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家长参与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范文

    夏小英 温剑青

    

    

    

    [摘 要] 本研究以316名大班幼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调查家长参与现状,同时探究家长参与及相关背景因素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结果发现家长的家庭参与度显著高于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家长参与的各维度与学前儿童整体入学准备水平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其中家庭参与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的整体入学准备水平,但是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对儿童入学准备没有显著影响;女孩的入学准备整体水平高于男孩,完整家庭的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显著高于单亲家庭,中等收入家庭的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为进一步提高家长的参与水平和质量,进而促进儿童的入学准备,需要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丰富家长参与的形式和内容。

    [关键词] 家长参与;学前儿童;入学准备

    一、问题提出

    儿童入学准备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1]从完整儿童发展观的角度,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将儿童在进入正规学校教育时应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归纳为五个重要领域:身体健康与运动、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品质、言语发展、认知与一般知识。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的入学准备状况与其今后的学业成就有关,如果儿童在某些发展领域存在风险,起点上的这种差距很有可能一直伴随着儿童并影响其以后的学业表现。[2]

    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提出家庭是个体成长最重要的微系统(Microsystem),对儿童的发展有直接作用。[3]有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健康状况、认知和社会情感发展、学习品质都存在很大联系,且其影响将从儿童出生一直持续到成年。[4][5]也有研究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往往是通过父母直接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6]这里的家长参与是指家长或监护人在儿童的教育过程或学习活动中,为增进其学业表现而进行的参与活动。有效的家长参与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认知、情绪和社会性多方面的发展。西方已有研究发现家长参与的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学业成就和社会性发展越好,行为问题越少。[7][8]参加过家长参与干预培训的父母在家中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语言和认知刺激,其孩子的认知成绩比没有参加该类培训的家长的孩子高。[9]

    家长参与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国际上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爱普斯坦(Epstein)的六维度分类模型:养育,交流,志愿者活动,家庭学习,参与学校事务决策和与社区合作。[10]其中养育、家庭学习和与社区合作主要发生在家庭中,而志愿者活动和参与学校事务决策则发生在学校中,交流主要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交流。根据家长参与发生场所的不同,美国学者范图左(Fantuzzo)进一步将爱普斯坦的家长参与模型分为三个维度:学校参与、家庭参与和家校沟通。[11]学校参与包括参加学校家长会,在学校担任志愿者,参加学校开放日以及在学校董事会担任委员,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等较高层次的活动。家庭参与是指家长参与学校以外的教育活动,如为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场所,进行亲子阅读等语言和认知教育活动,与子女谈论有关学校的事情,带孩子去书店、参观博物馆等。家校沟通主要包括家长就儿童的课业和在校表现与学校教师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的沟通与交流。

    家长参与的含义在不同文化群体中有不同的解读,家长参与的形式和程度因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如美国有研究发现,非裔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和家校沟通的频率显著低于美国白人家长;[12]华裔家长更多地在家里系统地指导儿童,而美国白人家长则更愿意在学校担任志愿者,参与学校事务。[13]国内相关研究也发现中国家长注重在家庭开展语言和认知活动、辅导孩子的作业,而参与学校活动较少。[14]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长参与可能呈现不同的特点,而国内关于家长参与学前儿童教育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有必要进一步调查我国家长参与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而分析其文化背景影响因素。

    不同形式的家长参与因其特点不同对儿童的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家庭活动,开展语言和认知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学习技能的获得和良好社交能力的培养。[15]也有研究认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递学校学习的重要性,幼儿会逐渐内化学业的价值,有利于形成对学校的积极态度。[16]家校沟通不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亲师关系,为儿童在校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支持,而且有利于增长家长的育儿知识和技能,提高家长参与活动的有效性。[17]目前关于不同形式的家长参与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结果却不完全一致。如范图左(Fantuzzo)及同事们的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活动对儿童的学习品质、接受性词汇技能和较低的问题行为均有显著的积极效应,而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两种参与形式对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表现和行为问题的影响甚微。[18]还有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负向预测儿童的学业表现和社会能力。[19][20]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后发现,关于家长参与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多集中在中小学生,不同形式的家长参与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仍然不太清楚。

    综上所述,家长参与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结论大多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诸多结论是否适用于我国的家长和儿童还有待于实证的检验,特别是家长参与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影响的实证研究在国内仍然比较缺乏。本研究尝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究家长参与的现状以及家长参与对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制订合理的家庭干预策略,对提高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提升家长参与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上海市四所公办幼儿园(1所市级示范园,1所一级园,2所二级园)的大班幼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41份,回收324份,回收率为95.0%,其中有效问卷为316份,有效率为97.5%。家长和幼儿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研究工具

    1. 家长参与问卷。

    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范图左(Fantuzzo)编制的家庭参与问卷(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 FIQ)来调查家长参与的形式和程度。[21]该问卷有36个题项,采用4点计分法,“很少”计1分,“有时”计2分,“经常”计3分,“总是”计4分,得分越高,表示家长的参与程度越高。中西方家长参与的内容因教育体制和文化差异而存在不同,本研究对英文版《家庭参与问卷》进行了翻译和修编。具体过程主要分为以下4个步骤:(1)顺译(forward translation),将英文量表翻译成中文量表。(2)专家审议(expert review),请两名具有中美两国教育背景的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审查修正。(3)回译(back translation),由一名具有英语国家长期留学经历的学前教育领域的学者将修订后的中文稿回译成英文,并与英文原稿逐字逐句核对,确保语言和概念上基本一致。(4)预测试(pilot study),将翻译后的中文版问卷发给18名大班幼儿家长填写,并选择其中几名家长做问卷后的访谈,根据反馈结果对中文版问卷进行修改,以确保题项的文化敏感性和语言文字的适宜性。随后对中文问卷进行主成分因素分析,剔除“为学校捐款”等负荷因子较低的项目,最终形成29个题项的问卷。修订后的家长参与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家庭参与、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分别为0.836、0.881和0.920,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2. 学前儿童入学准备评价量表。

    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评价采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儿童研究中心编制的《早期发展工具》(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EDI)。[22]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入学准备测量工具大多侧重对儿童言语、认知发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测查,对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情绪发展、社会性发展等领域的评价比较少。EDI由103个题项构成,包含儿童入学准备的五个发展领域:身体健康、社会能力、情绪成熟、语言与认知发展、沟通技能与一般知识。每一个发展领域包含若干个问题,每个题项的得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10分,计算出来的平均分代表幼儿在该领域的得分,分数越高表示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越好。该量表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 α系数在0.84~0.96之间,重测信度为0.82~0.94之间,能够有效地预测儿童在小学的学业表现。中国版的《早期发展工具》(Chinese 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CEDI)在香港实施被证实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指标特征,可以用于评定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23]

    3. 家庭背景信息调查表。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是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儿童整体入学准备水平显著低于家庭社经地位高的同龄人。[24]家庭结构的相关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行为和学习困难水平高于完整家庭的儿童。[25]根据儿童入学准备可能的影响因素,本研究设计了家庭背景信息调查表,内容包括家长的性别、学历、家庭月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等来调查影响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家庭背景因素。

    (三)研究过程

    首先,通过幼儿园教师向家长发放知情同意书,向家长说明研究目的和实施过程,如果家长愿意参加,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同时允许研究者收集其子女的入学准备得分。为了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家长问卷和儿童入学准备评价量表采用匿名形式,通过编号相匹配。然后,家庭背景信息和家长参与问卷由幼儿园带班老师发给家长,并向家长说明问卷填写的注意事项,第二天由家长交回。收集好家长问卷后,接着研究主试向幼儿的带班教师发放入学准备评价量表。为减少评测者之间的评分误差,本研究参考中国版《早期发展工具》在香港施测时的教师培训程序和培训内容对带班教师进行培训,确保评测教师采用一致的评价标准。由于《早期发展工具》涉及儿童入学准备的五个发展领域,评价的内容比较多,教师需要对幼儿全面系统地观察才能做出客观的评定。因此,本研究中教师可以在入学准备评价量表发放后的一个月时间内,结合日常观察,对班级幼儿依次进行入学准备评价,最后由研究主试统一收回。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调查家长参与的现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找出影响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背景因素,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究家長参与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

    (一)家长参与的现状

    如表2所示,家长参与儿童教育活动的频率总体处于“有时”和“经常”之间 (M=2.28,SD=0.50)。家长参与程度最高的是家庭参与(M=2.85,SD=0.62),其次是学校参与(M=2.03,SD=0.62),参与程度最弱的是家校沟通(M=2.01,SD=0.67)。三个方面的家长参与情况表明中国家长对家庭参与比较重视,参与投入也相对较多。

    将三种形式的家长参与活动进行差异分析,发现家长家庭参与、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1,300)=338.25,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检验发现家长的家庭参与度显著高于学校参与(P<0.001)和家校沟通(P<0.001)。家长的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参与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二)不同背景的学前儿童入学准备水平差异比较

    一系列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幼儿的性别、家庭结构和家庭月收入水平影响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水平。不同性别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t=-3.99,P<0.001),女孩的入学准备水平显著高于男孩。来自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幼儿入学准备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t=2.22,P<0.05),完整家庭中的幼儿入学准备状态好于单亲家庭中的幼儿。家庭的月收入水平与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相关(F(2,301)=3.07,P<0.05),中等收入家庭的幼儿入学准备水平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家长的性别,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子女是否为独生与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状态没有显著性关系(如表3所示)。

    考虑到幼儿性别、家庭收入和家庭结构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这些变量将在研究家长参与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时用作控制变量。

    (三)家长参与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1. 家长参与与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相关性分析。

    如表4所示,家长参与的各维度与儿童总体入学准备状态存在显著性相关。学校参与与儿童总体入学准备状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3,P<0.05。家庭参与与儿童总体入学准备状态呈显著性正相关,r=0.21,P<0.001。家校沟通与儿童总体入学准备状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4,P<0.05。

    2. 家长参与与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回归分析。

    为检验三种形式的家长参与与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关系,分别以儿童的总体入学准备水平为因变量,以家长参与的三种形式为自变量,把幼儿性别、家庭月收入、家庭结构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第一层放入幼儿性别、家庭结构和家庭收入,第二层放入三种形式的家庭参与。结果呈现在表5(见下页)中。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家庭背景因素解释了儿童总体入学准备7.5%的差异(ΔR2=0.075,F[3,286]=7.77,P<0.001)。幼儿的性别正向预测儿童入学准备水平 (β=0.23,P<0.001),女孩入学准备水平显著高于男孩。三种形式的家长参与解释了儿童总体入学准备2.9%的差异(ΔR2=0.029,F[6,283]=3.06,P<0.05)。三个家长参与维度中,家庭参与显著正向预测儿童总体的入学准备状态(β=0.14,P<0.05),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不能显著预测儿童入学准备水平。

    四、讨论

    (一)家长参与的总体情况

    在儿童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家长的家庭参与度显著高于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这与以往关于中国家长参与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26][27]国内关于家长参与的研究普遍发现中国家长较多地参与家庭教育活动而较少参与学校活动。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国历来尊师重教,认为教师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专家,好家长应该遵守学校的要求在家里监管好自己的孩子,注重在家里对幼儿的辅导,提供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同时,很多中国家长也不十分了解参与学校活动对子女发展与学习上的重要性。如果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满意,通常会通过利用家庭资源或在外报辅导班来弥补学校的缺陷,而不是与学校交流沟通。另一方面我国幼儿园对家长参与儿童入学准备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提供家长参与的机会比较少,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有时与家长参与的时间安排上有冲突。

    (二)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背景影响因素

    本研究发现幼儿的性别、家庭收入和家庭结构与儿童入学准备总体状态有关,这一结果与以往入学准备的许多研究结论一致。国内一项关于儿童入学准备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女孩的言语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发展都要好于男孩。[28]加拿大学者的一项全国性学前儿童入学准备调查也显示男孩出现入学准备的风险高于女孩。[29]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儿童的发展性差异,如相关研究发现女孩的言语发展,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要优于男孩。[30]在生长速率上,女孩在身高、体重方面的增长速度整体上也快于男孩。因此,家长在参与儿童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儿童发展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发现中等收入家庭的幼儿入学准备水平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了家庭的经济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已有研究表明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存在入学准备风险的可能性要大于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31]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有能力将金钱用于儿童的发展,而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收入大部分用于家庭必需品开支,对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的经济投入会相对较少。本研究显示家庭结构也是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一个因素,来自完整家庭的儿童入学准备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美国一项有关单亲家庭对儿童入学准备发展影响的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对学龄前儿童的发展影响不太明显,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儿童的入学准备发展没有显著性差异。[32]然而本研究中单亲家庭的样本量比较小,关于家庭结构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影响还需要扩大单亲家庭样本进一步研究。

    (三)家长参与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

    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家长参与各维度与儿童的总体入学准备水平均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家长在家庭活动、学校活动和家校沟通方面的参与度越高,儿童总体的入学准备状态越好。这说明家长不仅应该重视家庭参与,在家里营造高质量的家庭学习环境,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经常与教师交流子女的学习和行为表现,从学校获得帮助孩子学习和发展的指导策略,为孩子的入学准备提供支持和帮助。在控制了相关家庭背景变量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家长参与形式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总体入学准备水平,这一结果为家长参与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事实依据,学校可以和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入学准备水平的提高。

    本研究发现家庭参与显著正向预测学前儿童的入学准备,这与国内外的许多研究发现基本一致。如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家长的家庭参与能够显著预测儿童的接受性词汇能力、问题行为和学习品质。家庭参与活动如“在家里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地方”“带孩子去博物馆、动物园等”“定期为孩子提供学习资源”“检查孩子的功课”“与孩子谈论学校的功课和常规活动”等,对学前儿童的学业表现和問题行为有积极的影响。[33]香港学者刘怡虹等人在研究中也发现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活动是儿童入学准备状态最强的一个预测因素。[34]家长与子女谈论学校的功课和常规活动,能够帮助孩子强化在学校习得的知识。同时子女也能看到家长对教育的重视,家长在教育上的积极参与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业表现。国内学者孙蕾在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的研究中发现,家长在家里为孩子提供图书、益智玩具等教育资源,家长给孩子讲解自然和科学知识,带孩子观看演出、参观动物园和博物馆,亲子共读,在家辅导孩子的学校作业等与孩子的入学准备状态呈显著性正相关。[35]可见,增强家长的家庭参与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

    与家庭参与活动相比,本研究中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对儿童入学准备没有显著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结论部分一致。如有的研究发现家庭参与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显著高于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三种形式的家长参与同步回归分析显示,在家庭参与的作用下,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不能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发展结果。[36]香港学者刘怡虹等人在同时考察不同家长参与形式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时,也发现只有家长教导、作业参与、语言认知等基于家庭的参与活动对儿童入学准备有显著的影响,而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的影响不显著。[37]然而,目前有许多研究都发现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对儿童发展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例如马肯(Marcon)的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程度越高,学龄前儿童在积极发展和学业技能方面的表现越好。[38]摩可米克(Mccormick)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家长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如在学校担任志愿者、参加筹款活动等,子女的行为问题水平越低。[39]父母愿意花时间参与学校的活动,能够向子女传递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子女对学校的积极态度,教师对于家长积极参与的小孩的发展也会给予高度的关注,有利于幼儿的积极健康发展。

    本研究中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对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影响甚微,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家长在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方面的参与度比较低,导致这两种参与形式效应不显著。另一方面可能是家长在参与学校活动和与学校沟通交流方面参与质量不高。国内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呈现出被动性和边缘性的特点,家长会上家长们通常被动地坐着被告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没有机会与教师建设性地交流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行为,更好地为孩子的入学准备提供支持。家校沟通大多通过每月一次的家校联系手册、家校互动网站等间接的交流形式,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家校互动的质量不高,对儿童的直接影响也比较小。另外,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可能通过家庭参与这一路径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发展,家庭参与的中介作用也可能导致影响效应不显著。家长通过参加学校活动可以了解子女在学校的学习内容,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孩子的能力水平,进而给幼儿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和指导。家长通过与教师们沟通交流可以获得相关的育儿技能和信息来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这些信息资源可以进一步提升家长参与家庭教育活动的质量。可见,学校参与和家校沟通可能通过家长的家庭参与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五、教育建议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增强家长的全面参与意识

    目前,我国幼儿家长虽注重孩子的教育,但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如部分家长认为教师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专家,家长只需要配合执行幼儿园的安排和要求即可。家长大多以“局外人”的身份被动参与,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家长对家长参与的认识也比较片面,只注重在家里对幼儿的教育指导,不十分了解参与学校活动对子女学习和发展上的重要性。为此,今后可以通过开展家长课堂、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增进家长对参与幼儿园教育及其作用的认识,提高家长对学校参与和与教师沟通等方面的参与意愿。家长也应转变自身观念,增强教育孩子的主体意识,主动与学校教师联系,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做到家园协同,共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丰富家长参与的形式和内容,激发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国内许多幼儿园对家长参与儿童入學准备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提供家长参与的机会也比较少,学校组织的活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导致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应丰富家长参与的形式和内容,开展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如郊游、传统节日活动、图书展览会、幼儿音乐会等为家长提供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定期举办增进家长之间相互沟通的社交活动,家长之间可以分享一些成功的育儿经验以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改变家长会的组织方式,采用一对一的面谈形式,教师把展现幼儿一学期表现的成长记录单、幼儿活动中的作品等收集起来,向家长描述幼儿的发展情况,家长也可以就自己关注的问题向教师询问,教师与家长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就幼儿的表现进行深入交流。教师也应对家长参与采取开放的态度,对如何在家庭中延伸教育内容向家长提出适宜的建议。

    (三)吸纳社区资源,提升家长参与的质量

    在实践中可以与社区合作,采用多种途径为家长参与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可以开展公益性育儿讲座,举办家长工作坊和研讨班等形式的教育培训,为家长提供有助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有效策略。如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如何辅导孩子与学习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如何平衡家长的直接参与和为孩子的自主学习提供支持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长参与的质量和有效性,使得家长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参与到儿童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去。

    本研究的调查数据主要从一线城市收集,研究对象也大多来自社会的中上阶层,因此研究结论的推广性受到限制,可能更多地适用于社会中上阶层,而不适用于普通样本或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家庭,以后的研究可以扩大样本容量,从经济发展多样化的城市、农村取样,研究探索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多种因素。其次本研究只是横断面的调查,未来的研究可以做早期家长参与对学前儿童入学状态影响的追踪性调查,哪些参与形式是有效的,怎样参与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最有利,从而针对家长参与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建议。再次,本研究只是从家长参与的程度上考察家长参与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以后的研究可以从家长参与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同时探究家长参与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为促进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提供有针对性的实践建议。

    参考文献:

    [1]GREDLER G 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what the future holds[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2000,37(1):73-79.

    [2]AUNOLA K, LESKINEN E, LERKKANEN M K, et al. Developmental dynamics of math performance from preschool to Grade 2[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96(4):699-713.

    [3]BRONFENBRENNER U, MORRIS P A.The bioecological model of human development[C]//DAMON W, LERNER R M.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1. theoretical models of human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 NY: Wiley,1998,993-1028.

    [4]STIPEK D J, RYAN R H.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reschoolers: ready to learn but further to go[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7,33(4):711-723.

    [5]王宝华,冯晓霞,肖树娟,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习品质及入学认知准备之间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0(4):3-9.

    [6]MCLOYD V C.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child development[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8,53(2):185-204.

    [7][17]HILL N E, TAYLOR L C. Parental schoo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academic achievement [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s,2004,13(4):161-164.

    [8][18][33][36]FANTUZZO J, MCWAYNE C, PERRY M A, et al. Multiple dimensions of family involvement and their relations to behaviors and learning competencies for urban, low-income children[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4,33(4):467-480.

    [9]CHANG M, PARK B, SINGH K, et al.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ing behaviors, and children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low-income and minority families[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 2009,23(3):309-324.

    [10]EPSTEIN J L.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J]. Phi Delta Kappan,1995,76(9):701-712.

    [11][21]FANTUZZO J, TIGHE E, CHILDS S. 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 a multivariate assessment of family particip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0,92(2):367-376.

    [12]FANTUZZO J, GADSDEN V, LI F, et al. Multiple dimensions of family engagemen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vidence for a short form of the Family Involvement Questionnaire[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3,28(4):734-742.

    [13]HUNTSINGER C S, JOSE P E.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different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9,24(4):398-410.

    [14]劉丽伟,李敏谊.在家努力还是参与学校:家长参与幼小衔接情况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 2015(6):31-39.

    [15]DELOATCHE K J, BRADLEY-KLUG K L. Increasing parent involvement among head start families: a randomized control group study[J].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15,43(4):1-9.

    [16]POMERANTZE M, MOORMANE A, LITWACK S D. The how, whom, and why of 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academic lives: more is not always better[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07,77(3):373-410.

    [19]WEN X, BULOTSKY-SHEARER R J, HAHS-VAUGHN D L,et al. Head Start program quality: examination of classroom quality and parent involvement in predicting childrens vocabulary, literacy,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rajectories[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2,27(4):640-653.

    [20]李晓巍.父母参与的现状及其对幼儿社会能力的预测[J].学前教育研究,2015(6):40-47.

    [22]JANUS M, OFFORD D R.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 (EDI): a measure of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J]. 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2007,39(1):1-22.

    [23][31]IP P, LI S L, RAO N, et al. Validation study of the chinese early development instrument (CEDI)[J]. BMC Pediatrics,2013,13(1):146-154.

    [24]IP P, RAO N, BACON-SHONE J, et al. Socioeconomic gradients in school readiness of Chinese preschool children: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mily processes and kindergarten quality[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6,35:111-123.

    [25]KERR D. Family transformations and the well-being of children: recent evidence from Canadian longitudinal dat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2004,35(1):73-90.

    [26]PANG I W. School-family community partnership in Hong Kong: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J]. Educational Research for Policy and Practice,2004,3(2):109-125.

    [27][34][37]LAU E Y, LI H, RAO N.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 in China[J]. Educational Research,2011,53(1):95-113.

    [28]呂正欣.儿童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对其学校适应状况的预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9]JANUS M, DUKU E.The school entry gap: socioeconomic, family, and health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to learn[J].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07,18(3):375-403.

    [30]GURIAN M. Nurture the nature: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ing your childs unique core personality[M]. San Francisco: John Wiley & Sons, 2007:122.

    [32]RICCIUTI H N. Single parenthood and school readiness in white, black, and hispanic 6- and 7-year-olds.[J].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1999,13(3):450-465.

    [35]孙蕾.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38]MARCON R A. Posi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 school involvement and public school inner-city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1999,28:395-412.

    [39]MCCORMICK M P, MCCLOWRY S G. Parent involvement, emotional support, and behavior problems: an ecological approach[J].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2013,114(2):277-30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