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辅导策略 |
范文 | 张会 〔摘要〕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学生因得不到完整的爱而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是同齡人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因此,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这类学生心理健康,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特征;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4-0058-03 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离婚率逐年上升。由于受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人们婚恋观念的改变,现行的婚姻法对离婚给予了更为宽容的条件,社会也给了离婚更多的理解,造成了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加上丧偶和其他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情况,单亲孩子数量增大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大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因得不到完整的爱而会出现多种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较高,是同龄人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因此,关注这个特殊群体,关注他们的心路历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这类学生心理健康,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和社工,我就多年来工作经验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辅导做出以下分析及建议。 一、单亲家庭学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卑敏感 家庭的破裂对孩子来说,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们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损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闷闷不乐。拿自己与完整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敏感,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自我封闭 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所疏远而产生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家庭的缺失,认为别人都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不愿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心理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三)憎恨攻击 由于家庭的变故,教育的失常,这些孩子容易表现出憎恨攻击的倾向,父母离异使他们在心灵深处有被抛弃的感觉,厌恶或憎恨父母,尤其是看到同伴们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们更加感到心灵痛楚,再加上周围同伴耻笑,他们会害怕与人交往,表现为沉默寡言、自我孤立,有的甚至会从仇恨父母发展到对社会仇恨和对外攻击。 (四)厌学心理 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加容易出现厌学心理,由于孩子缺乏母爱或者父爱,情感依托不足,生活热情减退,郁闷无法宣泄和排解,容易受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他们将大量的精力投向这些地方之后,若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教育,很容易就形成自暴自弃的心理,产生比较严重的厌学心理。其外部表现为:行为懒散、放任;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动参与学习,上课通常不发言;课后不学习,喜欢打游戏;回避老师,不主动向老师请教,与同学关系冷淡等。 二、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的教育功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长,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如果父母缺少一方,就会表现出家庭教育功能的欠缺。有些单亲家庭家长因其子女失去了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便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正常地给予管教;有些单亲家庭家长视其子女为累赘包袱,漠不关心,甚至歧视和粗暴虐待。而更多的单亲家庭家长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她)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二)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认为这是家庭的事,与学校关系不大,对单亲孩子这一特殊群体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教师教了孩子几年,却不知道学生中哪几个是单亲家庭,更谈不上对个别学生思想、性格的了解,所以教育工作就缺乏针对性。当孩子学习出现问题时,只知道批评教育,不注意背后原因,缺乏爱心引导,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以至于屡教不改,这也是单亲家庭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对离异家庭存在一些偏见。据调查,一般人对离异家庭会产生以下误解: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是有问题的、单亲的家庭很可怜、单亲家庭的孩子都缺乏教养、单亲家庭的孩子不容易相处。人们看待单亲家庭孩子戴着有色眼镜,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孩子,心灵很容易受伤,加之思想意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状况,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和社会,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三、辅导策略 (一)从单亲家庭家长入手 父母只有先自己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的单身生活,才会有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斯特娜夫人说得十分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影响的结果。”在家庭中,家长和儿童朝夕相处,影响最直接,治标需治本,帮助家长更新观念,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开展系列讲座 通过开展讲座,让单亲家庭家长认识到他们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个人心理健康,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家长坦然地面对现实,以自身优良的素质、高尚的品格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2.成立单亲家庭家长委员会 通过成立单亲家庭家长委员会,建立微信群和QQ群,让他们彼此之间互动分享,提供鼓励和支持,促进单亲家庭家长共同面对和解决所遇到问题,达到有效沟通。 3.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对于他们孩子所遇到的心理和学习问题,学校和教师也应尽力提供帮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及时沟通,定期联系,同时适时组织亲子活动,促进家校有效沟通。 (二)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辅导 1.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跟踪,并详加记载,适时进行心理疏导、学习辅导、生活上的关照和行为上的矫正。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掌握单亲家庭孩子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 2.一对一心理辅导 对于出现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孩子,可采用一对一心理辅导的方法,通过理解、接纳与无条件关注,认真地倾听与疏导,及时进行鼓励,并提供有效的辅导与建议,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家庭状况,让他们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促进他们人格健康发展。 3.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具有教育、发展、预防与治疗四大功能,这四大功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共同起作用。由于单亲家庭孩子们处境相同,很容易相互理解,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通过与团体成员的互动,减轻症状,培养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对于组员潜能的发挥、自我改变和提升有一定影响,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我选择本校五、六年级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了团体辅导,通过六个系列活动内容,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互相关心、学习与矫正,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質。活动内容如下: 活动一:滚雪球 每人用几句话介绍自己,包含姓名、性格特点及爱好,下一个人要把前一个人的情况转述一下,再介绍自己的情况,大家都需要集中注意力,互相提醒,在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记住他人的信息,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 活动二:我的家庭 让组员在纸上写上自己在家庭中的感受,进一步了解组员的家庭情况,了解其对家庭的真实感受,通过小组活动的倾诉、宣泄、沟通和探讨,产生同病相怜、风雨同舟的效果,有助于提高组员面对挫折的承受力,减缓心理紧张与压力,使组员焦虑抑郁的情绪得到进一步缓解。 活动三:同舟共济 将一张大纸铺在地上,代表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现在需要团体成员共同站在一条船上,一个也不能少,大家必须同生死共命运。随后,让成员想办法,使全体成员同时登上船,行动之前,团体成员可以充分讨论,拿出最佳方案。当任务成功完成后,领导者可以要求将面积减半,继续试验。完成后,可以继续将面积减半,每一次提高难度,都是站稳并坚持10秒,方可算顺利过关,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培养成员同舟共济、共同面对困境的精神。 活动四:走出困境 (1)组员将自己认为的困境列出。(2)讨论困境的性质。(3)思考如何走出困境。(4)讨论如何走出困境。(5)归纳怎样积极有效地应对挫折的行为方式。 活动五:我的梦想 通过“我的梦想”畅谈个人的梦想,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学会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接纳自己,对自己抱有希望,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提高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活动六:心意卡 最后,播放轻柔的音乐,给每个孩子发若干心形纸卡,(根据组员人数)请每一个人为团体内的其他人写一段祝福的话或建议,等所有人都写完后组长宣布“开始送礼物”,所有人都开始行动起来,将自己的心意卡送出。每个人都会收到其他人的心意卡,大家都拿到心意卡后,可以给团体成员一段时间,让大家仔细阅读,之后请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体会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 当然,想要帮助这些单亲孩子真正地走出“心理问题”的阴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单凭我们教师个人的力量还远不够,他们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来决定,需要整个社会都来关注。可以联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结对帮助活动,各机关工委、团委、妇联等组织亦可开展一系列活动……整个社会都可以关注、配合学校的心理辅导,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网络。 总之,要使家庭、学校、社会一起“联手”共同关心、爱护单亲家庭的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的社会氛围,减少家庭给他们心理带来的影响,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辅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赣马中心小学,连云港,22210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