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幼儿社会教育及环境建设的策略探析 |
范文 | 善凤玲 摘 要:社会领域是幼儿教育中五大领域之一,是幼儿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且与环境建设具有紧密的关系。同时,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有着详细规定,影响着幼儿人格、个性等多方面的形成与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会教育;环境建设;家园关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7B-0014-02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社会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增强幼儿的社会性。在新时期的幼儿教育中,加大了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力度,致力于引导幼儿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对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综合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幼儿社会教育及环境建设的意义 幼儿社会教育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规定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社会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实现社会教育目的提供基本保障。具体而言,社会教育是教师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幼儿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了解,将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使幼儿可以形成正确的、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强化幼儿的自主社会性。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幼儿教师需要依据社会教育的内容,实现教学环境的优化,调动幼儿社会交往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随时渗透社会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活动习惯、思想,深化社会教育的意义。 二、幼儿社会教育及环境建设的策略 (一)创设社会教育的环境氛围 幼儿社会教育期间,教师应通过创设恰当的环境氛围,帮助幼儿获得真实的社会感受,加大对幼儿情感需求的重视力度。对此,在幼儿社会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创设环境氛围: 1.重视幼儿的真实体验。 幼儿社会教育内容较广,如果教师采用传统单一的方式,会影响幼儿对知识的认识、记忆,无法实现社会教育的目的。对此,教师应该通过环境建设,激发幼儿内心的社会情感,完成社会行为规范的内化,增强社会教育的有效性。幼儿教师通过创设环境氛围,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真实的感受、体验,提高社会教育的生动性、活跃性、直观性,降低幼儿理解“社会知识”的难度。 例如,在幼儿园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中,以“体验‘准妈妈的感受”为主题,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妈妈怀孕期间的辛苦。此时,教师根据环境氛围,设计“妈妈做家务”“妈妈去超市”“妈妈爬楼梯”等活动,为幼儿提供妈妈不同孕期的道具、服装,鼓励幼儿扮演“准妈妈”角色。在活动期间,教师可以将幼儿分为不同小组,便于幼儿相互交流、合作。采用此方式进行社会教育,幼儿可以切实感受到妈妈怀孕的不易,并形成真实感受,有利于增强幼儿向妈妈表达爱的积极性,实现社会教育的目标。 2.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 社会领域教育中,主要目标是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因素的差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避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完成环境建设,否则将会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第一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中,重视对不同节日氛围的环境建设,目的是强化社会教育的效果。例如,在国庆节期间,幼儿园组织了一系列的国庆活动,包括升旗仪式、节目表演、分享“祖国妈妈”生日蛋糕等。基于这样的环境建设,幼儿教师期望通过这一场盛会实现爱国教育的目的,引导幼儿形成爱国意识。但是,上述的环境建设虽然与国庆氛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忽视了幼儿的情感需求。如果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会在以上环境建设的氛围中出现诸多困惑:(1)“祖国妈妈”去哪了?(2)“祖国妈妈”是谁?(3)“祖国妈妈”什么时候参加宴会?出现这类问题后,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的有效性。为了实现社会教育的目标,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积极与幼儿进行沟通交流,站在幼儿的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环境建设的适应性,为实现社会教育目标提供保障。 (二)以环境为基础渗透社会教育 以环境建设为前提,幼儿教师可以将其他领域的教学内容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提高社会教育的系统性、全面性。同时将环境作为基础,教师可以实现对社会教育课堂的延伸,打破传统室内教学的单一模式,充分发挥环境对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为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可以将以下措施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1.重视其他领域教育。 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能够发现,社会教育与语言教育、健康教育、科學教育、艺术教育存在紧密的联系,对于幼儿技能、知识、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幼儿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环境作为基础,实现各个不同领域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他领域包含的社会教育内容与价值,便于形成对幼儿社会性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幼儿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滑滑乐”的环境氛围,即鼓励幼儿探索不同拼板的滑行方法。活动过程中,幼儿下肢的耐力与力量、平衡能力以及协调能力可以同时得到训练、锻炼。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合作,探索拼板的不同、相互合作进行滑行等,感受合作运动的趣味,实现渗透社会教育的目的。 2.延伸社会教育课堂。 幼儿社会教育中,教师通过环境建设可以实现课堂的延伸,打破传统社会教育的模式。具体而言,教师根据社会教育的内容、目标,在幼儿园内部建设统一的环境范围,但是也应该保证小班、中班、大班之间的差异,便于增强社会教育的针对性,不失社会教育的协调性与系统性。除了教室内部,教师也应该关注走廊、园门口的环境设计,通过环境建设实现对幼儿的思想、行为的影响。幼儿能够在进入幼儿园以后,被社会教育环境氛围“环绕”,为社会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幼儿形成自主社会性,降低社会教育的难度。 (三)提高社会教育环境的随机性 以幼儿的身心特点为切入点,教师应该将社会教育、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帮助幼儿在生活环境中感知社会、认识社会,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以环境建设为前提,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随机性,践行“一日活动皆课程”的原则。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表现,紧紧抓住社会教育的契机,并结合当时环境实施社会教育。例如,在起床后,多数行动较快的幼儿已经穿完衣服,并且进入教室吃点心。但是个别动作缓慢或者自理能力较弱的幼儿,会在穿衣服的环节浪费较多时间。此时,这部分幼儿因为心急而情绪崩溃,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鼓励其他幼儿来提供帮助,于是形成了幼儿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氛围。采用此种方式建设环境与实施社会教育,不仅彰显了社会教育的随机性,也能最大程度提高社会教育的有效性。 (四)密切家园关系营造协同环境 对于幼儿的社会教育,幼儿园虽然承担着大部分的责任,但是也不能忽视家长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果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与引导中,已经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而家长忽视社会教育,则会导致社会教育功亏一篑。因此,为了强化社会教育的效果,家园之间应该形成密切的联系。在设计社会教育方案期间,教师需要与家长沟通交流,使家长了解社会教育的内容、方式与重要性。以此为前提,家长可以在家庭建设与幼儿园一致的环境氛围,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弥补幼儿园社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长此以往,幼儿在家庭、幼儿园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实现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社会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需要教师建设与之适应的环境强化教学效果。基于此,提高了社会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针对性,便于教师将社会教育渗透在不同的层面与环节中,并且密切了家园之间的关系。简言之,环境建设对于幼儿社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發展与强化。 参考文献: [1]叶倩,蒋香玲,谌金业.彝族文化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的运用现状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J].智库时代,2019,(6). [2]王友缘,李燕,吴慧娴.从“社会性教育”走向“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与内容的重新审思[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8,(2). [3]范曾.分析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延伸的现状及实施途径[J].科技风,2018,(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