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害怕、惊讶与厌恶情境中幼儿情绪表达策略差异 |
范文 | 王军利 李雪梅 吴东女 吴慧源
[摘 要] 本研究运用改进后的工具测量208名4~6岁幼儿在害怕、惊讶和厌恶三种情境中的情绪表达策略,结果發现4~6岁幼儿更倾向于掩饰和弱化自己的害怕和厌恶情绪,综合运用掩饰、夸大和弱化等策略调节惊讶情绪;幼儿在害怕和厌恶情境中使用情绪表达策略的总次数多于惊讶情境,尤其是掩饰策略的使用次数明显多于惊讶情境,但夸大策略的使用次数少于惊讶情境;幼儿使用情绪表达策略的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4~5岁是其发展的关键阶段;弱化策略运用较多,仅次于掩饰策略,使用最少的是平静化策略。成人应及时了解幼儿的真实情绪,把握幼儿情绪表达策略的发展特点,为幼儿创设可利用的支持性环境,综合采取多种方法提升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 [关键词] 情绪表达策略;害怕情境;惊讶情境;厌恶情境 一、问题提出 “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生理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1]生活中很多时候这种体验到的情绪和实际表达出来的情绪,可能是不一样的。做出趋向社会期望的情绪表达是幼儿对社会的适应性表现,会使其获得积极的社交结果,[2]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3]在什么情绪情境下,为什么目的,用什么策略调节,表达出什么样的情绪才是符合社会期望的,这便是情绪表达规则。[4]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能力是其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含情绪表达规则知识、目标和策略。其中情绪表达策略是指个体调节自己外部情绪的方式。[5]幼儿比较常用的情绪表达策略有四种。掩饰:用异于真实情绪的外部情绪(非平静)掩盖真实情绪;平静化:真实情绪非平静,表现出平静情绪;夸大:表现出真实情绪但增大强度;弱化:与夸大相反。[6] 幼儿情绪表达策略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情绪情境类型、性别等。[7]年龄是其中一个相对重要的影响因素。戈斯林(Gosselin)等人(2002)没有发现儿童情绪表达策略的年龄差异。[8]刘凤玲(2009)认为幼儿使用平静化策略有年龄差异,使用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而夸大、弱化及掩饰策略的使用不存在年龄差异。[9]但张金荣等人(2010)认为幼儿在这四种策略的使用上都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年龄差异。[10]王军利等人(2012)发现5岁幼儿使用情绪表达策略多于3岁。[11]综上可知,年龄如何影响幼儿情绪表达策略并未达成共识。 有人认为幼儿在积极情绪情境中多运用平静化策略,[12]消极情境中掩饰策略使用较多;[13]刘凤玲(2009)也得到相似结果,[14]而李妮(2010)、张金荣(2010)、杨文琪(2011)等人的研究则显示,幼儿在消极情绪情境中使用掩饰和夸大策略最多。[15][16]杨文琪(2011)还进一步发现与生气情境相比,幼儿更倾向于在失望情境中使用掩饰策略。[17]而王军利等人(2012)则进一步发现,幼儿在生气情境中多用掩饰,伤心情境中多用掩饰或夸大,高兴情境中综合使用掩饰、夸大和弱化策略。[18]李娜(2011)研究发现,幼儿在高兴情境下多使用弱化策略,其次是夸大、平静化和掩饰策略。[19]由此可见,不同情绪情境中情绪表达策略如何使用未达成一致。可能是由于很多是笼统地研究积极和消极情境中的情绪表达策略,而积极和消极情绪情境本身比较复杂,尤其是消极情绪情境包含很多具体的情绪情境,如,生气、伤心、厌恶、害怕等情绪情境。何洁、徐琴美(2009)发现幼儿对同属于消极情绪的生气和伤心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20]王军利(2012)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21]每种具体的情绪情境有其特殊性,在消极情绪情境和积极情绪情境中所得出的共性的研究结果,可能无法完全解释具体情绪情境的特殊性。因此,在积极和消极情绪情境的基础上研究具体情绪情境中的情绪表达策略可能更有价值。 幼儿情绪表达策略使用中的性别差异尚无定论。杰普(Gnepp)和赫斯(Hess)(1986)的研究未看到性别差异,[22]戈斯林(Gosselin)等人(2002)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少掩饰自己的消极情绪。[23]而侯瑞鹤等人(2006)则发现在消极情绪情境中女孩比男孩更多使用掩饰策略,[24]杨文琪(2011)也发现了相似结果,[25]王军利(2012)也发现女孩比男孩更会运用情绪表达策略,尤其是平静化策略。[26] 本研究借鉴王军利等人(2012)改进后幼儿情绪表达策略测量工具,[27]选取前人几乎没有涉及过的惊讶、厌恶和害怕三种具体的情绪情境,探讨4~6岁幼儿在这三种情境中的情绪表达策略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GL市A幼儿园随机抽取4~6岁幼儿共208名,男孩110名,女孩98名,其中4岁幼儿73名(男孩41名;女孩32名;M=48.2±3.5月),5岁幼儿74名(男孩34名;女孩40名;M=61.9±3.3月),6岁幼儿61名(男孩35名;女孩26名;M=73.5±3.3月),思维和语言发展正常。被试所在的幼儿园为GL市保教水平中等偏上的一所公立幼儿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试的选择采用无强迫原则,自愿参加。 (二)实验材料 本研究从王军利、李雪梅等人(2017)建立的幼儿六种基本情绪情境故事材料库中选取害怕、惊讶和厌恶情绪情境故事各两个。为平衡人际背景的影响,每种情境中父母在场和好朋友在场的情境故事各一个。故事情境都会引起幼儿某种情绪体验,但如果直接表达真实情绪,可能会对其社会交往造成不好的影响。如,“大人经常教育小红,遇到坏人一定要镇定。有一天,小红和好朋友小丽走在路上,看到手里拿着长棍的叔叔走了过来。”小红此时心里可能会感到害怕,但如果她脸上直接表现出害怕,可能会被小丽嘲笑,或者可能被“坏人”欺负。因此,需要幼儿采用适当策略调整外部情绪,使之符合社会期望。故事主人公的性别始终与被试性别保持一致。[28] 为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情境,把每个故事情境画成一幅简洁的卡通图画,讲故事时配合使用。为降低被试语言能力发展水平对其在实验中做出选择的影响,同时使被试能够更好地理解并区分真实情绪和外部情绪,我们准备了面部和胸前空白的卡通人物图片“小红”和“小明”各一张,真实情绪和外部情绪的卡通表情图片各一套。[29]每套图片有7张,分别是:有点害怕、非常害怕、有点厌恶、非常厌恶、平静、有点惊讶、非常惊讶。图片经过20名大学生和20名中班幼儿辨认,正确率达到100%和93.57%。 (三)实验程序 在不受打扰的房间里,主试和被试一对一施测,约20分钟测试1人。主试首先测试与指导被试辨认7种表情图片,直到其完全正确辨认。接着给被试讲述心情(真实情绪)和表情(外部情绪)的区别,然后提问“你的心情别人看得到吗?你的表情别人看得到吗?”,直到被试能够基本回答正确;然后给被试讲六个情绪情境故事(顺序由被试自由选择)。主试每讲完一个故事,要求被试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若发现被试记不清或不记得故事情节,及时予以纠正,保证被试正确理解了故事情境。然后提问,“你觉得小红/小明的心情是什么样的?”,“选择一张符合小红/小明心情的图片放在她/他的心上”。接着问“小红/小明脸上会是什么表情?”, “选择一张符合小红/小明的表情的图片放在她/他的脸上”。 (四)情绪表达策略的编码及计分 如果被试在某个情绪情境中用了平静化策略,则该策略计1分,其他策略为0分,以此类推;如果被试在某个情绪情境中选择了一模一样的心情和表情,四种策略全为0分。 (五)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和分析用SPSS17.0。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4~6岁幼儿情绪表达策略差异 分别以四種情绪表达策略得分和策略总分为因变量,进行3(情绪情境类型:惊讶、厌恶和害怕)×2(性别)×3(年龄:4、5、6岁)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被试间变量是年龄和性别。 1. 掩饰策略。 年龄主效应显著,F(2,202)=3.93,P<0.05,事后检验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使用掩饰策略的次数也在增加,6岁幼儿掩饰策略使用(0.74±0.07)显著多于4岁幼儿(0.48±0.06)(详参表1);情绪情境类型主效应显著,F(2,201)=9.19,P<0.01,事后检验发现,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害怕和厌恶情绪情境均与惊讶情绪情境有显著差异,但害怕和厌恶两种情绪情境之间无显著差异。惊讶情境中的掩饰策略得分(0.47±0.05)显著低于害怕情境(0.67±0.05)及厌恶情境(0.69±0.06),由此可见,与惊讶情境相比,4~6岁幼儿在害怕和厌恶情境中会更多使用掩饰策略;性别主效应不显著,所有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综上可知,在害怕和厌恶情绪情境中,幼儿会更倾向于运用掩饰策略,而在惊讶情绪情境中则运用该策略相对较少,且4~6幼儿运用掩饰策略的频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2. 平静化策略。 年龄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2,202)=2.68,P=0.07,事后检验发现,4岁幼儿和5岁幼儿之间差异显著,P<0.05,5岁幼儿平静化策略得分(0.17±0.03)明显高于4岁幼儿(0.08±0.03);情绪情境类型和性别主效应不显著,所有交互作用均不显著。总而言之,5岁幼儿在害怕、惊讶和厌恶三种情绪情境中运用平静化策略明显多于4岁幼儿。 3. 夸大策略。 年龄主效应显著,F(2,202)=3.94,P<0.05,事后检验发现夸大策略使用从4岁到6岁不断增长,且4岁(0.14±0.04)和5岁(0.15±0.04)显著低于6岁(0.28±0.04)(详参表1);情绪情境类型主效应显著,F(2,201)=3.31,P<0.05,事后检验发现,惊讶情绪情境和厌恶情绪情境之间差异显著,P<0.05,惊讶和害怕之间差异边缘显著,P=0.05,害怕和厌恶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惊讶情境中幼儿的夸大策略得分(0.25±0.04)高于害怕(0.17±0.03)和厌恶情境(0.15±0.03),也就是说幼儿在惊讶情绪情境中使用夸大策略较多;性别主效应不显著,所有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由此可知,4~6岁幼儿在害怕、惊讶和厌恶三种情绪情境中运用夸大策略的频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且6岁幼儿使用夸大策略的次数明显多于4岁、5岁幼儿,其中运用夸大策略最多的是在惊讶情绪情境中,其次是害怕,用得最少的是在厌恶情境中。 4. 弱化策略。 年龄主效应显著,F(2,202)=5.45,P<0.01,事后检验发现,4岁幼儿、5岁幼儿分别与6岁幼儿之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年龄增长,幼儿使用弱化策略的次数也逐步增长,6岁幼儿的弱化策略得分(0.41±0.05)明显高于4岁幼儿(0.20±0.05)和5岁幼儿(0.27±0.05)(详参表1);情绪情境类型和性别主效应均不显著,所有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由此可知,4~6岁幼儿在这三种情境中使用弱化策略的次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增长,并且5岁幼儿运用频率提高很快。 5. 策略总分。 情绪情境主效应显著,F(2,201)=9.42,P<0.01,事后检验发现,厌恶(1.26±0.06)和害怕(1.26±0.06)均显著大于惊讶(1.04±0.06),厌恶与害怕间无显著差异;年龄主效应显著,F(2,202)=14.72,P<0.01,事后检验发现,4岁、5岁、6岁之间两两差异均显著,6岁(1.53±0.09)显著高于5岁(1.20±0.08),5岁显著高于4岁(0.89±0.08)(详参表1);性别主效应不显著,所有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综上可知,幼儿在厌恶和害怕情境中比在惊讶情境中使用更多策略,尤其是掩饰策略;4~6岁幼儿年龄越大,使用策略越多,夸大和弱化5岁幼儿发展较快,平静化策略4岁幼儿发展较快,掩饰策略增长比较匀速,整体而言,4~5岁幼儿情绪表达策略提升较快,可能是其发展的关键阶段。 (二)情绪情境差异 以策略分为因变量,进行3(年龄)×3(情绪情境类型)×4(策略类型)×2(性别)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其中策略类型和情绪情境类型为被试内变量,结果如下: 情绪情境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2,201)=9.42,P<0.01,事后检验发现,惊讶与害怕、惊讶与厌恶之间差异显著,害怕与厌恶两种情绪情境之间无显著差异,惊讶情境中策略使用(0.27±0.02)显著低于害怕(0.32±0.01)和厌恶(0.32±0.02)。表明4~6岁幼儿在害怕和厌恶两种情绪情境中比较多运用情绪表达策略,而在惊讶的情绪情境中运用较少;情绪情境和策略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6,197)=4.31,P<0.01,简单效应结果发现,表达策略无论是在害怕、惊讶还是厌恶情绪情境中差异均显著,P<0.01,同时,掩饰、平静化、夸大和弱化四种表达策略在上述三种情绪情境中的差异也显著,P<0.01,多重比较后,得知在害怕、惊讶和厌恶三种情绪情境中,幼儿使用的掩饰策略的频率均明显高于另外三种策略。另外,在害怕和厌恶两种情绪情境中,弱化策略的使用也比较多,平静化和夸大策略的运用较少;在惊讶情绪情境中,除了较多运用掩饰策略,幼儿还综合使用夸大和弱化策略,平静化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而且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策略。 情绪表达策略类型主效应显著,F(3,200)=59.59,P<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所有策略之间的差异均显著,策略分由低至高依次是平静化(0.11±0.02)、夸大(0.19±0.02)、弱化(0.30±0.03)和掩饰(0.61±0.04)(详参表1)。由此可见,4~6岁幼儿在害怕、惊讶和厌恶三种情境中策略使用由多到少依次是掩饰、弱化、夸大和平静化。 年龄主效应显著,F(2,202)=14.71,P<0.01,经事后检验可以看出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都显著,使用策略得分分别为:4岁(0.22±0.02)、5岁(0.30±0.02)和6岁(0.38±0.02)。由此可知,4~6岁幼儿运用四种情绪表达策略的频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增加,年龄越大,使用频率就会越高。 性别主效应不显著,其他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综上可知,幼儿在害怕和厌恶两种情绪情境中,多使用掩饰策略和弱化策略,而在惊讶情绪情境中,综合使用掩饰、夸大和弱化策略,且夸大策略的使用高于害怕和厌恶情境;幼儿年龄越大使用情绪表达策略越多;幼儿使用的情绪表达策略由多到少依次是掩饰、弱化、夸大和平静化。 四、讨论 (一)情绪情境类型差异 本研究发现,幼儿更倾向于掩饰和弱化自己的害怕和厌恶情绪,在害怕和厌恶情境中比在惊讶情境中使用情绪表达策略次数更多,尤其是掩饰策略使用明显多于惊讶情境。这与前人的结果基本一致。[30]惊讶情绪情境中综合使用掩饰、夸大和弱化策略,其中夸大策略的使用显著多于另外两种情境。究其原因可能有:1.相对于惊讶而言,害怕和厌恶属于负性情绪,如果不适当调节可能会对自己带来不好的后果(如,被人欺负或惹人生气),而惊讶情绪是偏中性的情绪,即便是不使用调节策略,直接表达出来,一般也不会对自己造成太大伤害。2.幼儿阶段,孩子渴望从他人那里得到比较多的关注,幼儿将内心的真实惊讶情绪夸大,极有可能就是为了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更能得到他人的关注。3.尤其是在一些好朋友或父母刻意为幼儿营造的惊讶情境中,幼儿如果表现出夸大的惊讶情绪,不仅不会伤害自己、父母和好朋友,还会让父母和好朋友更开心,而幼儿的情绪如果过于平静化,倒反而可能会令好朋友或父母失望或担心。4.不同的情绪情境图片引发的事件相关脑电位(ERP)不同。例如,悲伤和厌恶情境在早中期(T1)均激活枕叶以获取注意力,但后者在此基础上还高度激活前额叶,表现出情绪感知力;晚期(T2)两者均可激活前额叶,但强度不同,前者激活度更低,后者在顶叶也表现出很强的情绪感知。[31] (二)情绪表达策略差异 研究发现,在害怕、惊讶和厌恶三种情绪情境中,4~6岁幼儿运用最多的表达策略是掩饰策略,这与前人结论一致。弱化和夸大运用较多,平静化最少。这与假设基本一致,但与戈斯林(Gosselin)(2002)、李妮(2010)、张金荣等人(2010)、杨文琪(2011)以及王军利(2012)的结果不完全相同,[32][33]主要体现在除了使用掩饰策略最多,还使用了较多的弱化策略。原因可能有:1.研究发现文化和社会习俗会影响和规范情绪表达,[34]个体特定的情绪反应可被文化模式所解释,[35]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情绪表达抑制一般发挥着负面作用,但在东方集体主义文化中表达抑制并非完全是一种不恰当的策略,甚至发挥着积极作用,能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36]而弱化策略正是一种情绪表达抑制。2.以往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整体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情境中的情绪表达规则,研究结果体现积极或消极情绪情境的共性,对于具体的情绪情境中的特殊性难以兼顾。而本研究是选取了消极情绪的害怕和厌恶,以及属于中性情绪的惊讶三种具体情绪情境,细致地探讨了在这三种情绪情境下,4~6岁幼儿的情绪表达策略的使用情况,结果更有针对性,与前人在消极情绪情境中的共性结果略有差异是正常的。另外,在害怕、惊讶和厌恶三种情绪情境中,4~6岁幼儿最少运用的表达策略是平静化策略,这与前人侯瑞鹤、俞国良(2006)和刘凤玲(2009)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但与王军利等人(2012)的结果比较一致。在幼儿阶段,平静化策略用得比较少,究其原因,可能是平静化策略对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要求比较高,它要求我们喜怒哀乐不行于色,成人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是幼儿。另外,这也跟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执行功能还没有发育成熟有关。[37] (三)年龄差异 幼儿年龄越大,使用情绪表达策略的次数越多,运用策略的能力越强,这与前人侯瑞鹤(2006)、刘凤玲(2009)、李娜(2011)、王军利(2012)、任志楠等人(2018)研究结论相符合。[38][39]幼儿情绪表达策略使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可能受到诸多因素影响。1.与幼儿自身的生理成熟度、幼儿自身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2.幼儿对情绪情境中逻辑关系的理解能力随着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移情能力也随之提高,更能理解什么样的外部情绪比较符合社会的期望。[40]3.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4~6岁幼儿的思維水平和记忆能力也在提高,应对情绪事件的经验也跟着提升,他们会更有意识地去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来调节自己的外部情绪,而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 6岁幼儿使用夸大和弱化策略的频率明显高于5岁和4岁幼儿,6岁幼儿掩饰策略的使用多于4岁幼儿,5岁幼儿使用平静化策略的次数明显多于4岁幼儿,这与刘凤玲(2009)、张金荣(2010)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似。[41][42]究其原因可能是:1.刘航等人(2017)发现幼儿的情绪表达自发性控制的行为的发展跟年龄密切相关,4~5岁是其发展的关键阶段。[43]2.情绪表达策略的使用,尤其是平静化策略和弱化策略与情绪的抑制密切相关。3岁幼儿的兴奋过程远远强于抑制过程,抑制控制能力很差,随着大脑皮质的抑制过程逐渐增强和有意注意的发展,4岁幼儿抑制性控制能力不断提高,5岁幼儿的抑制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44]3.一些研究发现与情绪调节有关的执行功能的生理基础在大脑前额叶,而前额叶属于发展较晚的皮层,3~5岁是其重要发展阶段。[45] (四)性别差异 本研究未发现情绪表达策略有性别差异,这与杰普(Gnepp)和赫斯(Hess)(1986)的研究结果一致。[46]但侯瑞鹤、俞国良(2006),杨文琪(2011)均发现男孩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运用弱于女孩,消极情境中男孩使用掩饰策略比女孩少,[47][48]戈斯林(Gosselin)(2002)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49]而任志楠等人(2018)则发现相比消极情境壮族女孩在积极情境中更多使用平静化策略,5岁男孩比女孩使用弱化策略少。[50]还有研究发现女孩使用情绪表达策略多为了亲社会,男孩多为了自我保护。[51]侯瑞鹤、俞国良(2006)认为这些结果的不一致的原因可能跟情绪情境类型不同有关,也可能与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待有关,[52]而窦全能(2017)则认为性别只是对幼儿情绪表达有影响,但非主要影响因素。[53]本研究的情绪情境是惊讶、厌恶和害怕,的确与杨文琪(2011)的失望和生气情境,以及前人的整体积极和消极情绪情境不同,因此,与前人的结果可能并不矛盾,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侯瑞鹤和俞国良(2006)的观点。 五、教育建议 (一)及时了解幼儿的真实情绪,为其提供更好的支持与守护 本研究发现幼儿更倾向于掩饰和弱化自己的害怕和厌恶情绪,综合运用掩饰、夸大和弱化调节自己的惊讶情绪。这在适当情境中的确可以保护孩子,使孩子免受一些伤害。但也正是因为幼儿学会了掩饰自己的真实情绪,也给父母和教师在与幼儿的相处过程中增加了难度。有研究表明,4~6岁的幼儿不仅能制造误导他人的错误信息,还能意识到人们有时会有意欺骗别人。[54]因此,越是“懂事”的幼儿,很多时候就越值得父母和老师关注。幼儿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尤其掩饰负面情绪后,是否真的有能力去消化这些负面情绪?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可能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父母和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幼儿的真实情绪,尤其是在厌恶和害怕的负面情境中,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支持与守护,才能让幼儿更健康地成长。 (二)把握幼儿情绪表达策略发展的关键阶段,创设可利用的支持性环境,综合采取多种方法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提升 研究发现,4~5岁情绪表达策略发展较快,可能是其发展的关键阶段。父母和教师要及时把握这个关键阶段,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提升幼儿的情绪表达策略发展水平,使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进而促进幼儿情绪调节能力提升。研究发现儿童早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可利用的支持性环境。[55]如果不能接纳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就容易被情绪所控制,只有接纳了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去处理它,用恰当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因此,父母和教师要给幼儿创造一个接纳幼儿情绪的氛围,帮助幼儿更好地接纳和理解自己的情緒,进而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支持幼儿学会智慧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幼儿便会逐渐发展出更好的情绪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莫秀锋,郭敏.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171. [2]HELENA K, MECHTHILD F, MANFRED H. Felt or false smiles? Volitional regula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4-,6-, and 8-year-old children[J]. Child Development,2015,86(2):579-597. [3][43]刘航,刘秀丽,陈憬,等.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自发性控制的发展及心理理论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7(11):91-99. [4]JONES D C, ABBEY B B, CUMBERLAND A. The development of display rule knowledge: linkage with family expressiveness and social competence[J].Child Development,1998,69(4):1209-1222. [5][13][24][47][52]侯瑞鹤,俞国良.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策略的使用[J].心理科学,2006,29(1):18-21. [6][7]侯瑞鹤,俞国良,林崇德.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认知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3):387-394. [8][23][32][49] GOSSELIN P, WARREN M, DIOTTE M. Motivation to hide emotion and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 emotions[J].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2002,163(4),479-495. [9][14][29][41]刘凤玲.学前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1-2,18. [10][16][30][42]张金荣,杜春霞,杨丽珠.3~5岁幼儿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9):22-27. [11][21][26][27]王军利,王玲,吴东女,等.生气、高兴和伤心情境中幼儿情绪表达策略差异[J].应用心理学,2012,18(4):332-340. [12]JOSEPHS I E. Display rule behavior and understanding in preschool children[J].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1994(18):301-326. [15]李妮.9~11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及其同伴接纳关系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3. [17][25][48]杨文琪.幼儿在消极情绪情境中使用情绪表达规则的性别差异[J].学前教育研究,2011(10):42-47. [19]李娜.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认知与运用的发展[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1-2. [20]何洁,徐琴美.幼儿生气和伤心情绪情景理解[J].心理学报,2009(1):62-68. [22][46]GNEPP J, HESS D L R.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verbal and facial display rules[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22:103-108. [28]张月娇,王振宏.儿童对情绪表达规则的理解与运用:发展及适应意义[J].心理研究,2010,3(2):20-26. [37]杨丽珠,董光恒.3~5岁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4(2):7-12. [31]王欣,靳静娜,李松,等.厌恶与悲伤情境图片诱发负性情绪的脑电机制差异探索[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5,32(6):1165-1172. [33][38]王军利.3~5岁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及情绪表达规则认知的发展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2:Ⅱ. [34]徐琴美,鞠晓辉.儿童情绪表现规则知识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5):94-99. [35]孟昭兰.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J].应用心理学,2000,6(2):48-52. [36]刘影,桑标,龚少英,等.情绪表达抑制功能的文化差异[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47-1654. [39][50]任志楠,张馨,刘航,等.壮族4~6岁儿童情绪表达规则的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1):103-109. [40]史冰,蘇彦捷.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和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162-168. [44]魏勇刚,吴睿明,李红,等.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5,37(5):598-605. [45]王玲凤.幼儿情绪调节与“冷”“热”抑制控制的发展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3(3):56-62. [51]HARRIS P L, DONNELLY K, GUZ G R, et al.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al and apparently emotion[J]. Child Development,1986,(57):895-909. [53]窦全能.不同失望诱因下幼儿情绪表达规则运用的差异分析[J].教育导刊,2017(6):38-42. [54]刘玉娟,方富熹.儿童情绪伪装能力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6):1386-1388. [55]姜媛,林崇德.情绪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6):658-66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