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师风师德建设现状探析
范文

    胡怀敏 李前程

    摘 要 师风师德是高校评价一个教师的第一标准,分析高校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非常必要。当前,高校师风师德的整体表现出并不完全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其的要求,师德素质有待继续提高,高校师德制度建设有待继续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机制有待继续健全。

    关键词 高校 师风师德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451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01.033

    Abstract 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first criterion for evaluating a teache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es not fu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morality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ity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teachers' mor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ers' morality; quality of education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先生的名言耳熟能详。大师,不仅仅是学问高深,也应品德高尚。2018年5月,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1]大学教师的品德高尚,既需要教师自省、自律,也需要共识、目标和互相带动。因此需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对师德的要求,认真分析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不足和形成原因,这对加强高校师德建设非常必要。

    1 师德素质有待继续提高

    (1)部分高校教师理想信念不坚定。培养符合社会主义价值标准的人才是国家赋予教师的政治使命。[2]但随着多种因素的叠加,部分高校教师理想信念却不够坚定。表现在职业理想定位低,职业信念不够坚定。通过一些新闻报道,存在着部分教师仅把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过分强调个人利益、缺乏奉献精神,不关心时政、不能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不能意识到教师所承担的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光荣使命和任务,不能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虽不普遍,但其存在会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会扰乱学生的思想、信念,对学生以及社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部分高校教师事业心不强。强烈的事业心是教师履行其职责的必然要求。部分高校教师事业心不强主要表现为片面理解 “教师”的要求,育人意识淡薄。目前高校还很大程度地存在着教书为重育人为轻,甚至只教书忽视育人的现象。这严重降低了高校教学育人质量,也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

    (3)部分高校教师缺乏团结协作。教育事业是集体事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靠集体教师的努力。近年来存在部分高校教师集体意识较为淡薄,特立独行,不注意合作。有的“缺乏合作”现象,热衷于单打独斗,对额外工作不关心,甚至互相拆台和贬低,阻碍了良好学科团队的形成;有的不正当竞争,在申报课题、评职称等关系个人利益的活动中采取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对同行嫉妒、排挤,严重破坏了教师间的团结;有些高校领导也存在不够尊重教师,工作方式方法简单,招致部分高校教师的不满等,这些矛盾对教学科研工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3]

    (4)部分高校教师学识不够扎实、学术道德下滑。终身学習,是教师师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时代,不践行终身学习的人,会被时代所淘汰。现实中存在部分高校教师,不思学习,不求进取,不钻研业务,知识贫乏,观念陈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少数高校教师学术道德下降。他们在学术上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假冒伪劣、抄袭剽窃等行为,或一稿多投,或弄虚作假,或挪用科研经费,甚至篡改科学数据。

    2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有待继续加强

    (1)师德建设制度总量不多。师德建设的制度化包括五层次的表现形式:一是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二是政策;三是高校的有关管理规章;四是教师行业协会的章程、公约;五是教师与学校的聘任合同等。20世纪初我国就开始了师德建设制度研究,前50年学习美、日,后40年模仿苏联,80年代以来不断进行改革。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制度化方面已有基础,但对师德建设的的难点、热点问题研究专著和论文很多,制度建设不足。[4]

    (2)师德建设制度质量不高。科学制定师德规范,厘定师德标准是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2011年国家颁布出台了高校师德规范的权威文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因为缺少对高校教师私德层面的明确界定,人们理想化了师德要求,没有从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生活的实际出发,使部分高校的师德规范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5]这些规范大多简洁、工整,但内容空洞、说教味浓,无针对性。例如,很多高校都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项规范,而对于具体教书育人的操作细则,应该怎么做等都没有明确所指。[6]

    (3)师德建设制度的可操作性差。师德建设制度的操作性差的根本原因是师德制度要求的标准未能接轨现实。一些师德规范的制定在内容上强求思想境界的高尚性,缺乏大众性及普遍性,令绝大多数教师难以企及。因为教师首先也是普通人,而普通人只是对模范持同情、感动、敬畏的心态,很难去积极模仿他们。另外,师德规范也缺乏约束力。相关规范中奖惩不明,模棱两可,或根本没有奖惩的规定;有些师德规范则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义务责任,轻视或无视高尚师德与合理利益的一致性,而那些行为不道德的人有时却靠投机堂而皇之地名利双收。单纯量化型的师德考评制度不易对师风师德作出科学的考量和评价。

    3 高校师德建设机制有待继续健全

    (1)师德建设领导机制有待优化。优秀的高校领导者不仅要清晰地意识到优秀师德的存在和作用,而且还要积极地引导师德建设。但近年来,部分高校重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硬”指标,忽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缺乏理论指导,也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许多做法流于形式,甚至为一些师德失范的教师帮忙遮掩,无法包庇遮掩的也只是以通报批评、扣除奖金津贴等方式惩罚,以罚代建,却不深究失范现象背后的制度弊端,使得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无法落到实处。部分高校对教师管理有余而关爱不足,但留住了人留不住心,部分教师缺乏足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高校领导者应将高校优秀师德的建设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在民主平等的大学师德文化中培育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使他们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与责任。

    (2)师德建设目标预期过高。神化教师,认为教师应该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可以算是我国传统师德建设不力的底层原因。教师作为个体,他们也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在工作中必然要考虑投入产出问题,因为他同时也是一个权利人,一个利益人,一个合理合法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7]目前的高校师德教育制度还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足够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师德教育制度模式,师德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教育形式单一,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3)师德建设激励机制有待改良。合理的师德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高校教师自觉遵守师德师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倡导师德,应是以教师体面地生活为前提。因此,应当保障教师应有的待遇,不让教师成为一个纯粹的“义务人”。站在教师的个人角度,从小学读到硕士、博士的高校教师长达20余年的教育“投资”行为的收益期望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国教师的待遇是整体偏低的,教师仍属于“清苦”的行业。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以及高校地区分布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现实中的一些高校教師的经济收入不达预期,并因此影响其道德行为。多年来,高校师德激励机制处于“空缺”状态。近年来,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在我国国情的制约下,但教师职业还没有很好达到“受人羡慕和尊敬”。

    (4)师德建设的基础条件有待改善。檀传宝教授认为:“不同生涯阶段或专业发展水平的教师,师德水平与需求并不相同,师德教育应当有不同的建设重点,需要不同的策略”。[8]而当前的师德教育并不能完全呼应教师道德学习阶段性特质的要求,在某种程度,这是导致当前师德教育实效性较差的根本原因之一。由于师德教育的具体实践无法与教师道德学习阶段性特质的要求实现深度契合,导致当前的师德教育面临诸多的阻碍。认识层面,停留在比较浅层、笼统的表面上;实践层面,政策实践上存在不足。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对道德提升的积极性并不高。当前,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和健全高校师德建设评价体系。在师德考核与教学评估、晋升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考核规定。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教师考评制度,但是这些考评制度侧重于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而对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评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制度。导致部分教师过于重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却不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也使得师资队伍随之不断的壮大,但从总体上看,师资力量在数量上依旧不足。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教师为了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无暇自省及提升自我的师德修养。师资在质量上也是良莠不齐,新时代成长的教师,大多受多元化文化的影响和熏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进一步完善,职业操守的掌握有待进一步提高。

    (5)师德建设监督机制有待改进。完善的师德监督机制,可以使高校师德行为处于得以调控和约束的状态。不少高校在师德监督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部分监督主体存在无效性,管理人员的监督很难准确全面地反映师德实际。缺少反馈环节,不利于教师及时修正自身行为。由于师德行为难以量化,导致不少高校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标准和监督原则,监督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难以得到保障。体制内监督不足,体制外由学生、家长与社会构成的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总之,中国高等教育的环境在不断优化,改革步伐在不断加快、改革力度也不断地向纵深拓展,整体上高校教师赢得人们的普遍敬重,受到了全社会的讴歌。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这些不足和问题亟待改进和提高,使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还不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1).

    [2] 耿文侠,冯春明.教师理想信念与教学行为的相关分析[J].教育评论,2005(2).

    [3] 黄吴静.当前我国高校师德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9.

    [4] 陈春萍.制度创新和师德建设[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5] 金昕,王丹彤.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

    [6] 梁庆周.当前我国高校师德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

    [7] 杜时忠.新世纪新师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7.

    [8] 檀传宝.论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观念转移[J].教育研究,2013(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