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工匠精神研究述评
范文

    杨力 陈焕章

    【摘 要】文章基于文献研究的方法,对近十几年的公开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研究根据主题的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我国当前社会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国外工匠精神的相关介绍以及具体的实施途径等方面。文章对已有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论述与概括,指出当前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关键词】工匠精神;研究述评;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4-0057-05

    【收稿日期】2017-06-26

    【作者简介】杨力(1992—)男,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陈焕章(1956—),男,上海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首倡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质量、创品牌。”[1]随后,工匠精神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许多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工匠精神做了相关研究。

    为了进一步探索工匠精神,特此对工匠精神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本研究以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为主要文献数据来源,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进行检索,具体时间不限,共得到文章4 923篇。以此作为本研究的依据。

    一、工匠精神研究的时间阶段分析

    对检索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并基于时期内研究主题特点的不同,认为我国学者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世纪末年到2009年,这一阶段大都是对有关故事与人物的简单描述与介绍。数量较少,只有零星几篇文章。就现有掌握的资料而言,我国早在上世纪末期就有学者研究日本的工匠精神。如1998年发表的《日本“职人文化”与日本现代化》一文,即介绍了日本的工匠精神。随后,又有文章对国外的工匠精神作了简单介绍。如《工匠精神》一文,通过对一位意大利鞋匠卡尔·格拉菲尔德的介绍,引出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即:耐心、专注、坚持。[2]此外还有2000年发表的《“工匠精神”——全国残疾人技能选拔赛观感》、2007年发表的《退休“大工匠”的技能与精神应传承下去》等都是对工匠精神的简单介绍。

    第二个阶段是从2010年到2013年,这一阶段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的制造业陷入困境,多数企业开始反思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主体大都以企业等社会机构为主。研究内容多集中于:闡述新时代下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如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在《东莞日报》发表的题为《学日本式管理,最难在“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缓解制造业危机》的文章,都在呼吁我国制造业应该重塑工匠精神,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3]其中也不乏对工匠精神的理论探讨,如《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即从理论上梳理了我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特征。

    第三阶段是从2014年到现在,在这一阶段,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成为了我国社会的迫切需求,要想实现“中国智造”必须要使劳动者具有创新精神,对自己的产品做到精益求精。这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实现了完美的契合。因此,工匠精神再一次成为了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这一阶段研究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相较于前两个阶段来说,在数量上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尤其2015年末以来,相关研究更是层出不穷。第二,在研究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仅有社会机构的参与,更是进入到学界相关研究者的视野当中。第三,在研究内容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涵盖了内涵特征、国外经验介绍,以及在具体领域中如何树立工匠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从2014年到2016年,研究人员更多地探讨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国外工匠精神的介绍等方面。如《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分别对中国文化视域下和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做了详细的介绍与概括,并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当代意义。《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则分别概括了德国和日本的工匠精神的内涵。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进入《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随后各行各业都开始了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呼吁行业建立工匠精神。其中研究人员大都认为高职院校应该更多地承担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尤其2017年以来,关于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大多从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及实施途径三个层面论述这个问题。

    二、工匠精神研究的内容分析

    总体来看,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近三年来研究数量明显增多。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发现,对于工匠精神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关于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解释。研究者大都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工匠精神做了相关论述。所谓狭义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4]这种定义讲工匠精神局限在手工匠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谓广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5]这种定义将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与工匠的人生观、价值观联系在一起,并将之上升为各行各业都应该具有的一种价值取向,是对工匠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还有学者对当前我国工匠精神内涵认识所存在的误区做了梳理,并对这些误区分别进行了批判与更正。有研究认为,对于工匠精神的认知误区主要包括:“将工匠精神限定于手工技艺、片面理解为精雕细琢、忽视先进科技、片面限定在加工制造领域,把工匠精神与慢工出细活、做到极致等相等同。”[6]

    对于工匠精神的特征表现,研究人员的焦点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基于中西方不同文化的视域,对中西方的工匠精神内涵做了具体分析。《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认为:中国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体现在“尚巧、求精、道技合一等三个方面,更多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7]一种精神上的理想状态。而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主要包括“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至善尽美的目的追求与对神负责的敬业精神”[8]等三方面,工作要对神负责,更具有一种理想的追求。其次,对于当代我国工匠精神的内涵做了整理归纳,大致包括执著专注、精益求精、甘于奉献、持续创新、产品实现等方面。《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一文认为工匠精神的时代保证主要有“精益求精的技术美学标准、根植实践的持续创新冲动与产品实现的社会角色荣誉”[9]三个方面。对工匠精神的当代表征,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归纳,但都是从理论推演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因此我们认为,还应该对这些表征形式进行进一步的实证研究,从我国当前的工匠身上挖掘他们所具有的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得出更加符合我国具体实情的当代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

    (二)我国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分析

    就目前我国社会现状来说,在各行各业中,我们仍然十分缺乏工匠精神。研究者從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有学者认为:就现代中国而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斗私批修”等运动,使手工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海南精神”与“深圳速度”成为了时代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这也就导致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进一步没落。[10]现实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我们国家缺少相应的工匠制度与工匠文化、工匠在社会中缺乏社会认同感、缺乏有效的培训管理体系、职业教育的缺陷所致等。

    在原因分析中,我们认为:其历史角度的原因分析存在有一定的偏颇之处。“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使传统的手工业遭受了打击,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对于工人阶级的尊重,同样造就了一批新行业的工匠及其他们所代表的工匠精神。因此,我们还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所造成的双方面的影响,从中去寻找造成我国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真正原因。

    (三)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工匠精神对我国现阶段所要实现的产业升级、经济转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学者对于当前我国社会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行了分析。

    研究人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首先,这是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相对于美国、德国等来说,却不是“制造强国”,我国急需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以满足国家经济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其次,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创新力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工匠精神,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生存下去。再次,这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必然要求。企业招聘员工时往往需要一些能够吃苦耐劳、严谨负责的员工,这与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不谋而合的,因此,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时,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这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培养出符合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够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以上四点之外,有学者还对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做了逻辑理论上的论述,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本质内容相通、价值取向一致、实践内容统一”,[11]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人员从国家、企业、学校、个人等四个层面对于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做出了全面的分析。

    (四)对国外工匠精神的研究

    国外学者理查德·桑内特所著The Craftsman一书追溯自古希腊至现代的历史,以音乐家、建筑师、作者等不同职业为例,讨论了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工匠精神,并对其原因做出了相关分析。就目前来说,对于国外工匠精神的研究多集中于德国的工匠精神和日本的职人文化。

    1.对德国和日本工匠精神的研究

    对德国工匠精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二是探究形成工匠精神的原因何在。研究认为:德国能在二战结束后迅速崛起源于其发达的制造业,而工匠精神却是其制造业崛起的法宝。《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将德国的工匠精神概括为“精致、专注、创新”[12]三个特点。《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一文认为,德国之所以能够拥有工匠精神源于其中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劳动观念的转变、手工业行会制度的长期存在与其技术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德国的工匠精神与其严谨的民族性格、双元制的教育体系与严格的企业要求之间不无联系。

    在日本,将工匠精神称之为职人文化。对日本职人文化的研究同样也是多集中于内涵特征及对其原因的探析。《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将日本职人文化的精神概括为:“敬业、认真、负责、追求极致品质。”[13]《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一文对日本的职人文化做了社会学角度的分析。他认为:日本的职人文化除了受到日本神道教(强调人性相通)等宗教因素的影响之外,与日本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法律监管、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舆论的导向等都不无关系。

    2.对其他国家工匠精神的研究

    除对德国和日本的介绍之外,还有涉及别国工匠精神介绍的相关研究,如《为什么研究丹麦——丹麦工匠精神铸造的那些全球领先者》介绍了丹麦的工匠精神,《美国:“笨人”建立的工匠国家》则介绍了美国所具有的工匠精神,其他还有诸如瑞士等国的工匠精神介绍,但大都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层面,并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与论述。

    (五)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

    关于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研究人员大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论述。宏观层面主要包括政府和社会两个主体,微观层面是指职业院校这个主体。

    宏观层面上,研究者认为:应该通过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建立起相应的工匠制度与工匠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支撑起工匠精神。在政府层面,研究者认为政府首先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加大舆论导向,促使社会形成尊重工匠、认同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其次,政府还应该完善机制和政策,切实提高工匠的待遇。《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一文以美国一名高职生选择进入职业院校的例子说明提高工匠待遇的重要性。社会层面上,研究者认为,应该促使多方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工匠的社会认同感。尤其是社会媒体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多多开展他们能够加入的活动。

    在微观层面上,研究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更多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因此有许多研究人员对于高职院校应该采取的策略做了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研究人员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特别是有学者提到:“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具有欣赏美,追求美的个性品质。”[14]其次,研究者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结合各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尤其《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一文提到: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传授完整的产业链知识与技艺”,[15]以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再次,研究者认为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实训实习结合,以使学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这一精神的实质与价值。《“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一文认为,在具体的实施方法上,主要有“企业文化熏陶学生、质量优秀奖勉励学生、打通上升渠道激励学生”[16]三种方法,并指出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最后,有许多研究者注意到了校园文化的创建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的积极作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提出:校园文化的熏陶是弘扬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手段。“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工匠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弘扬”。[17]

    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角度对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做了相关论述。如《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中提到,我们应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一批教师”。[18]《工匠精神的理性认识与培育传承》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尝试对招生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做出相应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研发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则从现代学徒制的角度,思考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六)关于工匠精神与具体行业领域相结合的研究

    近两年来,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非常多。不仅学界以研究的角度去认识工匠精神,社会各界更是十分关注工匠精神。社会各行各业现在都在强调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而且发表文章以呼吁行业树立工匠精神。涉及的行业主要有:包装行业、吊顶行业、党校工作、数控机床、影视剧制作、眼镜行业、辅导员团队建设等一系列行业。《工匠精神与物业管理》一文强调物业管理行业急需工匠精神。《检察职业与工匠精神》一文强调检察职业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凡此种种,不尽详述。从这些文獻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存在有表浅化现象。无可否认,社会上各行各业都需要工匠精神,但是从相关研究来看,有些研究过于表浅化,并没有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探讨。

    三、当前工匠精神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从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工匠精神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我们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些研究过于粗浅化,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研究多,实证调研少

    从文献整理分析的结果来看,研究人员大都是对工具精神的内涵特征、培育途径等方面进行理论性的探讨。我们并不否认理论探讨的价值,没有理论上的探讨,实践当中也无从下手。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略实证调研的重要性。至少在高职院校的培育途径方面,我们应该对高职院校及其学生的特性进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有更有效的对策建议。然后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实证调研的数量很少,只有零星几篇而已。《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涵育——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文也只是对高职学生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因此我们认为,至少在高职院校对策建议层面应该多一些实证调研,能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便于操作实施的建议。

    (二)国外内容介绍多,背后原因探析少

    对国外工匠精神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国外工匠精神的研究,我们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要去探寻其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做到有效借鉴。但是就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国外的研究较少,且以介绍性的内容居多,很少涉及国外工匠精神背后的原因以及经验借鉴。为此,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应该更多地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做到知其所以然。

    (三)培育对策探讨多,研究成果实际影响小

    对于高职院校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多样化的策略。尤其2017年以来,许多的文章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然而这些措施对于高职院校的实际影响却十分小,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确实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因此,在如何将对策应用到实际当中去的问题上,研究人员任重而道远,今后还必须在实践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探索。

    因此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研究中,首先应该更多地进行实证调研,了解当前社会工匠精神的真正状况以及高职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现状,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其次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工匠精神及其背后的原因、实施途径等进行研究并借鉴其中的有益之处。最后从各职业院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建议,增强对策的实际影响。唯此,工匠精神才能真正地在我国落地。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6.

    [2]王迩松.工匠精神[J].中华手工,2007(4):133.

    [3]曾伟.学日本式管理,最难在“工匠精神”[N].东莞日报,2010-10-25(C02).

    [4]张昭阳.东北振兴尤其需要“工匠精神”[N].吉林日报,2016-03-29(004).

    [5]査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7):72—75.

    [6]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5.

    [7][8]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9]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10]王寿斌.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培育传承[J].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5.

    [11]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1—26.

    [12]李德富,廖益.中德日之“工匠精神”的演进与启示[J].中国高校科技,2016(7):46—48.

    [13]胡建雄.试论当代中国“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路径[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45—48.

    [14]刘文涛.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4—17.

    [15]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16]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4—17.

    [17]王麗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18]徐伟.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研究[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3—65+78.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Craftsman Spirit in China

    YANG Li, CHEN Huan-zha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en literatures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the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related introduction mainly focus on reasons of connotation, artisan spirit of Chinas current social analysis, lack of spirit cultivation craftsman artisan spirit necessity, foreign artisan spirit and the specific ways of implement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main points, points out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research, and think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next research.

    【Key words】craftsman spirit; research review; research prospect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