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提升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研究 |
范文 | 封波 摘 要 新时代民办高校的贫困生对于幸福感的认识和体会不仅仅是从经济资助上获得,更多的是基于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满足,寻求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生存技能,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本文通过概括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缺失的原因,采取“三方协同、三段对接”模式,探索提升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的途径,让贫困生能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实现人生价值,发挥民办高校对贫困生扶贫、扶志的作用,对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 民办高校 贫困生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5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65 A Study on Promoting the Happiness of the Poor Students in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ENG Bo (College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Abstract Under this new era, happiness of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form financial support, b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era. The students study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get more confidence, then they can get the survival skills and realize life dreams. In this paper, the reasons of happiness absence for impoverished students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are summarized. The way to boost the happiness is also explored. The impoverished students will have chance of achievement at school and use their particular skills. The private university can give impoverished students confidence by financial support and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ivilized and harmonious campus. Keywords new era; private university; impoverished student; happiness 1 幸福感的內涵 幸福感是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从主观上产生的一系列欣喜和愉悦的情绪。它是个体自我现状的一种主观评价,是对当前生活现状的认知和感受,主要包括情感平衡和生活满意度两个方面。其中情感平衡则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两个维度,积极的情感有高兴,愉悦等表现形式,消极的情感有焦虑,抑郁等表现形式。生活满意度则是对个人整体生活质量的评价体现,如:个人的健康情况、家庭氛围等方面,具有整体性,是对个体长期生活状态的一种反映。幸福感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权利也是可以不断提升的。 2 民办高校贫困生幸福感缺失的主客观原因 从主观上讲有以下原因:(1)经济落差产生的自卑心理。由于民办高校学费较高,所以考入民办高校的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而贫困生群体相对较少,在进行贫困生资助的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贫困生担心周围同学的议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例如:为了不暴露真实家庭经济情况而放弃贫困生民主评议认定,不愿意主动参加社团和班级活动等,致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封闭。 (2)无法改变现状产生的自责心理。民办高校的贫困生作为成年人,面对自身家庭的经济状况,急于改变现状,总是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父母减轻经济压力。而现实却是他们还没有能力从事高报酬的工作,只能从事简单的兼职来赚取报酬。对于现实的无力感,使他们逐渐产生自责心理,幸福感大大降低。 从客观上讲有以下原因:(1)对大学生活无法快速适应。民办高校的贫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后,面对生活理念上的差异,无法快速的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而且在学习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习内容的专业性上,都与高中所不同。这就要求在身体和心理上都要快速的融入进来,但往往他们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在学习视野和学习方向上,无法给自己做出明晰的判断和尝试,造成迷茫期。 (2)对专业知识缺乏学习热情。由于他们对大学生活的融入速度较慢,造成在专业基础的学习过程中,无法跟上节奏。有些学生因为来自贫困地区,基础较差,面对专业知识难度和深度的逐步加大,成绩越来越差,随之对专业学习自暴自弃,毫无学习知识的获得感,更谈不上有幸福感了。 (3)对职业前景缺乏明确目标。进入高年级的贫困生,面对就业择业问题,往往会陷入沉重的思想包袱和压力之下。他们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差,对就业方向和专业前景不了解,对职业发展没有规划。造成他们无法在专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贫困生甚至无法毕业。致使他们对生活没有信心,有时候还会把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低年级学生或者周围的同学,完全背离了民办高校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正是鉴于以上的情况,如何让民办高校的贫困生能够真正投入到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利用知识来改变贫困现状,是新时代民办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时代遵从党的教育方针有效实施的主要任务。因此,民办高校推行“三方协同、三段对接”是提升贫困生幸福感的有效途径。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 (1)对贫困生实行“三方协同”管理模式。所谓“三方”即: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选拔优秀专业教师组成的学业导师,贫困生。三者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既要注重信息沟通机制又要协同服务管理,使之形成合力。辅导员要有针对性的对贫困学生加强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让贫困生克服心理负担和压力,以新时代思想理论为引领,使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环境中。同时,辅导员通过日常的行为规范管理来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帮助他们摆脱困境。通过谈心交流使贫困生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创业准备。学业导师以传授专业知识为抓手,了解贫困生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学习规划,改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学业帮扶。最后,贫困生也要积极主动的配合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教育引导,端正学习态度,用知识来充实自己,要始终坚信经济的贫困不代表知识的贫瘠,在自己的努力下,通过学习和掌握知识,让自己变得优秀并立足于校园。这种取得成功的感受,会逐步增强自己的正能量,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2)对贫困生建立“三段对接”的服务机制。所谓“三段对接”,即民办高校贫困生进入校园之后,在低年级的通识教育阶段、在进入二、三年级的专业教育阶段、在进入四年级的职业教育阶段,要顺利的衔接起来。首先,当贫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辅导员要做好贫困生的生活导师,既要帮助他们完成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更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环境变化所产生的不适应问题。要深入教室和宿舍观察了解贫困生,多与他们沟通,了解贫困生的贫困程度,主动关心他们的饮食生活困难,建档立卡。同时,辅导员要向贫困生解读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从而让贫困生无后顾之忧并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其次,贫困生在进入二、三年级的时候,学业导师要引导他们学好专业课程,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培养他们学好专业的能力和信心,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对于进入毕业季的贫困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择业的困惑,学校一方面要尽早的安排他们到企业去接触职场,另一方面也要安排企业导师对他们进行指导。企业导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认识,对贫困生的指导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更多的是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引导他们如何让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快速适应社会,符合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三段对接”的服务机制,让贫困生更好的适应从学校到社会职场的转变,从而提高对个人价值的认可,获得幸福感。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启了新征程,肩负了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发展就是要不断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施“三方协同,三段对接”的管理服务模式,是帮助民办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实现个人价值,服务社会的有效手段。这一模式不但可以帮助贫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逐步改变现状,還能让贫困生们感受到教育的温暖和力量,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升幸福感,对促进民办高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琼,王业祥.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缺失的根源及提升策略[J].智库时代,2017(10):262-263. [2] 冯羽,张晓文.地方高校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6(04):97-103. [3] 郭珍磊,尹晓娟.高校贫困生获得感的提升策略[J].大理大学学报,2017(01):78-8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