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董仲舒的师德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范文

    王章峰

    摘 要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师在师德方面要具有“正道重志,行道养志”、“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学问,闻博知明”、“积习渐靡,贵微重始”等品质。剖析董仲舒的师德思想,对于今天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 董仲舒 师德思想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51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30

    Dong Zhongshu's Thought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its Modern Value

    WANG Zhangfeng

    (Hengshui University, 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Dong Zhongshu is a famous educator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e believes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such qualities as "focusing on the right way, cultivating the will through the way", "treating people with benevolence, rectifying myself with justice", "encouraging learning, knowing and knowing well", "accumulating knowledge and gradually becoming popular, valuing and starting again". The analysis of Dong Zhongshu's thought of teacher's morality is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Keywords Dong Zhongshu; thought of teacher's morality; modern value

    董仲舒,西漢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西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学大师,被称为“汉代孔子”。从重视教育的视角出发,董仲舒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教师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对于教师的师德修养,董仲舒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些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对当今进行师德教育仍大有裨益。

    1 董仲舒的师德思想

    董仲舒要求教师“美道慎行”。他在《玉杯》中言:“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故力不劳而身大成,此之谓圣化,吾取之。”这就是说,一个优秀的教师,只具备过硬的业务本领还不够,还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董仲舒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师德修养。

    1.1 “正道重志,行道养志”

    董仲舒认为,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首先要明“正道”,即对道德规范要有正确的认识, 并且能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他在《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中提出:“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谋其功。”意思是说,真正的仁人遵循正道行动而不谋求利益,按照道理行动做事而不急着见功效。这种观点在现代看来虽有失偏颇,但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做到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念,这一点仍是值得肯定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任何现实的功利得失才不会干扰和动摇自己的人生追求。

    董仲舒提出,教师的立志也是非常重要的。他在《玉杯》中说:“《春秋》之论事,莫重于志……礼之所重者在其志。”这就强调了立志在道德修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只有具备远大的志向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类似于《大学》中讲的“制止而后有定”思想,有利于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1.2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董仲舒十分重视教师如何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在这方面,他提倡“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即“治我”要严,待人要宽,要求教师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德性。用董仲舒的话说,就是“以仁治人,以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仁义法》) 他要求以“仁者爱人”的情怀去爱护、关心他人,宽以容众,同时要以义来约束自己,“自攻其恶”,经常自我检查反省,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仁义法》曰:“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不予为仁。”就是说,仁的法则在于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否则虽然能正人,也能自爱,但都不能算作是具有“仁”、“义”品格的人。从中可以看出,“仁”是涉及人与人关系的,其表现是“博爱于人”,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关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而义的目的在于“正我”,对教师而言就是要正己、修德,为善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身先示范。这与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是一脉相通的。

    1.3 “强勉学问,闻博知明”

    对于教师而言,董仲舒认为要有高深的学问,这是为师的重要条件。他提出:“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汉书 董仲舒传》)从这个认识出发, 董仲舒提倡教师要“强勉学问、闻博知明”。董仲舒认为学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要想学有所成就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并肯于刻苦钻研,这便是“强勉”。“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汉书 董仲舒传》) 就是说,奋发努力于学问,则闻见广博而才智更加聪明;奋发努力于行道,则品德高尚而事业更加成功。因此对于教师而言,无论是治学还是修德,都需要发挥这种“强勉”精神。

    对于学习内容,董仲舒认为教师应该博览群书。他说“能通一经曰儒生,博览群书号曰洪儒……教授於世谓之儒。”教师只有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在教学中更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从而更好的传授知识,发展学生们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1.4 “积习渐靡,贵微重始”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而教师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道德修养应从日常具体的细微行为做习惯起,通过长期坚持,日积月累,就可以逐渐实现道德修养的目标。董仲舒曾在《天道施》说道:“积习渐靡……常然若性,不可不察也。”因此,要加强然教自身修养就要注重平时的“积习渐靡”,虽师短期可能察觉不到这种细微的变化,但通过“众少成多,积小致巨” “累善累德”, 久而久之就会达到“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之”的道德修养境界,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自身品德修养的过程中,为应对随时出现的不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不良思想和行为,让它们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董仲舒提出要“贵微重始”。 就是要看重细微,慎重于事物、行为的开始。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由小的不良念頭变成大的不良习惯和显著的过错。所以人们要想在大处不犯错,那么就要先在细微处不犯错,亦即董仲舒所说的“恶无小而不去”。对那些恶事,不因为它小就不摒除,以此来纯化自己善良的德行。

    2 董仲舒师德思想的现代价值

    众所周知,教师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力量,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董仲舒的师德思想对于今天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教师要有职业理想,志存高远。教师作为青少年的引路人,通过教书育人,承担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一些教师出现职业理想弱化,名利思想较为严重的现象;加之一些教育评价体制的弊端,有一些教师出现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倡导教师正道重志,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显得尤为重要。韩愈在 《师说》 中说: “师者,所以传道、 授业、 解惑也。” 作为教师,他不仅要教授学业、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所遇到的疑惑,而且还要通过传道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我们现在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师要有效完成这一任务,就要求教师首先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要有明确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 教师只有明道才能更好的“传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2)教师要有仁爱之心,为人师表。首先,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仁爱之心”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这种爱包括热爱、关心和尊重学生。这种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因为关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教师作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劳动具有示范性,教育者需要通过自己良好的言行来影响受教育者。事实也证明,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好榜样来示范和教导学生。

    (3)教师要刻苦钻研,终身学习。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不学习就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在这方面,董仲舒所提倡的“强勉学问、闻博知明”,对于今天生活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教师更是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铺天盖地的信息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这就向教师们提出了巨大挑战,如果教师放弃学习的脚步,就会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更谈不上满足学生对知识多元化的需求。面对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潮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并且在行动上努力成为勤奋学习的模范。因为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才能跟得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的去引领学生终身学习。

    (4)教师要加强道德自律,坚持“慎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师德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然而师德的构筑绝非一日之功,师德有基于德行和内心操守的属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切实加强道德自律,自觉坚持“慎独”。因为只有高度自律才能使教师抵御各种各样的诱惑,防范各色各类的“糖衣炮弹”。因此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从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刘备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自觉从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表率。

    总之,董仲舒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有深刻影响的儒学大师和教育家,他的师德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此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当前的师德建设,而且也为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参考文献

    [1] 刘奕,刘晓波.董仲舒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6):58-59.

    [2] 孙慧明.董仲舒“明师”观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6(08):1-5.

    [3] 庞桥.董仲舒的教师道德思想浅析[J].黑龙江史志,2008(16):138.

    [4] 曹迎春,董丽君.论董仲舒的教师观[J].衡水学院学报,2007(03):36-38.

    [5] 张世亮,钟肇鹏,周桂奠.春秋繁露[M].北京:中华书局,201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