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之“道” |
范文 | 陈子璇 摘 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本文主要谈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担负起社会群体的厚望。 关键词 大学之道 爱国 责任 坚持 高度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在大学以前,一直以为自己会过着这样的大学生活,听一听朗读、练一练字、上好专业课、闲暇时走走未曾到过的祖国山川……可当身处其中,才知其滋味,大学是另一场角逐的开始,而不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我们是大学生,是社会最青春的力量,是最活跃最有担当的一份子,也是向前发展最能依靠的新生力量,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和责任去奋斗,也有太多的理想和抱负去实现。 轉眼大学生活已过近三年,关于大学生,我有过许多次的思考,思考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思考我们是不是担得起社会对我们这样一个群体的厚望。作为万千大学生中极为普通的一位,几番思量斟酌过后,我大概得出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遑论见解,能时刻警醒自己便已达成了目的,若能引发三两同学的共鸣就是额外的收获了。 首先是爱国。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祖国,那他谈不上有什么格局的。作为一名仍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我们生在新时代、长在新时代,首先需要具有的品格必然是爱国。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也必然是以家国之责为己任的大学生。有人说谈爱国很空泛,但我们的血液里奔腾着爱国的因子,这是磨灭不了的印记,华为事件让国人的家国情怀喷涌而出,中国青年的凝聚力也到达了新的高度,我们是大学生,在澎湃的浪潮前,当紧跟祖国的步伐、以大海的姿态向前迈进,或许一己之力无法对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的改变,但从点滴开始,维护好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良好形象,锻炼胸襟和气魄,为祖国的安定和强盛注入自己的力量,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便是我们对爱国情怀最好的诠释,也是给祖国最大的支持。 其次是责任。一个人的强大,不是体格健壮,而是心灵的强大,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负重前行的勇气。责任将会是我们在大学中学到的最深刻的一堂课,有人说我们这一代少些紧迫感、也少些责任感,但这不是我们逃避、退缩的理由。我一直认为,大学生是学生群体中最特殊的一份子,迈入大学,我们在时间和地域上一步步远离从前的生活,我们要学着成长,要主动或被迫承担起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责任,“成长是从学会承担责任开始的”,所以大学生该学会用肩膀担起一片天空,承担起自己的时代责任、社会责任以及为人子女、作为学生的责任,不愧自己、也不愧时代。 接下来,是坚持。人生最后悔的不是我不能,而是我本可以。我们的大学生活有四年1460天,正值年华的我们有时间也有精力规划好短期和长期的目标,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大学,是最该奋斗和奔跑的年龄,也是最容易懈怠和摔跤的时期,大学里我们可能立下了数不清的目标,“我一定要过四六级”、“我要早睡早起”、“我要坚持健身”、“我一定要考上某某学校的研究生……“而现实确是半途而废,当初雄心壮志立下的一个一个目标不过几天便被遗弃,最后以一句“人类都逃不过真香定理”结束又一次的发奋图强。其实很多时候再坚持一点点,我们就会发现大学远比想象的更精彩。最美好的不过是酣畅淋漓的一场坚持后,发自内心的满足。 最后,是高度。一个人能走多远,在同等条件下,你所站的高度是有决定性的。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光明和黑暗始终在并存,存在即合理。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多元化思维,树立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的意识,要具有团队精神,要学会十只手指弹钢琴,这是想成大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关注一下时政热点,订阅几个权威媒体,千万不要忽视理论,那是指引我们方向的路标。只有在埋头苦干的同时,抬头看路,才能找到方向,走得更远。 我时常想到百年前的中国大学生,想象他们怎样走上街头进行一场场爱国游行,以单薄的力量对抗不平等待遇,虽包含“时势造英雄”的因素但那就是青年的担当、知识分子的担当,是有能力、有责任的中国青年家国情怀的诠释。 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与时代孤独感并存的时代,我们追求能触摸到的真实生活并保持真实的自我,我不否认当代大学生受到的负面环境、舆论、风气影响较之从前更为严重,但善良和责任感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代名词,我承认大学生群体所谓“通病”,同时也认同这个群体共存的美好,这样朝气蓬勃为了理想前进的我们,就是大学生最好的样子。 愿年轻且善良,愿温暖而真诚,愿无愧于自己和家庭,愿有益于社会和国家,这是我的追逐,如若做得到,便是我对“大学生”这一身份的无愧于心了。 参考文献 [1] 邓洪波,兰军.书院:传承千年的中华文脉(上)[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03-21 (005). [2] 崔文佳.毕业致辞当不忘“大学之道”[N].北京日报,2016-07-06 (003). [3] 李清泉.大学之道在于“立人”[N].中国教育报,2016-12-12 (005). [4] 郭齐家.大学之道[N].光明日报,2016-12-15(0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