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几点思考
范文

    刘青锋 郑佳文

    摘 要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治判断。这一全新定位和论断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新时代产生的理论渊源;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新时代产生的现实基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时代产生的必然结果。把握新时代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于理解新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01?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2.039

    Some Thought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the New Era

    LIU Qingfeng[1], ZHENG Jiawen[2]

    ([1]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Marxism Institute,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f Nursing, Guiyang, Guizhou 550025)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made a political judgment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his new position and judgment have objective inevitability. Marxist view of time is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new era; Historic achievements and historic changes are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new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new era. To grasp the historical inevitability of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new ideas.

    Keywords New era; Social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党的十九大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这一全新论断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普遍热议。对于置身于新时代的人们而言,洞悉新时代產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客观现实性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因为科学的理论总是建立在客观现实基础上的抽象概括。“时代”作为一个频用且多义的词,原本指时空概念,是历史学中惯用的术语。而“新时代”则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政治概念,它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新时代的理解,应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下来审视,不能搁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抽象孤立地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一般的修饰词,而是对新时代的定性、定位。”[2] “新时代”的定位和论断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实践要求,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变化,既具有理论依据,又具有现实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新时代产生的理论渊源

    新时代既是政治上的宣告,更是理论上的创新,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对时代变化的科学把握。恩格斯曾指出,“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虽然它的根深深扎根于经济的事实当中,但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3]也即是说,任何理论创新都需要吸收和借鉴前人的思想成果。新时代也不例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是新时代产生的理论渊源。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时代”是被广泛使用且高频出现的热词,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域对时代做了不同注解,但是他们将社会主要矛盾作为划分时代依据的基本原则是一贯的、明确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4]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表明,社会主要矛盾是划分时代的根本标尺。也即是说,时代转化是依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参照。20世纪初,列宁以当时俄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参考,提出了“战争与革命”的历史定位。在列宁看来,“时代之所以称之为时代,就是因为它包括所有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战争。”[5] 在这里,列宁承接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运用综合性的标尺来划分时代。毛泽东也曾说,我们处于战争与革命的新时代。 20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综合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的科学论断,与时俱进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时代”是一个具有不同层级的概念,概而论之,就是有大小时代之区分,从大时代观之,世界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时代。然而这个大的时代,又必然要经历具有突出特征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也将其称为小时代。就小时代而言,20世纪前半期为战争与革命时代,20世纪后半期开始步入和平与发展时代。

    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典作家所指认的“時代”概念,视野宏大、内容宽泛、时空伸缩性大,有时与社会形态、发展阶段交叉重叠使用。因此,“时代”既可指短的历史时段,又可指长的历史时期;既能概括微观历史特征,又能描绘宏观历史现象,呈现出多重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从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这个角度”[6]来判定我国未来发展方向。是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概括和简洁话语表达,继承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准确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

    2 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新时代产生的现实基础

    定义一个时代,往往内在包含着这一时代与其它时代相区别的独特标志,从而为这一时代树起了界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基础上,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无疑是新时代产生的重要界碑,构成了新时代最厚重的底色。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成立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步入新时代的生动概括和形象表达,铸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部曲和不朽丰碑。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是我们迎来“强起来”的底气,也是我们走进新时代,开创未来的现实基础。新时代是社会主义在中国长期实践发展与创新的结果,全面理解和精准把握“新时代”需要我们从党近百年的奋斗史、新中国70年的发展史、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史,特别是十八大以来5年的伟大变革的实践中来考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于谋划未来发展,务实攻坚,开拓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民生改善、港澳台工作、大国外交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历史最好发展时期,使中华民族迎来了走向强盛的新征程,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了光明前景,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是我们党基于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客观“事实”,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要求,契合了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在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基础上,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是续写新篇章、开启新征程的伟大转折,具有坚实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

    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新时代产生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从深层意义来看,新时代的到来也是社会主要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如果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作为“事实”是标注新时代的“外在尺度”和“量”的规定性,那么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为“抽象”则是镌刻新时代的“内在尺度”和“质”的规定性,新时代正是这种“内外尺度”的结合与“量质”互变的统一。宣告新时代的到来,需要从哲学高度来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质”的突破。当我们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关照当代中国发展现状,这实际上就明晰了新时代产生的内在根据,即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被“总体上先进的社会生产”所取代,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说明了我国生产力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另一方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突出表现在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说明了人民的需要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再有就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加突出,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这是问题的症结,为未来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和判断,党的十九大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概括和全新表述是由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决定的,也是新时代产生的必然结果。

    本文系2019年度贵州省理论创新联合课题:传统“家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班级治理的策略研究(编号:GZLCLH- 2019-031);贵州医科大学人文社科理论创新课题:“家文化”对高校班级治理的适用性研究(编号:GZYKDXRWSK-2018-XSKLQN-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陶文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J].教学与研究,2017(1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1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5]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7.

    [6] 曲青山.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需要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N].学习时报,2017-11-1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