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汉语意译词的造词方式及其在跨文化教学中的启示 |
范文 | 樊笛 郭营 摘 要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大量外来事物和思想涌入中国,意译词的数量随之增加,有一些已演变为构词语素,成为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意译词用汉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反映外来事物和概念,承载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得到更多关注,本文希望通过对其造词方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意译词 造词方式 跨文化 教学启示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clos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ountries,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things and ideas flow into China, the number of free translation words increases, some of which have evolved into word building morphemes and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mbers of the Chinese vocabulary system. Free translation words use Chinese word building materials and rules to reflect foreign things and concepts, bearing the ro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in TCFL. This paper hopes to find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ord building methods. Keywords free translation words; word formation; cross-cultural; teaching enlightenment 科技时代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很多新事物、新概念涌入中国。受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所限,人们更习惯采用熟悉的方式表达新事物,就中国人的语言使用习惯而言,汉语属表意文字,大部分构词语素具有表意性,而音译词音节随意且无意义,对不了解词源的人来说,接受和理解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词汇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意译词取代音译词的现象,如“massage”音译为“马杀鸡”,不懂英语的人会对“马杀死鸡”表示困惑,而意译为“按摩”这两种表示手部动作的语素显然更易理解与接受。意译词在汉语词汇中大量出现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1 汉语意译词的界定 意译词是否属于外来词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岑麒祥、熊文化等学者认为,意译词汉化程度较高,按照汉语构词方式使用了汉语构词成分,但所表达的概念是汉语所没有的,应属外来词。吕叔湘、孙常叙、高名凯、王力等学者持相反观点,强调应该以“译”为核心,不该单纯地将“外来概念”等同于“外来词”。邵敬敏采用了一种折中的方式,提出了广义与狭义之分。张博的《汉语外来词的界定原则与判定方法》全面地论述了外来词界定方面的误区,提出了界定的基本原则和分析标准,并根据借用程度的高低排列出四个等级:外语词>外来词>混合词>汉语词,认为处于零级的“意译词”和“直译词”与借贷无关,应属汉语词。本文赞同张博提出的观点,下文提及的意译词既包括纯意译词,也包含直译词。 2 汉语意译词的造词方式 意译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汉语的表意性,注意选取汉字、语素、构成形式的规范性和合理性,避免发生歧义。通过大量的语料分析,我们总结出几种常见方式: 2.1 组合说明 语素合成时,使用现有语言材料对事物的性质、状态、用途进行说明,如:“闪存(flash memory)”中“闪”直译“flash”体现了存取快速的功能特点,“存”说明其用途;“铁路(railway)”通过字面就很容易理解是用铁轨铺成的路,既表明材料又说明用途;“隐私(privacy)”中“隐”义为隐避、隐藏,“私”指个人的、自己的,“隐私”组合在一起表示出个人信息不愿公开的性质。此外还有“互联网(internet)”“软着陆 (soft-landing)”“绷带(bandage)”“洗发水(shampoo)”“点击(click)”等。这种方式最为普遍,词义明确易理解。 2.2 词义演变 词汇是一种动态系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认知上的变化,通过改变词义范围表示新事物、新概念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词义引申最为常见,如“硬核(hardcore)”译自英语,原指一种力量和节奏极强的说唱风格,后引申为“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汉语中常于形容厉害、彪悍、刚硬;“秒杀(びょうさつ)”源于日本网络游戏中瞬间或几下击败对手。现常指一种新型网购方式,短时间内甚至仅一秒钟抢购网上的低价商品。还可以利用词义的扩大和缩小,如“佛系(仏男子)”来自日语“佛系男子”,指一种男性内心喜欢独自以兴趣爱好为生,而汉语使用范围扩大至所有人,引申为一种内心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路演(road show)” 在汉语中只保留了媒体或商业公司组织的巡回演出宣传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过程中很多意译语素参与构词后,意义逐渐泛化、虚化,已经成为一种词缀或类词缀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如:“软-”:软着陆、软实力、软饮料;“佛系-”:佛系青年、佛系生活、佛系购物;“秒-”:秒赞、秒懂、秒评、秒回;“硬核-”:硬核科幻、硬核规定、硬核人生。 2.3 修辞 修辞手法容易让人们联想起具体熟悉的事物,这种方式生动形象,便于记忆和使用。以比喻和借代最为常见:如“瓶颈(bottleneck)”字面指瓶口处较细的部分,一般用来形容发展过程中出现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牧师(priest)”源于基督教,牧羊人将迷失的羔羊引回正途,后借指教会中专职负责带领及照顾其他教徒的人,“牧”取自“牧羊人”,而“师”是汉语常用的人称词缀;“猎头(headhunting)”源于美洲食人部落把敌人的头颅砍下来挂在腰间炫耀胜利的行为,二战后战胜国像在丛林狩猎一样到处寻找其需要的科学家,于是被借用为“猎寻人才”。类似的还有“黑马(dark horse)”“峰会 (summit)”“洗钱(money laundering)”“空巢(empty nest)”等。这类意譯词大多隐含着外语原词的发展背景或故事典故,带有一定外来色彩的印记。 2.4 简缩 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强,出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人们会以更简短的形式代替原有形式,在句子作为一个基本单位使用。简缩形式其一是受汉语双音节趋势的影响,自然地、无意识地将某部分省略掉以此达到“最经济”形式,读起来更具韵律感、更省时省力,如:反恐(Counter-Terrorism)——反对和打击恐怖极端组织主义行为,有时受词义和音韵所限会保留四音节形式,如“人造卫星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等。二是意译过程直接选取代表语素,故意缩略成词,如:“小确幸(小さいけれども、確かな幸福)”源自日本作家篇名,以“小”和“确”代表修饰语微小而确切,以“幸”作为主语幸福的简略形式,汉语指“心中隐约期待的小事刚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那种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因为很多意译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实用性和使用频率会影响到缩略的情况。 2.5 日源借形 日语汉字词输入到汉语分为几类,情况相对特殊,有学者认为日语利用汉字意译西方新事物、新概念的这部分应看作意译词。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利用汉字组成新词,日语汉字词“干部”译自法语“cadre—骨骼”一词,后引申为在军队、国家机关和公共团体中起骨干作用的人,如“紧张”“对象”“广告”等;第二种是改变古汉语中已存在词语的意义,“经济”译自英语economy指社会生产活动,古代汉语中早有“经世济民”,相当于治理国家,后又引申为省钱合算,如“民主”“文明”“主义”等;第三种是近年来渐增的利用汉字反映日本社会新事物,如“料理”“人气”“宅”等。 以上方式显然不能应用于所有意譯词,有些创造形式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3 跨文化教学中的启示 跨文化教学兼顾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初级词汇中生活常用音译词居多,中高级阶段意译词逐渐增加。意译词是“身份特殊”的汉语词,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理解和掌握,然而受汉语语言习惯和文化心理的影响,部分意译词既传递了外来文化,也反映出中外文化间的差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掌握的同时,发现其中的差异是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意译词来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教学时可以适当说明其来源,在寻找共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根据语言文化背景、学习目的、性格爱好的不同,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年轻的学生对会流行语感兴趣,书面性和专业性较强的适合有工作或专业需要的学生,因人施教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注意对比与归纳。由于有词源为依托,部分教师直接采用外语释义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词义、语义色彩、使用范围和对象发生变化的词,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差异,应该采用对比的方式加以说明,避免负迁移影响学生用词的得体性。教学中可以以语素为中心适当归纳,让学生可以运用那些构词能力强的意译语素扩展成词,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了解汉语的构词形式和造词特点,日后可以自行推知整体词义进而仿造出正确的词语。 最后,文化解读。我们一直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词除了受时代与外来文化影响,自然要受到本民族思想观念、审美情趣、语言规则的影响。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强调含蓄内敛、感性中庸,而西方文化强调个性开放、理性批判,再如“隐私”一词,英汉意义基本相同,但似乎感性的东方文化更强调了“隐私”的主观色彩,而“privacy” 受理性的西方文化影响更注重其客观性。汉语意译时更愿赋予美好含义,如“宝马(BMW)”,外国品牌常以音译形式出现,所以学生常对其有陌生感,“BMW”是德语“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的缩写,开头字母“BM”与“宝马”拼音首字母一致,古汉语有名贵良驹之意,赋予该品牌顶级名车的美好寓意。了解这种文化心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中的困惑,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理解词义,并能准确地运用到日常语言交际活动中。 意译词丰富和补充了汉语词汇,虽然也存在一词多形、字面义不确切等局限性,但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这种情况将有所改善。这类词在跨文化教学中具有独特的文化传播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 张博.汉语外来词的界定原则与判定方法[J].汉语学报,2019(3):67-77. [3] 杜若菲.从外来词的跨文化翻译看跨文化教学[J].高等教育,2016(11):93-87. [4] 马怡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新增词语造词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8. [5] 刘蔚.现代汉语意译词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