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微课程教学法:让学习变得更高效
范文

    赵敏芳

    

    

    

    摘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是一个理解与时间形成冲突的难题。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为例,通过设计、实践、感悟,阐述微课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践,能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概念,发展数学思维,促进综合能力发展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20-0056-04

    学科教学现状

    本文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来阐述微课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这是一节概念教学的课。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阶段,其语言表达能力仍处于发展初期,对一些概念性较强、较为抽象的内容的掌握,有一定的困难。传统的概念教学课对此没有良策,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少理解,注重死记硬背。由于低年级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还较为薄弱,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但记忆能力却比较强,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达到快速记忆概念的目的,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也无法有效运用。[1]

    (2)不具体,缺乏深层挖掘。低年级数学的大多数定义都采用描述的形式,看似比较简单,实质上很难抓住内涵,学生不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是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做大量练习上,结果出现了反复做题仍反复出错的情况。

    (3)难联系,无法互通连接。概念的复杂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建立方面,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而新概念一般是建立在旧概念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教授新知识时要把新旧概念完整地联系起来,同时将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结合起来,就四十分钟的教学时间而言,完成这个任务难度很大。

    课标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第一学段的学段目标,其中就有“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小数”的要求,以及“发展数感”的要求,也明确提出第一学段的课程内容,即“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能读、写小数”。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从数学教材层面剖析,本课的学习是数域的一次扩展,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突破。苏教版教材提供的例题为学生创设了生活中的一个情境,意在让学生从生活中初识小数,再通过测量的实例,在原有的关于长度的知识中感知小数的实际含义。

    笔者所教班级学生虽是第一次学习小数,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大多数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已对小数有了初步的感知。因此在有限的四十分钟课堂内利用一半的时间学习例题,未免有些浪费,学生缺乏的是对小数内涵的理解,以及深入挖掘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基于这一学情,笔者借鉴微课程教学法三大模块的理念在本节课对微课程教学法作了教学尝试,将需要记忆的部分通过有趣的微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通过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导观看视频,初步学会基础知识,课堂内的时间便能够挖掘知识内涵,达到让学生内化知识的目的。这样通过对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学习都将有所改变。

    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

    1.提炼达成目标

    学生在一年级“元角分”单元,对用小数表示物价已有了初步的感知和认读,本节课如果采用将数学与生活整合,从生活中长度的测量和人民币的换算来深化小数的含义以及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笔者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①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了解小数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小数;②在领会小数含义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学会交流与合作;③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微课程教学法的结构,笔者又将教学目标分为课前达成目标和课堂达成目标。课前达成目标:①了解自然数、整数、小数的含义,并掌握小数的各部分名称;②会读、写小数;③理解十进分数和小数的关系;④发现小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课堂达成目标:①掌握十进分数和小数的转化方法;②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巩固小数的概念;③发现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好数学的责任心。

    2.设计学习任务

    目标确定后,教师需根据达成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刚接触微课程教学法时,对于学习任务的设计,笔者是一头雾水,排序混乱,也喜欢使用填空的形式,后来经过金陵老师和周丽老师的指导,知道了学习任务的呈现是在学生学习之前,學生根据目标要先浏览一遍任务,再去观看微视频,然后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仅仅设置练手、检测性质的填空题,实际上是教师“主导”的缺失。因此,笔者设计的学习任务尽量以问题导向为主。

    笔者根据课前达成目标①设计了任务一(如上页图1),根据课前达成目标②设计了任务二(如上页图2),根据课前达成目标③设计了任务三(如上页图3),根据课前达成目标④设计了任务四(如上页图4)。对所列任务的回答,都直指达成目标中所要求的达成程度。可见,自主学习任务单是引导学生提升课前学习质量的一大法宝。

    3.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策略与方法

    由于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完成在家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困难,为了保证学习的有效性,需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本课是一节概念课,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是会读会写,因此,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找一找等都是能够帮助学生达成目标的学习方法。

    此外,学生还需要一系列配套学习资源,其中作用最显著的是微视频,也称微课,在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形式的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的配套学习资源。[2]微视频的优点在于可以帮助学生花费不同的时间去完成相同的学习任务,这也是因材施教理念的灵活应用。

    本节课的微视频使用Camtasia

    Studio 8软件制作,操作简洁。从反馈来看,学生对微视频很感兴趣,主要是因为视频中的情境与生活息息相关,视频中的内容也只关系到任务单中的任务,由于是问题导向,学生观看能聚焦关键点,因此都看得比较认真。

    在视频的开始环节,笔者利用生活中真实的文具用品,结合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辨别整数、自然数、小数的含义;再用测量桌子的高度和人民币的换算的情境来帮助学生认识小数的内涵,理解小数与十进分数的关系,使其加深对小数的理解,记住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由于教学设计变成了学习设计,学生完成任务单中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便较为容易。

    4.课堂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微课程教学法第三大模块是“课堂教学方式创新”,其基本模式是抓住两个关键词和四个操作步骤。两个关键词是内化与拓展,即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四个操作步骤是检测、作业、协作、展示,也称“四步法”。笔者在本课的具体操作中,严格遵循四步法的要求,根据课堂达成目标设计了一系列学习任务。课初检测环节,笔者安排了几道数形结合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在组内说一说、读一读,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小数的概念的认识,也检测了他们课前学习的成果。进阶作业同样是数形结合类,但难度呈梯度增加,学生互相交流结果,有利于养成善于倾听、表达的习惯。

    微项目学习是微课程教学法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最有特点的一项。微项目学习必须来自真实情境,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于一体,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每周的午餐食谱都是提前公布,每天的午餐搭配也很讲究。笔者借助这一每天发生的校园情境,设计了题为“健康饮食我来配”的微项目,让学生来当营养师,为全校师生搭配健康的美食。由于每种物品的价格都不同,每顿午餐的餐标都是有限的,学生需要在餐标范围内考虑菜品与价格,任务比较繁重。由于学生还未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所以计算价格就很有挑战性,这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早已熟悉的人民币,学生在借助人民币计算餐费的过程中对几元几角与小数之间的转化关系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次的微项目学习中,学生参与的兴趣很大,他们集思广益,在思维碰撞中设计出了一些精致的食谱,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更加有意义的是,学生在展示成果、相互评价中,发现部分食物是不健康的,于是建议少吃,懂得了荤素搭配最健康的道理,这让数学课充满了生活的学问。

    实际教学过程

    笔者进行实验的几个班级均是初次实践微课程教学法模式,学生对课前观看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有浓厚的兴趣,对微视频有很好的评价,如“老师声音好听”“很多例子都和生活有关”“视频很有趣”。可见,微视频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学习感受,在这样的情感作用下,学生认真观看微视频,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就比较容易。有了微视频的帮助,基础不同的学生有了相同发展的可能。

    课前基础知识的学习,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课堂中,学生对课前学习到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测,完成进阶作业,虽然由于学生原有基础不同,收获也会有所不同,但所有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一致认为这种学习模式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学习,并且这样的学习是共同发展式的。

    教学感悟

    笔者2015年第一次尝试翻转课堂实验,执教了一节《年月日》,此后至今,每学期至少尝试一节,虽仍没做到常态化,但对微课程教学法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微课程教学法正好支持这一要求,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和欣赏者。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不是简单、无序的知识呈现,它应该能够反映社会的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规律,它不仅仅包括一种数学结果,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因此,内容的选择要贴合学生实际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探索,同时也需要呈现层次性和多样性。微课程教学法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知识的内化。本节课,学生不仅对概念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发展了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智慧与能力。

    2.教学活动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机统一,有效的教学应当在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交互,学生应当多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小组交流。微课程教学法视域下,教师在学生交流汇报时,可以位于教室的后方,让学生摆脱依赖教师的心理,独立自主、专心致志地阐述学习的见地,倾听同伴的质疑并礼貌地予以回应。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获得健康的成长。

    3.学习评价

    課堂中,多元化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关注小组的合作和每一位学生。在本课中,每一个活动,笔者都会相应地给予正面评价,让学生都能收获成就感,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

    笔者在实践后也积极反思,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寻找自身的不足。笔者在课堂中有时会忍不住“引过头”,若是能多等一等,学生可能会有更大的惊喜呈现,在今后应力求做到在学生交流时尽可能不“插嘴”,离他们远一些,让学生在生生交流中学会成长。笔者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在微课程教学法实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陈怡农.反思与重构:MPCK视角下的数学概念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8(09):14-15.

    [2]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