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让语文教学乘着生活的翅膀飞 |
范文 | 吴芳妍 摘 要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学生生活,这是“根”。 语文从生命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江泽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 由此可见,新课标提出的:重视语文的实践性,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意義。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广泛地应用,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以此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教学“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1正确见证于生活 随着和煦的春风,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因而,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尝试,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教学中,我却惊异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当我问学生:“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特别是看到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时,我更是大吃一惊。我布置的题目是:请你用自己的笔画一画美丽的荷花吧!我看到学生画得太离谱了,有的将荷花画成了由几块石头拼成,有的却将荷花画成了一双手。怎么办?这说明学生对荷花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于是,我决定带学生亲自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于是,我们一起去荷花种植园看了看。同学们亲眼看到了池塘里的荷花,非常兴奋,围着种荷花的老爷爷唧唧喳喳问个不停:荷花什么时候开?荷花什么时候凋谢?荷花除了要来欣赏之外,还有什么用呢?……热心的老爷爷一一回答了大家的问题。 回来的路上,学生们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写得可生动了,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还有的干脆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什么这样的课最难忘了。接着,我趁热打铁,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荷花。第二次再画荷花,学生画的荷花可美可生动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 “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 1.2能力形成于生活 新的《课程标准》把“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如我在教了《石榴笑了》后,我向孩子们提问: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于是,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课堂延伸,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获得实践能力,培养主动探究发现和创新的意识和精神?为此,我组织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1)一开始,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产,我就让他们回家问问父母,问问家人。 (2)学生在课堂上反馈后,我就设计了下列表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现象观察,广泛收集信息,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答案,从而了解家乡特产的一些情况、现状。 家乡特产的调查研究: 家乡主要特产列表: 选择你最关心、最熟悉的某一特产进行调查。 主要方法:访问法、查找资料法、实地调查等。 (3)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汇报课上,我发现有的学生写出了鲜活鲜活的小作文;有的对调查的特产进行了分析,并能针对时势,向农家或政府部门提出自己独到的建议;有的以广告的形式,将自己调查的特产推荐给大家。 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接触了许多新事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2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比如在学生学习了《红领巾啄木鸟活动》一文时,我就教育学生做个有心人。让学生在逛街时,在旅游时,时时处处注意观察,找出有病的广告语,有错的招牌字,做一只“啄木鸟”。这样,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社会上语言文字的净化。这样的双赢活动,何乐而不为呢?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和参照吧,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语文的学习去关注生活,获得各色人生经验,品位各色别样人生。让我们“展开语文与生活的双翼,自由地飞翔”,在新课程指导下,使语文与生活双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