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上海松江顾绣和海派绒绣的对比探析 |
范文 | 夏寸草 摘要:松江顾绣和海派绒绣同为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首先简要概述了这两种刺绣的起源和特征,其次从艺术特征的方面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了其起源、用材和耗时性、题材、艺术效果、艺术性等多方面的原因所导致的差异,最后探析了两者发展差异的根源,从各自的民艺属性、耗时性、实用因素、传承因素、产业化市场运作等方面阐述了发展各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结论和展望。 关键词:顾绣;海派绒绣;海派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106-02 引言 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古代称“黹”、“针黹”,即按照设计的花样,用绣针穿引彩线(丝线、绒线、棉线),在织物(丝绸、布帛)上运用针缀,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因此,刺绣是—种古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2006年,顾绣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顾绣的形成到如今,经历了孕育、发展、成熟、衰落、再续发展等多个历史阶段,无时无刻不在上海这片人文环境中描写出自己生命的历史。由于坚守着江南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四百年来,它始终在属于它的空间中发展成—种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民间艺术。而同属于上海的海派绒绣,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派绒绣是从国外传来,又融入中华的民族刺绣,经过几百年几代人的改良,形成了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种,是海派文化中的一呆奇葩。顾绣和绒绣,同为我国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了海派文化的人文精神,也是海派文化的精华。 一、上海松江顧绣概述 “顾绣是明代晚期出现的艺术性画绣”。顾绣形成于明代万历、天启、崇祯年间,至今流传近四百年,是上海本土文化特色的民间刺绣艺术流派,也是江南刺绣的代表,对后期江南刺绣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顾绣代表作有《宋元名迹方册》《花鸟册》《竹石人物花鸟合册》等,这些作品无不展示出顾绣悠久绵长的历史。顾绣在明代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顾绣”名手,其中韩希孟是顾绣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她的刺绣多为宋元时期的名画,对苏绣也有很大的影响。 顾绣的最大特征是“半画半绣,画绣结合”,这也是顾绣区别于其他刺绣的最大特征。由于顾绣常常是以宋代和元代的国画作品作为蓝本,画面通常有国画山水、花鸟、人物等景象,是画绣相结合的一种刺绣方式。顾绣的创作部分采用是先画后绣,而部分采用先画后绣,导致画面非常生动。其次,顾绣“擎丝细过于发,针如毫”。顾绣选用“吴绫”,就是江南特产“缎纹绫”,兼具缎和绫优点。线材选用蚕丝线,俗称“擎花线”,将蚕丝线擎成1/8起用,擎丝细过于发。而在明代顾绣的记载中,选用色线材料之多,非以往所能相比,还使用了人发、兽毛、禽羽、蒲草等天然材料,可见顾绣是一门综合材料的艺术。顾绣的针法多样,除了基本针法以外,又衍生了相关的针法或辅助针法,顾绣的针迹看似层峦叠嶂又层次感,但摸上去手感平薄匀齐。再次,顾绣的配色极其雅致,由于常常描绘的是自然的景色,因此顾绣在物体的深浅搭配上尤为出色,将物体的层次表现得错落有致(如图1,2)。 二、海派绒绣概述 绒绣是用色彩丰富的羊毛绒线,绣在网眼布上,由千万个颗粒“彩点”,以点成画面的刺绣方法。据记载,14世纪的德国就有类似的绒绣针法,到了16世纪,随着欧洲纺织业的发展,出现了用麻织物作刺绣的桌毯、床罩,而到了17世纪以后,欧洲的织锦出现了盛况。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有一个来自德国柏林的印刷商,推广应用德国南部的美丽奴羊毛作的绣艺,以至英国把绒绣称为“柏林绒绣”。随着欧洲大规模的机器生产的发展,绒绣手用工艺逐渐走向衰退,欧洲商人把绒绣这种手工艺移到了中国。因此绒绣的艺术是一种从欧洲传入中国的外来绣艺。 海派绒绣是绒绣的一种,海派绒绣的特点是色彩浓郁,质感厚重,立体感强,而目不反光。海派绒绣的最大特征有三,其一为表现题材广泛,油画、摄影、国画、人物肖像、风景等都可以作为绒绣的蓝本;其二为绒绣的艺术效果独特,色彩丰富厚重而浓郁,像油画一样有着丰富的立体感;其三,它有较强的观赏性,绒绣由于不反光,不论站在正面或者侧面,都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如图3,4)。 三、松江顾绣和海派绒绣的对比探析 ㈠顾绣和绒绣的艺术特征对比(如下表)。 从起源上,顾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起源较早,从明代公元1364-1644年发展至今,已有较长的历史,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艺术;而绒绣起源于欧洲,后来才传播到中国,属于舶来的艺术工种。 从用材和耗时性上,顾绣作为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同其他刺绣一样,常常使用单根丝线劈线施绣,最细的丝线甚至为使用1/48的极细丝线来刺绣;而绒绣使用的是粗制的羊毛绒线,这种用材的不同导致了两种绣艺的耗时性的不同,顾绣由于用线机细,耗费1个月的时间,往往也只能完成几厘米大的小面积,而同样的1个月时间,绒绣已能形成大面积作品。 在题材和幅面上,顾绣因为以国画的题材作为蓝本,作品精致,但是由于工艺的耗时,作品的幅面相对不大;而绒绣特别适合表现名山大川、文化古迹、城市景观等大的风貌,可以制作非常大的幅面,巨幅绒绣作品可长达几十米以上。 在艺术效果上,顾绣由于丝质的特征,顾绣中刺绣的部分体现了传统刺绣的高亮感,而绘画的部分相对呈现亚光的水墨效果,刺绣的部分和绘画的部分在对比中显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色彩雅致而丰富;绒绣由于使用羊毛绒线,不反光,不论站在正面或者侧面观赏都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另外色彩上绒绣质感厚实稳重,气势宏伟,富丽高贵,特别适合用于大型的楼、堂、馆、厅等陈列的布置。 从艺术性上,顾绣的艺术性较高,因此最终的作品始终以欣赏性的作品为主,而绒绣除了欣赏性外,也容易和日用品结合,因此绒绣有部分是日用品的设计。绒绣作品也常作为室内软装中的重要墙饰,用大幅面的方式装饰于国家级的重要建筑物如人民大会堂上海厅、香港厅等,也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 (二)顾绣和绒绣的发展近况对比。 顾绣,起源于明代的顾式家族,先后出现了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等著名的顾绣名手,到了清代开始设立顾绣的作坊,收徒办班,向民间的妇女传授顾绣技法。到了清代嘉庆年间以后,顾绣开始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顾绣才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到上世纪二十年代,松江开始设立松筠女子职业学校,教授女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刺绣。从1978年开始,松江工艺品厂开始渐渐恢复顾绣的研究、创作与生产,直到今日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顾绣作品。如今,顾绣的作品常常在拍卖会上出现,一件八开大小的韩希孟的刺绣往往能卖到上百万人民币,同时,顾绣也常常作为国礼使用。 绒绣,自鸦片战争传入中国后渐渐盛行。自1943年起,上海绒绣艺人刘佩珍首先运用拼色工艺,解决色彩过渡的难点,创作出第一幅人物肖像《高尔基》,开创了绒绣艺术品先河,也标志着绒绣艺术品和日用工艺品开始分流,进入绒绣艺术的创新时期。50年代以后,上海绒绣业先后在东昌和高桥地区成立合作社,让绒绣工艺进入企业化发展,后成立上海红星绒绣厂,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时,上海绒绣进一步融入中国传统工艺,在形、神、色、光、工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国有体制的衰退,红星绒绣厂的部分专家和干部成立了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继续开拓绒绣的市场。据黎辉绒绣厂的包厂长口述,“绒绣由于依靠师傅纯手工制作,价格很高,每平方米约5万元-10万元。比能接到大型政府建筑物室内软装,或者是宾馆的翻新,最好的时候一年有100多万元的收入,但近一两年都只有20多万元,始终是亏损状态”。 由此看来,顾绣和绒绣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绣艺,发展均不理想,但整体而言,绒绣相对顾绣,近阶段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都相对优于顾绣。 四、松江顾绣和海派绒绣的差异探源 顾绣和绒绣的在近代几十年的发展中的差异,主要源于以下下几个方面: (一)工艺属性日本著名的民艺大师柳宗悦,曾把“工艺”分为“民艺”和“美艺”。“民艺”出自民众之手,属于民间使用的工艺品,而“美艺”由个人制作,仅供少数人购买。因此,顾绣从历史的角度看,常常表现在“根据达官显贵的意志而制作的贵族精品”,因此属于“美艺”的范畴;而绒绣制作的是“因大量生产而廉价的日常用品”,应该属于“民艺”的范畴。因此,美艺和民艺的不同工艺属性,导致了其在本质上的各自发展。 (二)耗时因素:民间艺术的耗时性,是导致它艺术价格上下的主要因素。相比较,顾绣艺术耗时性相对比绒绣要耗时很多,导致了顾绣艺术品的单价异常昂贵,不但产量少,单价高,而且消费群体非常稀少;而绒绣中,部分日用的绒绣艺术品价格相对较亲民,虽然单价相对顾绣便宜,但还是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另外,单幅的顾绣作品,通常是由一个独立人来完成,一副作品至少要绣制半年到几年;而绒绣的创作由主体负责人把控整体创作,然后分成若干个艺人同时工作,属于团队的创作行为,耗时性大大少于顾绣。这是绒绣在近阶段以及未来的发展相对优于颐绣的重要原因。 (三)传承因素:从两种刺绣的技术来看,顾绣的技艺相对难于绒绣。顾绣因为涉及到传统绘画的部分,亦画亦绣的创作要求顾绣传承人有一定的国画美术功底,才艺的美感基础上,加上高湛的技术的融入,培养一个合格的绣娘,通常需要从幼年就开始训练,一直到成年,因此,顾绣的传承难度较大,传承人也较为少;而绒绣虽然也要求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但是只要有一定的图案和形态感觉,对色彩有一定的分辨和配色能力,将绒绣图案用数字化的格状图案分解后,相对较容易实施,传承和技术难度易于顾绣。 (四)实用因素:“‘用是超越一切的工艺本质”,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若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必须需要让技艺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将“意识到内容能够以创造性的方式阐释并转化其需求,在生产中促进该项技艺的发展。顾绣,只能作为观赏性的艺术品,多为传统绘画和刺绣的形式,很难和人们的日用品结合起来,和大众的消费相差甚远;而绒绣的作品,大多为老百姓可以消费的起的日用品,如靠枕、床上用品、墙面壁画软装等,这种日用的性质,让民众可以经常性的消费它,因此传播和受众人群相对比较广。 (五)产业化因素:顾绣,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是在中国的传统刺绣里,发展和知名度都不如苏绣、蜀绣等中国四大名绣,虽然目前也有民间的私人组织和私人收藏家开始收藏和研究顾绣,但是也只是起步,和顾绣类似的缂丝类的传统民间艺术,从工艺的耗时性和难度上,均和顾绣不相上下,逐渐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顾绣在近年来已有机构和个人开始对其产业化运作,针对顾绣的精致、典雅,以及巨大的耗时性,引导其发展成奢侈品类,并结合日用的包类、女装旗袍类予以开发,但是产业化的难度较大;绒绣艺术,由于有较早的一批专家开办工厂,其产业化运作的时间长一些,因此绒绣的产业化运作相对好一些,依据绒绣浓厚、绚丽的色彩特征,已逐渐引导其发展成为中高端的日用品,如生活中常用的抱枕、靠墊、鞋类等。 结语 松江顾绣和海派绒绣作为上海非常典型的两大工艺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由于历史、工艺、文化等因素,从古至今发展状态略不相同,但始终凝聚着海派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是上海市工艺美术的瑰宝。笔者希望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保护的层面,更多地找出其发展差异的根源和未来发展的瓶颈,更好地发扬上海的本土艺术文化。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