数早产儿神经功能失调问题比较明显,神经兴奋与抑制难控制,自控力差。另外,他的认知有偏差,容易将情境中不明晰的信息当成具有挑战意味的信息,不能理解或者误解信息本身的意义,攻击性行为一触即发。 2.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妈妈的宠溺使得天天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按自己的意愿来。爸爸的暴力惩罚本身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爸爸经常和妈妈争吵,在争吵过程中,天天学会了语言侮辱和动作攻击。 3.学校因素。天天的攻击行为导致同学们有意无意的疏远,正常交往受阻。老师对此也没有专业且有效的办法,因而造成恶性循环,他的攻击行为愈演愈烈。 (三)矫正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1.矫正目标。在资源教室召开研判会,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一方面,采用个体行为疗法和家庭干预相结合的方法,矫正天天的不合理认知,减少他的攻击行为;同时强化和惩罚并用,教天天学会和别人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心理教师与天天的父母探讨家庭教养态度、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影响,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矫正过程 (1)建构合理认知 个体对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归因不同,将影响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强度。我们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天天的认知偏差,消除他的负面情绪。在天天出现攻击性行为后,班主任可以在任何时间将他带到资源教室,心理教师把每次发生的攻击性事件作为矫正他不合理认知的契机。我们了解事情的起因,还原当时的情景,运用角色扮演、讨论、榜样示范等方法再现当时的场景,帮助天天矫正不合理认知。在干预的过程中,天天从一开始的不认同、逃离资源教室,到后来慢慢静下心来反思自己,让自己情绪的小怪兽不再一触即发。 (2)学习正确交往 天天在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参与讨论等诸多社会交往活动中都表现出了很多问题。对此,一方面,科任老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际交往指导,多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天天参与活动,促进他和同学的交流。另一方面,经过学校和家长同意,每周三下午第三节都是天天的个训课。在资源教室,天天一点点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观点、如何交流;学习运用深呼吸、讲笑话、大笑等方法转移负面情绪,或当生气时,马上进入沉默状态,以此来控制情绪;学习拒绝、解释,学习如何消除误会、保持友谊;学习宽容和理解,学习分享和合作。同时,班主任将天天在资源教室习得的技能泛化到各种日常情境中,根据他出现的问题对他进行强化训练,并鼓励其他学生和天天交朋友。 (3)改善教养方式 利用家長学校,我们帮助家长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危害,引导家长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研判会上,我们告诉天天的爸爸不能对孩子采用暴力的教育手段,暴力教育不仅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本身就是错误的示范行为,容易让孩子形成“拳头能解决一切问题”的错误观念。告诉妈妈不能溺爱孩子,长此以往会让孩子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导致攻击行为的产生和人际交往困难;尽量少给孩子买刀、枪、剑之类的玩具;关注孩子收看的电视节目,不接触有暴力画面的视频、游戏等。 (4)消除攻击行为 注意转移。针对天天平衡力较差、感统失调的现状,我们一方面在资源教室对他进行感统训练,训练他单脚站、闭眼站、猫爬等动作;另一方面,在体育课上让他参与竞技活动,如打乒乓球、踢足球,引导他通过运动方式转移注意,为情绪找到合适的宣泄口。 正向行为支持。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关注、被表扬,我们通过访谈,了解到天天在表现好时最想得到的奖励,于是约定一个时段没有出现攻击性行为,立即给予他表扬和强化物。例如,得到老师的口头肯定和称赞,打电话给家长进行表扬,成为某项活动的领导人物,得到喜欢的五角星、绘本等;并在家长的支持下,共同制定计划,用代币制的矫治方式,循序渐进,减少天天的攻击性行为。 行为导图分析。当天天出现攻击性行为,家长、教师态度一致,指出错误,进行批评。另外,家长和老师一起运用“行为导图”帮助天天减少攻击行为。例如,利用“后果导图”干预行为后果,指出不当之处并教给方法;利用复杂的“行为导图”实施前事控制,让他学会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找应对方法。如图1。 三、结果与讨论 天天的攻击性行为经过系统训练得到了有效矫正,次数下降到一个月一次,有时甚至一次都没有。因为疫情,我们度过了一个超长寒假。返校第一周,我们通过行为观察记录表对天天的行为进行记录,大家欣喜地发现,他的攻击性行为呈现零星偶发,遇到问题基本能恰当地解决。 全员参与。最初,天天的攻击性行为引起了该班学生家长的恐慌,家长们曾一度要求校长给自己的孩子换班或者让天天转学,说天天的行为影响了班级的正常教学秩序。我们向家长们说明了情况,得到了大家的谅解;学校领导也很重视此事;在各科老师和天天父母的配合下,对天天的行为矫正得以顺利进行。 及时表扬。天天的攻击性行为减少了,老师们经常表扬和鼓励他;保安师傅见到他,会夸他“现在是大孩子了,乖多了”;校长也经常来资源教室,询问他的学习,或和他一起玩沙盘;同学们课间也愿意和他一起玩了。这些都是对他的正强化。 参考文献 [1]陈云英.智力落后——心理教育康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罗媛.父母冲突对子女攻击性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3]冯观富,王大延,陈东升.儿童偏差行为的辅导与治疗[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3. [4]姚俊.重度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J].现代特殊教育,2011(1):14-18. [5]龙婉君.中度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矫正个案研究 [J].新课程,2014(7):144-146. [6]边玉芳.归因方式影响攻击性行为——归因特点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2):32-33. [7]杨玲,郭瑾瑾,曹华,杜琴琴.应对方式在大学生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机制[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7(10):614-619.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浙光小学钱东校区,绍兴,3120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