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延安多措并举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
范文 | 2018年以来,延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全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1+10+1”行动方案,强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狠抓预警监测和督查考核。 同时,作为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市之一,延安市还建成“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基本形成了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的“五个一”审批管理体系。多措并举的有力推动下,延安营商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初显成效 政府服务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营商环境的好坏。延安市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基本形成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大厅集中办、一套流程保规范、一张网络提效能、一套机制强保障的“五个一”集中审批模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据介绍,延安市为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一是整合职能,推进政务服务集成化。将发改委、工商局等28个市级部门承担的106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职责划转新组建的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实施,2018年4月正式对外承办集中审批业务,变多部门单项分散审批为综合集中审批,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间明显缩短、审批效率显著提升。从管理体制上解决了行政审批“一长三多(时间长、部门多、材料多、环节多)”、群众和企业办事“多头跑、来回跑”等问题。实施集中审批以来,行政审批时限较法定时限平均压缩了65%,申报材料平均精简了36%。 二是重塑流程,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按照“一事项一标准、一子项一编码、一流程一规范”的要求,完成了第二轮办事指南标准化编制,编印了形式直观、简明易懂的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图,并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和政务服务大厅两个渠道发布,达到了网上可查、电话可询,实现了线上线下同标准、无差别的标准化审批服务。同时,在事前审批上,对非要件材料,实行容缺办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涉及县区现场踏勘事项只要非法律明确需踏勘的,实行告知承诺制,探索运用视频、电子地图等手段对现场进行察勘,提升了审批效能。 三是简政提效,推进群众办事便利化。对市级划转的106项行政许可事项进行了两轮“颗粒化”梳理,梳理出保留、下放、取消、合并和转为管理事项“五个清单”,共保留事项82项,下放审批权限4项,取消4项,合并8项为4项,转变管理方式12项;将406个子项精简整合为350项;围绕“最多跑一次”改革,制定并公布了零次跑、一次跑事项清单,其中零次跑事项10项、一次跑事项141项,占总事项的43%,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四是便民利企,推进大厅服务高效化。延安市为民服务大厅设有公共服务大厅、公安服务大厅、房产纳税服务大厅、社保服务大厅、宝塔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和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6个功能区域,进驻单位42家,服务窗口180个。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将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到为民服务大厅办理,可提供各类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347项(其中行政许可事项106项、公共服务事项191项、便民服务事项50项),基本实现了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2018年5月份,延安被确定为全国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市。延安市发改委作为改革牵头部门,主动履职、锐意创新,按照住建部改革试点重要任务要求,基本形成了一张蓝图、一个系统、一个窗口、一张表单、一套机制的“五个一”审批管理体系。 一是构建“一张蓝图”。建成“多规合一”业务平台,完成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国土规划、环保规划等31个规划图层叠加,规划区面积6506平方公里。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控制线166.61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边界控制线487.87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控制线421.67平方公里。形成了中心城区“一张蓝图”。梳理规划区计划实施的项目219个,全部纳入“多规合一”项目库,其中42个项目在业务协同平台进行策划。 二是建设“一个系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覆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全过程,主要包括工程建设项目网上办事大厅、审批管理系统、审批中介服务大厅和审批效能督查系统四大模块,2018年10月20日上线运行,与住建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省发改委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的联通,市级“多规合一”协同平台和叠加的“一张蓝图”纳入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一网申报、网上办理,数据入库、信息共享,全程留痕、跟踪监管目标。目前,系统上线运行的审批项目92个。 三是强化“一个窗口”。按照“统一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结、统一出件”的要求,整合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窗口和市政公用服务窗口,设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窗口专区,在一个专区统一咨询、收件、审批和发件,完成全流程审批服务,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无差别受理。将企业获得水电气暖接入集中在一个工程建设窗口受理,限时办结;政府投资类和企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分别缩减至120和90个工作日。 四是细化“一张表单”。制定了不同類型各个阶段审批流程图,统一了各审批阶段的办事指南、申请表单、申报材料目录清单,形成了各审批阶段“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运行模式。 五是完善“一套机制”。为保障改革试点方案落地实施,配套出台了工程建设项目集中审批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审批与监管协调联动办法、监管职能部门事中事后监管办法、“多规合一”项目生成管理办法、“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运行规则、空间规划管理办法、联合竣工验收管理办法、“多评合一”实施方案、“多图联审”实施方案、告知承诺制管理办法、“一个窗口”运行管理办法、中介服务机构管理办法、专家库管理办法、“双随机、一公开”管理办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实施意见等38个制度办法,形成了以改革试点方案为主体,以审批管理、审管联动、事中事后监管为保障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体系。“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日趋完善 2018年2月,延安市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以来,按照“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的思路,围绕平台搭建、事项梳理、数据共享三大任务,积极奋战,市级平台于2018年5月29日在陕西省率先上线运行。
平台搭建方面,市级平台主要开发了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政务应用支撑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平台、政务服务门户、手机APP六大模块,可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网上审批、公共服务、便民服务、百姓诉求等多项服务。上线运行以来,完善了统一物流、统一支付、统一身份认证等功能,完成了与省“互联网+政务服务”身份认证系统、中国建设银行“政融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完善了政务服务机器人行政许可事项受理功能,目前可以提供带路引导、办事查询、便民查询以及4个行政许可事项服务(取水许可证注销、旅行社经营许可变更、辐射安全许可证变更、企业投资项目备案)。 事项梳理方面,从市审批局优化后的82大项、350子项行政许可事项中,梳理出“零跑腿”事项10项,跑“一次”事项141项,网上可办事项206项,网上事项可办率达到80%以上。 数据共享方面,先后对39个部门单位开展了政务数据采集工作,从22个部门单位获取归集185类2.58亿条动静态数据,基本达到了前台事项“能查、能用、能办”和后台信息“共享、共用、互认”。县区建设情况,按照市级搭建统一平台、各县区分级部署的方式,目前,所有县区的“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分厅在市级平台上线,市、县、乡、村四级互联互通的政务服务体系按时间节点稳步推进。建立“三项制度”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的优化,离不开完善的监督机制,延安市从三点切入防患于未然。 一是建立营商环境举报投诉制度。建立12345营商环境投诉专线通道,公布市营商办举报电话,设立专用投诉信箱,通过广泛征集、精准识别、实地核查等方式查找问题线索,启动调查程序。2018年,12345专线共接到各类投诉3584件,其中属于营商环境的27件,全部办结。 二是建立明察暗访制度。市营商办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先后31次深入县区、部门开展明察暗访,共发现问题线索23条,向市纪委移交问题线索3条,其余问题全部转办并得到处理,同时在全市范围内予以了通报批评。 三是建立纪委执纪问责制度。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对优化营商环境督执纪问责的实施方案》和《关于集中开展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方案》,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根据问题线索和举报受访情况,严肃执纪问责。2018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核查营商环境问题线索268件,处理379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174人,组织处分205人,市纪委通报曝光34起39人。督查问责“三项制度”发挥了强大的震慑和倒逼作用。 除了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保驾护航,延安市还加强宣传重引导,依托政务信息、新聞媒体、网络媒体三大板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系统化宣传动员格局,努力营造优化营商环境良好氛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