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场“幼儿不友好行为”的家园攻坚战 |
范文 | 刘小红
一条微信 一天晚上,霖霖妈妈发微信给我:“刘老师您好!咱们班上有个叫小羽的孩子,第一次推了霖霖,第二次打了霖霖肚子,昨天还有点疼。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孩子是只针对霖霖,还是就是有这个不好的习惯?有必要的话我去找她的家长沟通一下,请老师帮忙关注。” 教师的思考:为了避免将幼儿之间的矛盾升级成家长之间的矛盾,收到来信后,我赶紧告诉霖霖妈妈不用去找另一个家长了,老师们来处理。 两面夹击 第二天,我带着霖霖找到小羽:“这两天你和霖霖一起玩游戏了吗?”小羽一脸懵:“不知道。”我引导她回忆:“你和霖霖有没有发生不开心的事情?”小羽有些紧张:“没有。”我又看向霖霖,他连忙说:“她打我了……第一次打我这儿,第二次打我这儿。”一边说一边指着胳膊和肚子。霖霖话音刚落,小羽抬起一直低着的头,说:“对不起!”霖霖没说话。我问他:“你原谅她了吗?”霖霖摇摇头:“不原谅!”“为什么?”“我都生气了!”小羽听了霖霖的话后,又低下头,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打小朋友了。”我看向霖霖:“如果她知道错了,你能原谅她吗?”“还是不原谅!”小羽见没有等来惯常的那句“没关系”,大哭起来。任凭我怎么安慰都没用。眼见集体活动时间到了,我只能就此作罢。 霖霖的性格比较内向,只要认定的事情都会坚持,有些自己的小固执。小羽平时在班里确实经常出现攻击行为,几经教育,效果不大。我便想着先约小羽家长谈一谈。 听完我的描述后,小羽爸爸不以为然:咱们班孩子都在大院长大,打小就很熟悉,平时一高兴就爱打打闹闹的,其他家长也没说什么;她平时在家里也和哥哥争来争去的,有时候她被哥哥打哭了,她也能认,我觉得这是挫折教育;其实我也跟她讲过很多道理,可当时说得好好的,不一会儿就忘了,我也没办法;我家孩子比较顽皮,希望老师多担待,就算要教育,也应正面鼓励,表扬式教育为主,防止孩子的性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小羽爸爸的话给了我们以下几个信息。 1.入园前,已有攻击行为。我想,攻击的幼儿家长可能有些占便宜心理,不以為然,被攻击幼儿的家长可能碍于面子,不好当场发作,否则霖霖妈妈也不会给我发私信了。 2.家庭成长环境之间的差异。我们班有19名幼儿来自二孩家庭,由于在家中“身经百战”,有的已经养成了争强好胜的习惯,没有争抢经验、性格柔和的孩子与之交往会处于弱势。 3.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不是不想教育,而是缺乏策略。 4.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委屈。家长对老师的教育方式很在意。 当天晚上我告诉了霖霖妈妈白天的沟通过程,她有些不太满意:“我认为社会交往形式没有最好,内心感到舒适和满足才重要。比如碰到小朋友在路上喊霖霖名字,我会告诉他,去跟别人问好,但如果他不愿意,我不会强迫他。这次的事情他选择不原谅,我相信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霖霖的天性是比较内敛安静的,从来没有主动攻击别人的情形。如果他总是被人侵犯,不知道回击,我很担心孩子因此产生心理阴影。” 霖霖妈妈的回复给了我们几个信息。 1.老师不要用道德的制高点强求孩子“原谅别人”,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深究原因。 2.家长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支持。 3.家长有些焦虑,希望老师尽快解决,营造和谐、谦让的班级环境。 教师的思考:一个不以为然,一个寸退不让……我开始头疼起来。但一想到家长能将想法如实告诉老师,说明还是寄予我们期望的。我决定尽快行动,让家长看到我们的态度和做法,从而化解矛盾。 接二连三 与此同时,我们班幼儿之间的小摩擦接二连三地发生,幼儿之间的告状行为频发,一个说“他打我了”,另一个说“是她抢我玩具”;一个说“他推我了”,另一个说“她挡住我了”;一个说“他挤我”,另一个说“我先来的”……老师就像法官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评理,时间宽松时讲讲道理,时间紧迫时只能三言两语简单压制:“你怎么又这样,下次再这样就要停止游戏了。”很快,我们便体会到:只有教师单方面教育,效果太苍白无力了!我们开始和几个攻击行为较多的幼儿家长进行约谈,希望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取得家长的支持。 玥玥爸爸:这段时间我一直出差在外,只能每天跟她视频聊天,讲几句道理,但效果不是很好。玥玥妈妈工作很忙,回家还得辅导哥哥作业,有时候闹得凶了就打她两下,才能消停。 琪琪妈妈:我知道琪琪特别小气,自己的东西从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在外边玩时,她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是不能动的;在家里,姐姐要是进我们的卧室想在床上躺一会儿,她都会大喊大叫“回你的房间去,这是我的床”……其实育儿书籍我买了一堆,讲座听了无数,可还是没什么用! 千千妈妈:疫情期间赶上我怀孕在老家,开学时又赶上二宝早产了,所以一直都是奶奶在带她。听到她打人的消息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向老人了解情况后,我才知道她最近很暴躁,经常发脾气,不顺心时就乱扔玩具。 …… 交流后,我们得知,出现攻击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家长以暴制暴,有的是缺乏指导策略,有的是父母在幼儿成长中缺位,还有因为时间、精力有限而顾此失彼……我们更坚定了一个想法:孩子的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不能光幼儿园一方面努力,家长的参与至关重要。 于是,我们将本班幼儿的社交现状告诉了家长:目前孩子们有了交往、交流的行为和初步的自我意识,但缺乏社交技巧,不友好行为频发……呼吁家长合力,搜集一些培养孩子社会交往方面的育儿链接分享到班级微信群。希望在搜索的过程中、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家长能感悟到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萌发营造和谐班级氛围、纠正孩子不良社交行为的愿望。结果,家长们分享的文章以如下类别居多。 《敢于让孩子说不》——希望你从小能够有自己的主见,不屈从于他人意志;《儿子,妈妈不希望你成为暖男》——如果你成为一名暖男,对任何人都无节制地付出,替别人考虑,往往就会忘记善待自己…… 从家长发来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们过分强调尊重幼儿的想法,曲解了权利的内涵,这使得幼儿之间摩擦不断,家长之间也都不愿意吃亏。大家都想在宽容、和谐的氛围里生活,却忘了自己也是构成宽容、和谐氛围的一分子。 交心盛宴 我们深知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家长的思想,便将话题指向“家长现身说法,为孩子们的交往困惑支招”。我们给家长分享了几个在班里发生的不友好行为案例——“听不了劝的小f”“逮住道歉,转身还犯的小g”“遇到不满就动手的小c”“做什么都要抢先的小d”……也许是考虑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高大形象,也许是考虑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也许是这样的改变更易于操作,家长的表达开始变得正向、积极起来。 “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千栩小朋友的妈妈,如果有人抢了我的玩具或打我,我会这样做:首先不要害怕,如果自己没有做错,要敢于说出小朋友做错了;其次要主动告诉老师,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会公正处理;再次学会原谅,如果在老师的帮助下,做错事的小朋友主动道歉,要学会谅解,能够原谅别人是很值得点赞的。” “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琪琪的妈妈,如果有一件事情让我很生气,我会这样做:首先,深深地呼吸三次,然后跟小朋友说‘你这样让我生气了;如果小朋友还不停下,就找老师,不能动手打人;如果现在解决不了,就想想开心的事情,或者找好朋友说一说。” …… 一时间,家长发来了很多条语音,内容全面,做法得当,听得小朋友们既新奇又激动。家长们也纷纷在群里反馈:“这种家园共育方式真好!” 教师的思考:于家长而言,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如果我们对于家长的育儿方式评价、指责、干预过多,可能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育儿思想是否有偏颇,让家长自己发现远比由老师道破要好。只有我们先维护了家长的尊严,他们才会配合我们的教育,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与此同时,我们在班里带幼儿阅读绘本《我不生气》《我很善良》《我很快乐》等,丰富幼儿舒缓情绪的方法,激发与人为善的意识,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如果有小朋友在排队时推你、挤你,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的心情怎么样?你会喜欢这样的小朋友吗?帮助幼儿学习梳理沟通策略:当……时,你可以这样说,可以这样做; 出现矛盾后,如果你道歉了,别人原谅了你,就要感谢他,如果别人不愿意原谅并能说出理由,就停止游戏1分钟,然后两人分开玩……我们将班里的做法通过微信同步分享到家长群里,家长们连连点赞,纷纷同步实施起来。慢慢地,孩子们的交往技巧逐渐丰富,看到孩子们谦让互助的行为、听到他们贴心关爱的语言,老师们很暖心,家长们很安心。 教师的思考:在这场“幼儿不友好行为”的家园攻坚战中,我们经历了紧张、犯难、失望、纠结、求索、明朗、欣慰等诸多心路历程,除了达到“幼儿文明交往行为的养成、班级和谐氛围的营造、家长育儿观念的转变”等目标,更使我们体验到了“尊重他人”的力量。当我们用“尊重家长”代替“批评抱怨”,之前的重重困难均转化为助力和支持,我们心中原以为的“战争”也成了一场“交心”的盛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